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10月19日電 題:福建泰甯:大金湖裡撈“金”
新華社記者林超
金秋時節,福建省三明市泰甯縣梅口鄉水際村,一幢幢粉牆黛瓦的農家别墅坐落在大金湖畔,屋後青山綿綿,屋前碧浪濤濤,碼頭上遊人如織,餐館裡生意火暴。村民黃龍生說:“這好日子,都是大金湖裡‘撈’出來的。”
本世紀初,大金湖還不是如今的5A級景區,而是綠藻遍布、惡臭難耐的水庫湖。當時的水際村,也不是如今的泰甯市首富村,而是“照明靠竹片、吃糧靠回銷、用錢靠救濟”的貧困村。這其中的改變,始于2004年泰甯縣對大金湖進行的一次生态探索。
水際村是庫區移民村,耕地林地稀缺,家家戶戶以捕魚為生。2004年前,由于人多魚少,加上長時間無序捕撈,大金湖裡的魚越來越少、越來越小。黃龍生說:“有的漁民急了,就開始燈光誘捕,最後連雜魚都沒有剩下。”
當年,村民的緻富夢遙不可及。今年53歲的老漁民饒金求回憶,那時候每天的生活很簡單:傍晚下網,第二天淩晨4點收漁,7點賣給魚販子,剩下的時間無所事事。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他說:“原來就是混日子。一年剩不下幾個錢,有時候還得借錢。”
過度捕撈讓大金湖曾經變為一潭“死水”——水體富營養化日益嚴重,綠藻幾乎覆蓋了整個湖面,水生生物急劇減少。尤其到了夏天,氣溫升高,臭氣彌漫。随之而來的,是接連不斷的遊客投訴、媒體曝光、村民上訪……
為了走出“越撈越窮、越窮越撈”的困境,泰甯縣2004年開始對大金湖漁業實行“統、休、扶”的“變法”三字訣:一是成立漁業協會,由協會組織統一捕撈、管理和銷售,村民以2000元一股入會;二是要求協會成立後第一年休漁、第二年限漁;三是政府免除協會前三年的承包費,農業部門送技術上門。
村民們欣喜地發現,政策實施後沒多久,大金湖的水漸漸變得清澈了。監測數據顯示,休養了兩年後,大金湖的水質就由四、五類提升為二類。2005年,大金湖鮮魚捕撈量隻有400餘噸,今年截至9月底就已經有1262噸,産值3000多萬元。
2年後,大金湖的魚上市了,村民們高興地說,那是“十來年都沒見過的大魚”。因為是野生放養,打“有機”牌,大金湖的魚一上市就大受歡迎。當年,漁業協會給村民的分紅就達到了每股3700元。11年來,漁業協會已經累計發放股金4281.29萬元。
饒金求最初投入了2000元,但11年來的分紅已經近4萬元。他高興地說:“原來自由捕撈的時候,每年光漁網成本都得花幾千元。現在坐在家裡什麼都不用幹,到年底就拿3000多元。真後悔沒有多入幾股。”
生态好了,有機魚的品牌打響了,來水際村旅遊的人越來越多。村民們又以同樣的方式,成立了遊船協會和家庭旅館協會,發展旅遊業。如今的大金湖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國家5A級景區。僅在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水際村旅遊業的稅後收入就達到了300多萬元。
2013年,看到村子裡的遊客絡繹不絕,饒金求決定結束在外打工的日子,回到村子裡開起了餐館,去年收入10多萬元。他不好意思地說:“在村子裡,我的收入隻能算馬馬虎虎。”
“家家小洋樓,戶戶小轎車,在家有分紅,出門就旅遊。”梅口鄉鄉長馬骕說,如今的水際村早已摘掉了貧困的帽子,2015年村民人均收入15730元,是福建省最富裕的村子之一。他說,全村90%農戶建有别墅型住宅,三分之二農戶擁有私家轎車。
泰甯縣代縣長王勝文說,經過多年的實踐,泰甯縣已經意識到,生态是最具長遠眼光的一種産品,提升生态保護水平就是提升可持續競争力。水際村實現了生态美和百姓富的統一,用實踐證明了,抓住了“綠水青山”就是抓住了“金山銀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