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事是熱鬧的,喪事是莊嚴的,自古都是恒定不變的原則。不管是喜事還是喪事,在人們心中都是相當重要的。中華民族文化衆多,各民族的習俗都不一樣。地域的不同也會導緻習俗的不同。下面一起來民族文化裡看看石獅喪葬吧。
喪家門口懸挂白布,門上貼白色挽聯;分派堂親到諸親戚家“報喪”。被報親戚,應給報喪者一杯清水,讓其嗽上一口,餘者倒掉以示添“彩氣”。
老人去世後,多在翌日由“土公”将屍體擡移入棺,并用冥紙、面巾填塞“壽内”,然後封棺釘蓋。其時,道士做法事,唢呐哀鳴;倘有生肖與死者相克的,應自回避,以免沖煞。倘為婦女去世,應待其娘家親眷觀看後,方可入殓。
入殓後,即将死者用過的衣物,草席等物送至村外荒郊焚燒,俗稱“送草”或“送腳尾”。
“送草”後設置靈堂,堂上立置紙龛和死者遺像,靈柩停放堂中,四壁列置親友送的挽幛、花圈。就近另設“丁憂所”,接待親朋故友及有關人士吊唁。親友鄰居的赙儀,俗稱“金銀禮”,由族親專人簽收。守靈時日少者1晝夜,多者3~7日。守靈期間,每早由媳婦、女兒在龛前哀号;崇佛信道者大多還“做功德”,請僧道擺神壇,做法事,超度亡靈。
出殡時,棺夫先把靈柩移至宅外開闊地,孝男孝孫跪列兩旁。孝眷跪地哭挽,行過“棺前祭”,送葬隊伍徐徐行進,鑼鼓陣陣,哀樂齊鳴,哭聲凄切。出殡隊伍前面、左右均有數人沿途“壓金銀”、鳴放鞭炮。有的還特制一面“靈旌”,由族中命相最好的年青人騎馬執旌于隊列之中。同時,聘請一位武官騎馬殿後。
靈柩抵達墓地,先祀“後土”,再行墓前祭。諸禮完畢,棺木落土,孝眷以喪服掬土一?,依次繞墓地一周,徐徐将士撤入墓中,俗稱“帕土”。此後即由送葬族親鄰裡合力封蓋墓穴。爾後,送葬隊伍紅燈前導“歸虞”,俗稱“返主”。喪家設宴飨客。“返主”後,立紙龛滿7日,即行“倒龛”,把廳堂中之紙龛焚燒。喪事完畢之後,喪家要以鹹煎、粽子(後改為鹹糕子及飲料)答謝親友鄰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