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一期《林奈學會動物學雜志》刊發的論文,中國和澳大利亞聯合科考隊在喜馬拉雅偏遠山區的高處首次發現世界上最稀有的哺乳動物之一、可以“飛行”的巨型松鼠。這種松鼠身長超過1米,體重2.5千克。
據報道,中澳聯合科考隊在中印邊境的喜馬拉雅偏遠山區高處發現了兩群巨大的“飛行”松鼠,這是以前不為科學家所知的新物種。
利用博物館現有為數不多的羊毛鼯鼠标本和實地考察數據,研究小組确認這些毛茸茸的動物分為三個種群,其中兩個為新物種。
這兩個物種被命名為西藏羊毛鼯鼠(Eupetaurus tibetensis)和雲南羊毛鼯鼠(Eupetaurus nivamons)。
中澳科學家聯合發現的一隻雲南羊毛鼯鼠。
澳大利亞博物館首席科學家赫爾根(Kristofer Helgen)教授和副研究員傑克遜(Stephen Jackson)博士表示,對博物館藏品的比較研究,加上新的實地考察,常常使動物學家發現一些對科學界來說是新的物種,甚至是新的哺乳動物。
赫爾根表示,這兩個新物種是華麗的軟毛松鼠,在基因和解剖學上與其他松鼠非常不同。
傑克遜博士表示,這些松鼠生活在海拔4800米(或超過珠穆朗瑪峰高度一半)的地方,主要出現在沒有人居住的地區,是世界上最不為人所知的動物,隻有少數人見過這種哺乳動物的滑翔。
傑克遜博士表示,這是一種夜行動物,有一條像狐狸一樣的巨大毛茸茸的尾巴。
據悉,發現雲南羊毛鼯鼠的喜馬拉雅東部地區是三個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交彙點,即喜馬拉雅山區、中國西南山區和印度-緬甸。
另一個新物種西藏羊毛鼯鼠,已知來自青藏高原南部、中國西藏自治區和印度錫金邦。
科學家們希望,在中國、印度和不丹的高海拔地區仍然有西藏大毛鼯鼠的種群。
所有這三種巨型羊毛鼯鼠都生活在樹線附近,海拔2400米以上。
傑克遜博士表示,到目前為止,人們對它們所知甚少,但它們有高度專業化的牙齒,以松針為食,在岩石縫隙中栖息。
傑克遜博士還說,雖然它們生活在偏遠地區,但所有物種都有可能受到狩獵、栖息地喪失和氣候變暖的影響。
文/南都記者 陳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