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鼓是戰争必備的東西,是激發戰士鬥志的号角。安塞腰鼓就是這樣而來的。安塞腰鼓是山西民族文化的象征,安塞腰鼓的表演氣勢磅礴、令人陶醉。下面就一起來延安文化裡看看這安塞腰鼓吧。
安塞腰鼓的形式與發展,和當地的曆史地理環境及民情習俗是分不開的。安塞位于陝西省延安地區的北部,地域遼闊,溝壑縱橫,延河在境内蜿蜒流過,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曆史上就是軍事重鎮,素有“上郡咽喉”、“北門鎖鑰”之稱,為抵禦外族入侵的邊防要塞之一。當地群衆傳說,早在秦、漢時期,腰鼓就被駐防将士視同刀槍、弓箭一樣不可少的裝備。
遇到敵人突襲,就擊鼓報警,傳遞訊息;兩軍對陣交鋒,以擊鼓助威;征戰取得勝利,士卒又擊鼓慶賀。随着時間的流逝,腰鼓從軍事用途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民衆祈求神靈、祝願豐收、歡度春節時的一種民俗性舞蹈,從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衆性,但在擊鼓的風格和表演上,繼續保留着某些秦漢将士的勃勃英姿。
陝北腰鼓有着廣泛的群衆基礎和悠久的發展曆史。在一些主要流傳地區,幾乎是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傳承,經久不衰。正由于它流傳的時間長、範圍廣,參加的人數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動律雖然大緻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風格和習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安塞腰鼓由來已久,本是古代軍旅以增軍中士氣及傳遞情報所用,這裡是用來表達勝利的歡呼和豐收的喜悅。頗密的擊鼓聲,強悍的步伐,變幻的陣勢,雄壯的呐喊,盡現男子陽剛之美,在國際上極富盛名。
安塞腰鼓源于戰争或者祭祀,後來演變為漢族民間的娛樂活動,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安塞腰鼓可有幾人到幾千人一起演奏非常壯觀。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絕之一,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安塞腰鼓以其獨特風格、豪邁粗犷、剛勁奔放、氣勢磅礴而聞名天下,它有機地糅合了秧歌和武術動作,充分表現了黃土地人民憨厚樸實、悍勇威武而又開良樂觀的性格。安塞腰鼓的表演,既不受場地限制,也不受人員多少制約。
大路上、廣場裡、舞台中均可表演,可一人單打,可雙人對打,也可幾十人乃至幾百人群打。單打者騰躍旋跨,時如晴蜓點水,時如春燕銜泥,時如烈馬奔騰,時如猛虎顯威;群打時則能變幻出多種美妙的圖案,如野馬兔越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