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饋控制的原則?前饋控制概述就一般而言,管理中采取的控制可以在行動開始之前、進行之中或結束之後進行,稱為三種控制模型第一種稱為前饋控制或預先控制;第二種稱為同期控制或過程控制;第三種稱為反饋控制或事後控制,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前饋控制的原則?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前饋控制概述
就一般而言,管理中采取的控制可以在行動開始之前、進行之中或結束之後進行,稱為三種控制模型。第一種稱為前饋控制或預先控制;第二種稱為同期控制或過程控制;第三種稱為反饋控制或事後控制。
前饋控制是在企業生産經營活動開始之前進行的控制,是一種開環控制。管理過程理論認為,隻有當管理者能夠對即将出現的偏差有所覺察并及時預先提出某些措施時,才能進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前饋控制具有重要的意義。
前饋控制采用的普遍方式,是利用所能得到的最新信息,進行認真、反複的預測,把計劃所要達到的目标同預測相比較,并采取措施修改計劃,以使預測與計劃目标相吻合。目前運用的比較先進的前饋控制技術之一是計劃評審法,或稱網絡分析法。它可以預先知道哪些工序的延時會影響到整個工期,在何時會出現何種資源需求高峰,從而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與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
在企業管理控制活動中,前饋控制的内容包括對人力資源、原材料、資金等的前饋控制。比如,人力資源必須适應任務要求,數量和素質方面有能力完成指派的任務,并控制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的現象,利用統計抽樣來控制原料質量,根據抽樣不合格率決定接受或退貨,根據庫存理論控制庫存儲備量等。
前饋控制的實施
1)對計劃與控制系統作認真深入的分析;
2)建立該系統的物理模型或因果關系分析圖;
3)随時對上述模型進行補充、修正、完善、使之更符合實際;
4)通過調查、預測,把變化的環境參數輸入模型中,觀查、分析其影響及偏差信息;
5)根據事前的備選方案,結合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糾編措施。
前饋控制的要求
一是要有大量的、準确的、有代表性的信息以便準确預測;
二是要有科學的、經過實踐檢驗的預測模型;
三是要充分了解控制過程并将其透視為“白箱”的能力;
四是要對過程變化高度敏感;
五是保持前饋控制模型的動态特性。這些因素在控制實務上具有一定的難度,因而,前饋控制是有風險的。
前饋控制的風險
(一)過時控制風險
企業經營活動中産生的偏差隻有及時采取措施加以糾正,才能避免偏差的擴大,如果等到偏差已經非常明顯,且對企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響後,反映偏差的信息才姗姗來遲,這時就産生了過時控制風險,這一風險是根本性的,是是否選擇前饋控制的風險。預測偏差的産生,可以通過建立企業經營狀況的預警系統來實現。必要時可借助計算機來輔助建立預警系統。
(二)過度控制風險
過度控制是指控制的範圍、程度和頻度超過了一定限度,以至于控制失效或失敗。過度控制可以分三種情況。
1.控制過多或控制不足。适度的控制是這樣的控制:既能滿足對組織活動的監督和檢查需要,又無需與被控制對象發生沖突。前者的失誤屬不足控制,後者的失誤屬控制過度。
2.全面控制與重點控制。既要全面控制,又要分清主次,對重點環節進行重點控制。
3.控制費用與控制收益失衡。前面的模型已分析過,前饋控制是有成本的,收集信息、進行預測、預先采取措施等都需要費用;同時,控制也能帶來一定的收益,隻有收益超出成本時,控制才有必要,否就會導緻費用與收益的失衡。
(三)主觀控制風險
控制工作應該針對組織的實際狀況,采取必要的糾偏措施,客觀的控制源于對企業經營活動狀況及其變化的客觀了解和評價,否則,憑個人的主觀臆斷進行控制就是主觀控制。
(四)鋼性控制風險
企業在生産經營過程中經常可能遇到某種突發的、無力抗拒的變化,這些變化使企業計劃與現實條件嚴重背離。有效的控制系統應在這樣的情況下仍能發揮作用,即控制是有彈性的而不是鋼性的,彈性體現在設立應急機制、設定參數以合理的區間而不是定值、設計合理的控制系統等,以防鋼性控制風險。另外,一個有效的控制系統還應該有戰略意義,抓住影響整個組織績效的關鍵因子,把握組織發展的宏觀動向,避免出現戰略失誤。
●作者李龍,山東織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織雀教育首席講師,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北京人文大學雲測學院院長、高工,國内軟件測試“川模型”的提出者,全國大學生軟件測試大賽評審委員會專家,緻力于軟件測試人才培養
(配圖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