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若愚
易中天老師在微頭條發文稱“家父八年前無疾而終。”于是,其中一位條友在評論區跟帖稱“家父”應該是個老壽星。另一個條友告訴這位條友,易老師說的家父,你應該稱令尊。然後那位朋友說,各地的風俗不同,稱呼也不同。
不知道易老師看到這個留言後會不會感到痛心,真沒想到自己的粉絲群裡還有這麼無知的人。把家父這一稱呼說成是各地稱呼不同,那是不是說易老師是湖湘人氏才稱呼自己的父親為家父了?當然不是的,家父是舊時讀書人對自己父親的稱呼,他适用于整個漢語地區的每一個人。即使是今天,有文化的人形成書面文字時也會這樣稱呼。
在傳統的稱呼中,讀書人向别人介紹自己的父親,稱為家父,介紹自己的母親,稱為家母,介紹自己的兒子稱為小兒,,介紹自己的女兒,稱為小女。而站在自己的角度稱呼交流對象的父親為“令尊”,稱呼交流對象的母親為“令堂”,稱呼交流對象的兒子為“令郎”,稱呼交流對象的女兒為“令愛”。要問為什麼?其實并沒有什麼理由,那就是一種傳統的尊稱,這裡的“令”大概和今天的“您”同一個意思,屬于一種尊稱,而尊就是說對方的父親是一位高高在上,受人尊重的人。
其實,家父家母,在今天翻譯成白話也就是我爸我媽,别人在給你介紹說這是我爸,這是我媽,你總不能跟着人家說我爸我媽吧!假如你是記者,那倒另當别論了。有的記者去采訪農民,會問:大叔,咱家今年種了多少畝水稻?有時還會問年輕人:咱爸咱媽都跟你一起生活呗!這種采訪形式無外乎就是記者想拉近和采訪對象的關系。可是,當一名男記者采訪的對象是一位少女時,記者說“咱爸咱媽”是不是有點占便宜的嫌疑,是不是把自己置身于姑娘的男朋友的地位了呢?套近乎也沒這麼套的。
就如人家說家父,你也跟着說家父,這不就是和咱爸咱媽的采訪方式一樣嗎?誰是你爸,誰是你媽?不要随便亂認父母行嗎?因此,我要說的是,年輕人應該多學習,多了解一點傳統文化,盡量少鬧些笑話,别讓人看了哭笑不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