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傩戲在哪一帶流行比較完整,巴蜀大地嗎

傩戲在哪一帶流行比較完整,巴蜀大地嗎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8-24 12:44:25

  傩儀由天子所命的莊嚴祭祀,漸變發展到民間,經曆了逐疫、酬神、世俗化三個階段。漢魏時期,傩事活動的規模變得更加盛大。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傩戲文化看看傩戲在哪一帶流行比較完整?

  傩儀由天子所命的莊嚴祭祀,漸變發展到民間,經曆了逐疫、酬神、世俗化三個階段。漢魏時期,傩事活動的規模變得更加盛大,儀式中的方相氏增至4個,另各有12個黃門弟子和神獸,120名扈從,其餘裝扮成各種神盠的演員多達上千人。而随着道教的興起和漢末佛教傳入中國,傩變驅鬼逐疫而為酬神納吉。

  主角方相氏讓位于青龍、白虎及佛教中的金剛、力士等護法神。宗教世俗化後,其功能變酬神為娛人,傳統的不可侵犯的神祗,一變而為傩公、傩母;再變則成竈公、竈母;至晚唐,連乞丐也加進了傩儀的行列。至宋,神秘的宗教色彩逐漸淡化,而現實社會的習俗充塞傩祭儀式,自元旦至元宵,丐戶戴面具,穿紅衣,挈黨連群,通宵達旦,遍索酒食,場面十分壯觀。

  唐宋以後,随着傩事活動的廣泛流傳,在驅鬼逐疫的鬼神信仰中也融入了大量的儒、道、佛等文化,有了許多神話和民間傳說的借用,還有不少曆史故事和戰争題材的内容穿插其間,顯示出濃厚的民間傳統文化特色,《蘭陵王》、《目連救母》等傩戲劇目便一直延傳至今。約在元明時,嬗變而成傩戲。

  在傩戲形成的最初階段,像戲曲的出現一樣,它也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現象被人們普遍接受。由于它符合民衆的心理需求,因此傳播渠道也很廣泛,社會收效較明顯。明末清初,各種地方戲曲蓬勃興起,傩舞吸取戲曲形式,發展成為傩戲。

  除少數地方外,全國大多數地區都十分流行,後來又傳入一些邊遠地區,特别是巫術氣氛較濃的邊遠落後地區,經過當地民的吸收和利用,最後固定成俗,成為中國衆多民俗文化之一。

  傩戲于康熙年間在湘西形成後,由沅水進入長江,向各地迅速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藝術風格。傩戲流行于四川、貴州、安徽貴池、青陽一帶以及湖北西部山區。湖南、湖北的傩堂戲吸收了花鼓戲的表演藝術長處,四川、貴州的傩戲吸收了花燈的藝術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戲則吸收了徽劇和目連戲的優勢。

  後世傩戲逐漸發展成一種娛樂性的民間舞蹈,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名稱,又稱鬼舞、跳傩等,也有名之為跳神的。随着社會的不斷進步,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也逐漸加深。人們思想上的宗教意識相應減少,而娛人慶典的氣氛卻日益增多,最終将是宗教成分的完全消失,變成純粹娛人取樂,供人消遣的戲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