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食管裂孔疝老嗳氣不想吃東西

食管裂孔疝老嗳氣不想吃東西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27 08:01:29

食管裂孔疝老嗳氣不想吃東西(飯後經常胸悶反酸)1

圖@視覺中國

飯後經常出現反酸、燒心的症狀,很多人會聯想到胃病。其實,在中老年人當中還有另一種可能——食管裂孔疝也可導緻類似症狀,但易被誤診為胃炎,反複吃胃藥,療效卻不明顯。對此,專家提醒,反複出現反酸、胸痛等症狀被當作胃病久治不愈者,建議到專科排查是否存在食管裂孔疝,以免漏診誤診。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鄭興、白恬

胸悶燒心反酸一年多

食管裂孔疝當胃炎醫

一年前,67歲的王伯出現胸悶、燒心、反酸等症狀,飯後尤其明顯。他以為自己得的是“胃炎”,吃了不少胃藥,但治療效果并不明顯。有段時間,王伯甚至出現了吞咽困難症狀,吃完東西之後還嘔酸水。在家人看來,他這“胃炎”有點嚴重,于是陪他來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就診。

醫生給王伯做了相關檢查,結果發現他患的是食管裂孔疝。由于食管裂孔松弛,部分胃竟然從腹腔跑到了胸腔,導緻他反複出現食管反流症狀。

中老年人發病率

高達10%~50%

據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醫師吳兆紅介紹,食管裂孔疝是指腹腔的器官或組織(如胃等)通過食管裂孔進入胸腔内的一種良性疾病。

這種病為何會發生?這還得從人體的胸腔、腹腔講起。在我們胸腔和腹腔之間,有一塊類似“天花闆”的肌肉——膈肌,它将胸腔與腹腔分離開來。膈肌上有一個裂孔叫食管裂孔,食管穿過食管裂孔,連接膈肌下腹腔裡的胃。當腹腔内壓力大過胸腔,食管裂孔過大時,壓力差會将胃甚至是腹腔裡的其他器官“推入”胸腔,食管裂孔疝就是這麼形成的,通俗點說就是腹腔的器官(如胃)通過食管裂孔跑進了胸腔。

食管裂孔疝最常見的原因是食管裂孔部位的肌肉萎縮或肌肉力量減弱,導緻食管裂孔擴大而形成食管裂孔疝。因此,這種病例多見于中老年人,在中老年人中的發病率高達10%~50%。此外,食管發育不全和長期腹腔壓力增高者(如妊娠、腹腔積液、慢性咳嗽、習慣性便秘等)也可引起食管裂孔疝。

反酸、燒心症狀多樣

易被誤診為胃炎

吳兆紅指出,食管裂孔疝患者的胃就像一個“沒有瓶蓋的醋瓶”,胃酸晃一晃就容易溢出,反酸、胸骨後疼痛等胃食管反流症狀是這種病的主要表現,易被誤診為胃炎。

較小的食管裂孔疝患者早期可能沒有症狀,或者隻有進食後飽脹、胸悶等輕微的不适感,多可自行緩解。但随着病程的進展,疝逐漸增大後會引起比較明顯的胃食管反流症狀,出現燒心、反酸、嗳氣、胸痛水、陣發性咳嗽、聲音嘶啞、喉頭異物感等。嚴重者,食管反流進入氣管,還可能出現哮喘及誤吸性肺炎。而當疝囊較大,壓迫到心肺、縱隔時,還可能産生氣急、心悸、咳嗽、發绀等症狀;壓迫食管時,可感覺到在胸骨後有食管停滞或吞咽困難。食管裂孔疝患者還可能出現貧血、吞咽困難、嘔吐等不典型症狀。

如何早發現、早治療?吳兆紅說,目前胸片是篩查食管裂孔疝最簡單常用的方法,但容易漏診,如果高度懷疑為食管裂孔疝時,首選CT檢查,因為CT影像上可清晰地顯示疝的位置及疝入胸腔的器官。此外,胃鏡是診斷食管裂孔疝僅次于胸片及CT的檢查方法,胃鏡檢查可觀察評估食管、胃及十二指腸的黏膜,在明确診斷的同時有助于确定食管裂孔疝的大小及類型。

預防:

少食多餐減少脂肪攝入

吳兆紅提醒,要降低發生這類疾病的風險,可從改善生活習慣入手,比如少食多餐,減少脂肪攝入,控制體重以便減小腹腔壓力;睡覺時可采用頭高腳低的體位以減少胃内容物反流。對于病情較重的患者,可以通過聯合服用抑酸藥物和促進胃動力藥物來緩解症狀。如果用藥保守治療效果不理想,合并嚴重并發症、巨大疝引起呼吸循環障礙者則應考慮手術治療。

食管裂孔疝傳統手術治療包括經胸或開腹兩種術式,但無論哪種手術方式,對患者的創傷均較大。随着微創外科手術的進步發展,食管裂孔疝可通過胸腔鏡或腹腔鏡方法治愈,手術創傷小,術後疼痛輕,基本不留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