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潮汕必備功夫茶

潮汕必備功夫茶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9-13 12:57:20

  潮汕工夫茶藝是廣東省潮汕地區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潮汕茶道。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種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征。潮州工夫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潮汕必備功夫茶(潮汕特色之工夫茶)(1)

  潮州功夫茶是中國古老的傳統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并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着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潮汕必備功夫茶(潮汕特色之工夫茶)(2)

  喝功夫茶是廣東潮汕人一項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了,飯後,或者客人來訪,好友相見,都是以一壺茶來陪襯。

  因潮汕曆代稱潮州,故也稱潮州工夫茶。“工夫茶”被混寫成“功夫茶”,從而有被混寫“潮汕功夫茶”或”潮州功夫茶“。

  潮汕必備功夫茶(潮汕特色之工夫茶)(3)

  自唐代韓愈被貶到潮州後,鄒魯之風開啟。現可見最早的有關飲茶文獻資料是北宋時蘇轼的《與子野》書:“寄惠建名數種,皆佳絕。彼土自難得,更蒙辍惠,慚悚。”子野,即潮州前八賢之吳複古(吳遠遊),與蘇轼至交。文學家蘇轼在茶學上造詣頗高,對茶藝頗有研究。吳複古寄上的數品福建茶,獲得蘇轼贊譽“皆佳絕”,且知“彼土自難得”,可見吳複古有相當高的品茗水平,也說明宋代潮州地區至少在上層人士中已有飲茶之習俗。後又經曆次戰争動亂時之人口遷徙,特别是宋末朝廷南遷,文天祥兵敗于潮州,更是把諸多中原文化帶入潮州,如潮陽笛套音樂等。潮汕地區衆多姓氏宗族,追根溯源,其始祖均始于此次朝廷南遷。曆次的人口遷入,把中原的飲茶習俗也随之帶入潮州,融本地民風習俗而成“潮味茶俗”并逐漸成型為後來的“工夫”茶俗。

  據考,最先把“工夫茶”作為一種品茶程式的名稱載諸文獻的,是俞蛟的《夢廠雜著.潮嘉風月》。俞蛟是浙江山陰人,在乾隆五十八年至嘉慶五年(1793-1800)間,任廣東興甯典史,其在《潮嘉風月》中描述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爐形如截筒,高絕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許。杯、盤則花瓷居多,内外寫山水人物,極工緻,類非近代物,然無款識,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各一,惟杯之數,同視客之多寡。杯小而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樸雅。壺、盤與杯,舊而佳者,貴如拱璧。尋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貯铛,用細炭煮至初沸,投閩茶于壺内沖之,蓋定複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按照俞氏的理解,工夫茶是師承于陸羽《茶經》并有所發展;用福建産之茶葉;沖沏過程程序分明。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葉,一般隻用半發酵的烏龍茶一類,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應在茶葉的半發酵制作方式形成之後。莊任在《烏龍茶的發展曆史與品飲藝術》一文中,根據清康熙五十六 (1717)年王草堂的《茶說》、釋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推斷烏龍茶創始于17世紀中後期,即明代中後期,适于烏龍茶的工夫茶品飲方式也随之興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閩南、潮州。工夫茶藝傳到潮州後,與當地的精緻習性結合,從原先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并與崇商的習性結合,變成商業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和紐帶,從而使工夫茶藝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來。

  潮汕必備功夫茶(潮汕特色之工夫茶)(4)

  從工夫茶飲茶器具來看,先時潮人泡茶均崇尚蘇罐,即江蘇宜興産之紫砂壺。至今,老一輩茶人仍有“孟臣罐”(惠孟臣,江蘇宜興人,制壺名家,一說為天啟崇祯年間人,一說為清康熙雍正年間人)、“若琛杯”(若琛為江西景德鎮制杯名家)之口傳。據考,宜興紫砂壺的制作始于明代,至明中晚期形成較完整的工藝體系,從明萬曆到明末是紫砂壺發展的高峰,這也與潮州工夫茶的形成期基本吻合。潮州工夫茶一般隻用小品壺(容量在120cc左右)沖泡,其它地方飲茶之用壺均用中品壺(容量大于200cc)以上,因此,潮州是宜興小品壺的主銷地,至今仍是這樣。潮州工夫茶的用壺方式,也影響到宜興紫砂藝人的制作技法,至今,仍有一些制壺工藝師到潮汕地區來學習工夫茶的沖泡方法,并把悟到的要點應用于紫砂壺的制作技藝中去,如壺體重心、容量、造型、出水通暢程度、适應泥質、壺蓋密封度等。

  潮州工夫茶的品飲程式定型後,經明未清初的發展,至晚清時,潮州工夫茶藝漸漸擴展成為習尚。民國時期的潮州工夫茶,在潮汕地區飲用範圍更為擴大。當時,除了較富有的商号、仕宦人家、文人學士或大戶人家以“工夫茶”接待客人和自我消遣之外,還有三種情況也是“尚工夫茶”的:一是教書先生等讀書人,以茶遣興,故俗語有“坐書齋,哈(喝)燒(熱)茶”之說法;二是手工藝人,以茶解乏,極為普遍;三是鄉鎮中之閑人,聚衆喝茶消閑。因此,以前潮汕地區各鄉裡都有所謂的“閑間”和“弦間(演奏潮樂的房屋)”,均是飲茶的地方。喝工夫茶雖成為當時潮汕地區的社會風氣,但,那時的普通人家卻不會有體面的全套茶具,直至解放初,潮汕地區各鄉裡中,家中擁有蘇罐做為沖茶用壺的仍是屈指可數,家中客至,向鄰裡借用體面的茶具待客仍是常事。解放後,普通民衆飲用工夫茶的風氣在潮汕推而廣之,蔚然成風。但,工夫茶普及最快的還是改革開放後這三十年,家家戶戶幾乎每天都在喝工夫茶。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潮汕地區是烏龍茶的主銷區和出口主要口岸,如今,這裡仍是國内人均茶葉消費量最多的地方。

  潮汕必備功夫茶(潮汕特色之工夫茶)(5)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汕工夫茶是潮汕人獨特的飲茶習慣。“工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工夫茶壺很小,隻有拳頭那麼大,薄胎瓷,半透明,隐約能見壺内茶葉。杯子則隻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酵的為最佳。放茶葉一般都是放半壺,沖過後茶葉會展開,剛好呈一壺滿的狀态。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澱的,沏茶時将滾燙的熱水灌進壺裡,馬上沖出來,頭道茶要倒掉,這主要是出于衛生的考慮。斟茶時,三個茶杯放在一起,不能斟滿了這杯再斟那杯,而要輪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先喝一小口,慢慢品,一邊品着茶一邊談天說地,這叫工夫。工夫茶茶汁濃,堿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别是大宴後下油最好。

  潮汕必備功夫茶(潮汕特色之工夫茶)(6)

  茶池形狀如鼓,瓷制,由一個作為“鼓面”的盤子和一個類似“鼓身”的圓罐組成。盤子上有小眼四個,為漏水所用。而圓罐則用于容納由盤子漏下的廢茶水。工夫茶所用的沖罐(茶壺),并非買來就用,而要先以茶水“養壺”。一把小壺,須先以“洗茶”(即泡茶時的第一道茶)之水頻頻倒入其中,養上三月有餘,方可正式使用。潮州工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汕必備功夫茶(潮汕特色之工夫茶)(7)

  潮汕工夫茶是潮汕飲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種。張華雲先生曾作《潮州工夫茶歌》一首雲:

  閩粵地相接,姻亞不斷絕。五娘适陳三,荔枝為作伐。閩茶顯粵東,溪茗鐵觀音,嫩芽化齑粉,條索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無餘缺。潮人無貴賤,嗜茶辄成癖。和、愛、精、潔、思,茶道無與敵。水、火、器、烹、飲,茶氣極精辟。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榄核。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潔。西湖處女泉,桑浦龍泉液。四指動飛輪,滌器淨且熱。柔條圍細末, 首沖去浮沫。關羽巡城流,韓信點兵滴。罐幹茶雲熟,飲盡不見屑。一沖号為皮,流香四座溢。二三沖為肉,芬芳留齒頰。四沖已雲極,清風生兩腋。腦海騁奇思,胃腸清宿食。匪獨療幹渴,夏興冬不息。不可一日無,百邪俱辟易。潮人多遠遊,四海留蹤迹。偶逢故鄉人,同作他鄉客。共品三兩杯,互通鄉消息。鄉思起芒鲈,鄉情如膠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開其端,曆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