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之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民間從冬至起,就開始數“九”。當你連數九九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冬至大如年,多地百姓有“一九一隻雞”的滋補養生傳統,認為冬至開始每逢九天需進補一隻雞,來年就有好身體。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内科侯茜主治醫師提醒,冬至進補,選擇公雞還是母雞,需根據體質分而辨之。
冬至時陽氣開始複生,要适當進補,精心調養。《内經》提出雞肉有“溫中補虛”的作用,适合羸弱之人、病後體虛、産後不足、老衰之軀,可食養調補。在中醫上認為,雞性熱,入心、心包經,可溫補、鼓舞心經氣血。
母雞為雌,性屬陰,溫熱之性明顯弱于公雞而專于補虛,更适用于大部分氣虛人群,亦适用于正常人平補食用;公雞為雄,性屬陽,溫熱作用明顯強于母雞,适合陽虛、虛寒體質食用,如婦女産後體虛、腰酸怕冷、男性小便頻多、精少精冷等。需要注意的是,公雞為“發物”,應盡量少吃,尤其是過敏體質、皮膚病患者需忌食。
冬至進補吃雞一般以母雞為主,可在炖雞湯的同時加入一些溫補氣血的中藥,如當歸、黃芪、黨參、生姜、紅花等,可益氣補血活血補虛。适用于老年體弱、面色不華、産後或病後困倦乏力、頭暈心悸、食欲不振、睡眠欠佳等氣血虧虛之證。
進補雖好,但并非所有人都需特别進補。比如身體健康、氣血旺盛的青壯年男士,就無需特别進補,防止滋補不當出現燥熱、咽痛、流鼻血等陽氣亢盛的表現。
中醫認為,兒童為純陽之體,陽氣相對旺盛,故亦不宜進補雞肉,尤其是公雞。青少年在發育期,應盡量避免進食人工飼養的早熟雞,防止出現性早熟、多動症、面部痤瘡等情況的發生。兒童和青少年應選擇正确的吃雞方式,如老母雞湯、小雞炖蘑菇等,盡量避免吃炸雞、烤雞、辣子雞等“火上澆油”的進食方式。
老人可根據體質判斷如何進補,陽虛明顯者可以偶爾補一補大公雞;但高血壓、腦梗塞、癌症、痛風及風熱感冒的老年患者均不适合進食公雞。故老年人氣虛者進補建議以母雞為主,同時需注意均衡營養,不能偏嗜某種食材。
俗話說“冬季進補,開春打虎”。除了吃雞進補的方式以外,也可選擇一些适宜的食材或藥材來進補。冬季天寒,可适當進食滋陰潛陽、高熱量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雞肉、花生、核桃等;多吃含維生素的食物,如各種谷類食物、山藥、白蘿蔔、胡蘿蔔、大白菜、黑木耳、香菇、芝麻等;多吃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如牛奶、雞蛋、魚肉、豆腐、堅果等。亦可食用一些營養豐富的湯類、粥類,如歸參炖母雞、當歸生姜羊肉湯、山藥粥、八寶粥等。
另外,冬季要少吃海鮮等寒性食物,不宜吃過鹹的食物以防止耗傷腎陰,過冷、過硬的食物易損傷脾胃之陽氣,也需避免服用。當然,也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膏方來調整身體狀态,提高免疫力。臨床上膏方講究一人一方,專屬定制,這也是冬季進補一個很好的方式。(王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