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看過《白蛇傳》的人應該都知道法海這個人。現如今,有關于法海的話題也越來越火。但是對于曆史上的法海,我們相知甚少。曆史中的法海真的如白蛇傳中描寫的那樣嗎?本期的佛教人物帶你了解曆史上的法海。
法海禅師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俗名裴文德。其父裴休宰相,字公美,唐代濟源地方裴村人。出身名宦之門,世代奉佛。裴休宰相于當時各宗派教旨均深入研究。他在唐代長慶年間(821-824)考中進士,曆任節度使、禮部尚書、太子少師等職。大中六年(852),裴休升任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居相位五年,為官廉潔、治理有方、博學多才、文書俱佳。其身後《新唐書》、《舊唐書》都曾為他立傳。
法海就是裴休的兒子,俗名裴頭陀,少年時被他父親裴休送入佛門,取号法海。法海出家後,領父命先去湖南沩山修行,接着又遠赴江西廬山參佛,最後到鎮江氏俘山的澤心寺修禅。但此時建于東晉時期澤心寺寺廟傾毀,雜草叢生。46歲的法海跪在殘佛前發誓修複山寺。
為表決心,他燃指一節。從此,法海身居山洞,開山種田,精研佛理。一次,法海挖土修廟時意外挖到一批黃金數镒(音“議”,古代重量單位,20兩為一镒),但他不為金錢所動,而将其上交當時的鎮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唐宣宗深為感動,赦令将黃金發給法海修複廟宇,并赦名金山寺。從此澤心寺改名金山寺。
據《金山寺志》記載,少年的裴文德便接受父命,并由時任潭州(長沙一帶)觀察使的父親親自送往湖南沩山去修行。據甯鄉沩山寺記載: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時任宰相的裴休捐建密印寺(位于湖南省甯鄉縣境内)。時皇子得惡疾,看盡名醫均不奏效,裴休送自己的兒子代皇子出家,密印寺主持靈佑禅師為他的兒子賜号“法海”。拜在當時禅門沩仰宗創始人‘靈佑禅師’足下為弟子。
古來禅林的說法,裴文德剃度時獲賜法名“法海”,人稱法海禅師。剃度以後,其師靈佑禅師日日命其苦行,前後為常住劈柴有近三年時間,又為常住五百餘僧衆運送生活用水近三年時間。有時實在辛苦,也會略動念頭。一次,他大汗淋漓地擔着水桶自語:“和尚吃水翰林挑,縱然吃了也難消”。這一語之下,每一餐大衆吃完飯都肚子不舒服,飲食不能消化。
師父靈佑禅師聽說了這件事以後,法海禅師每日來身邊小參時,意味深長地對他說:“老僧打一坐,能消萬擔糧”。從此,大衆腹中隔閡即完全解除。法海禅師深感慚愧,即收攝身心,苦行服務大衆僧。
禅師的胞姐曾因挂念親弟弟,遠道由都城往湖南地方看望弟弟。不忍法海禅師長途往來運水的折騰,乃向寺院施舍脂粉錢,為常住修建了工程浩大的飲水磵,當地民衆美其名曰“美女磵”,從此解決了沩山全山大衆長途搬運生活用水的困難,直到今天,這條飲水間的磵石還依稀存在。造磵通水的相關公案,在禅宗叢林傳為佳話。
不久,法海禅師行單上的苦行生活圓滿結束,開始三年的閉關修行。各類勞作外緣均通身放下,一心參禅。三年圓滿時,不開關門,師父靈佑禅師親自到關門外直呼“法海”之名。禅師在關中應聲而出,關房門窗毫無損壞,是圓滿得道的标志。
一時間,合寺内外僧俗大衆皆來親近問道,為避俗諱,乃受師命,遊曆江西廬山等地,終至江蘇鎮江氏俘山的一片荒林中駐錫禅修。時隔不久,由當地信衆說明,乃知氏俘山中自己的駐地于東晉時曾建過名為澤心寺的道場。
在密林的荒煙蔓草間,禅師居然尋獲到已被毀壞的殘佛,于是,法海禅師燃燒一節指,誓願重修道場,為衆生樹立伽藍。于是開山挖田,刻苦勞作,漸漸赢得當地民衆支持,開始建設寺院。就是如今的金山寺。
在曆史上,法海禅師是苦行得道、受到整個江蘇地方民衆敬仰的開山祖師,從來沒有拆散别人家庭的曆史說法。史書中僅有一則驅趕咬傷人獸的白色蟒蛇進入長江的記載。
曆史上名為法海的僧人有數位,名最着者為金山寺法海禅師。關于這位得道高僧的公案衆多,曾有一則驅趕咬傷人獸的白色蟒蛇進入長江的記載。明代文學家馮夢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鋒塔》的故事中,有道高僧法海禅師可能就是據此創作。
【結束語】由此可見,曆史上的法海并不是《白蛇傳》中的法海形象。是唐代的高僧,至今受萬人敬仰。它本與紅塵中的愛恨情仇無牽涉,想不到會是“罵從戲中來”時至今日形象被歪曲,想來也真是讓人無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