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曆史軍事關口,中國十大名關

曆史軍事關口,中國十大名關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24 00:23:35

  中國的十大名關有:劍門關、武勝關、友誼關、嘉峪關等等。這十大名關分别為我國曆朝曆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并且赢得了一定的地位。在我國悠久的曆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重要的十大著名軍事關口現成為了中國著名景點中的重要保護單位,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吧!

  一、天下第一關——劍門關

  位于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城北30公裡處。它居于大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 直入雲霄,峰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 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俗稱“天下第一關”,“蜀之門戶”的美譽。

  巍峨劍門,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勢險要,曆來為兵家必争之地。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 五美女給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 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

  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大劍山,見群峰雄偉,山勢 險峻,便令軍士鑿山岩,架飛梁,搭棧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 魏,曾在此屯糧、駐軍、練兵;又在大劍山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砌石 為門,修築關門,派兵把守。當年魏軍鎮西将軍鐘會率領10萬精兵進 取漢中,直逼劍門關欲奪取蜀國,蜀軍大将軍姜維領3萬兵馬退守劍門 關,抵擋鐘會10萬大軍于劍門關外。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劍門關是劍門蜀道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和劍門關國家森林公園的主體部分。“劍門天下雄、九寨天下奇、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作為四川省四大景觀,劍門關首屈一指。曆史上有說:“打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

  是古劍門蜀道上的一處重要關隘。總面積:186.2平方公裡。規劃面積142平方公裡。劍門關是數百裡大劍山中段的一個缺口,七十二峰形若利劍,俨然一道天然屏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

  這裡曾發生過一百餘次戰争、十多位帝王莅臨并有無數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近四千幅作品。當年蜀将姜維憑借天險,曾拒魏軍十萬之師于關外。現存諸葛亮建關的遺址,古老的寺廟,珍貴的碑刻以及着名的劍門四景(劍門細雨、梁山松濤、夕照絕壁、雪染翠雲)和劍門四奇(姜維石像、千年紫荊、松柏長青、劍山石筍)。

  二、關中之關——武勝關

  武勝關位于雞公山風景區内的豫鄂兩省交界處,河南雞公山地處中國九大名關之一的武勝關關口,位于河南省信陽市雞公山區南35公裡,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春秋時期稱直轅、澧山,秦統一中國後改為武陽關,南宋時期易名武勝關。

  唐稱禮山關,後複稱武陽關。清始稱武勝關。南鎖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勝關古稱大隧隘道(一說直轅隘道)。被人們稱為“青分豫楚、襟扼三江”的一塊兒寶地。千百年來,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與東之九裡關,西之平靖關,合稱義陽(今信陽)三關。有“關中之關”的美譽。

  武勝關地處險□,附近山巒交錯,群峰環結,關城以山為障,鑿山成隘,古以 “車不能方軌,馬不能并騎”形容其險。曆來為南北抗衡之地,行師必由之道。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吳楚軍柏舉之戰中,吳軍迂回攻楚,穿越大隧,深入楚腹地,與楚軍夾漢水對峙,繼又識破楚軍偏師堵塞大隧切斷其後路之謀,終将楚軍攻破。

  南北朝時期,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北魏三關守将侯登叛歸梁朝,堵住了北魏軍南下攻梁的通道,次年北魏派中山王英率主力争奪武陽關,經過數日激戰,擊退守關梁軍。梁、魏為取得關隘要道的控制權,曾在三關相持,反複争奪數十年。

  南宋開慶元年1259),忽必烈率軍渡淮河,攻大勝關,宋軍憑關據守,攻不得克,後因戍兵棄關南逃,方越關南下直取武昌(今湖北鄂州),逼南宋求和,結“鄂州之盟”。今有京廣鐵路經此。

  這個隘口将雞公山、桐柏山分開,也成為鄂豫兩省的分界标志之一。河南境内緊靠牌樓的是信陽武勝關村,而湖北省一側則屬于廣水市武勝關鎮。廣水市武勝關鎮境内有武勝關遺址、守衛武勝關的屯兵地将軍寨、距離武漢最近的黑龍潭瀑布群等風景名勝,還有着名的“孝子碑”等人文景點。

  武勝關發生的戰事,最早要追溯到黃帝與蚩尤的争戰,春秋以後有記載的大大小小戰争就有60多次。着名軍事家孫武曾于公元前506年率軍一舉攻戰武勝關,随後占領郢都,“楚失三關,而後失江山”。

  嶽飛也曾以這裡作為收複中原的根據地,派大将牛臯駐守武勝關地區。太平天國及後來的撚軍賴文光部,也曾在武勝關地區與清軍展開殊死戰鬥,最終戰敗。為顯示功績,清朝皇帝将原來的武陽關改名為武勝關。

  三、現今唯一的口岸——友誼關

  友誼關位于廣西憑祥市西南端,322國道終端穿過友誼關拱城門,與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和國家一類口岸,距憑祥市區18公裡。關樓左側是左弼山城牆,右側是右輔山城牆,尤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氣勢磅礴。早在漢朝這裡就已經設關,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曆史。最初叫雍雞關,後改名界首關、大南關,明朝設鎮南關。

  1953年1月,經當時的政務院批準,改稱睦南關。1965年1月,經批準,改名為友誼關。

  在帝國主義的侵略炮火中曾兩次被毀。1957年基本按原貌重建。整座關樓由底座和回廊式樓閣兩部分組成,通高22米。底座建築面積為365.7平方米,長23米,底寬15.9米,平均高度為10米。公路從隧道形單拱城門通過,拱門上方用漢白玉雕刻的“友誼關”三個剛勁有力的大字,是陳毅元帥題寫的關名。

  關樓底座上原來隻建有一層木結構回廊,重建時改用鋼混結構,并加了兩層回廊,每層回廊平均為80平方米。回廊的四周是拱形大窗,窗棂裝飾了各式圖案,外牆為墨綠色石米貼面,顯得莊嚴、古樸。

  回廊第一層以圖片形式陳列着鎮南關大捷、鎮南關起義和紅旗插上鎮南關的曆史。第二層是中越高級領導人會晤室。五六十年代,周**曾兩次在這裡親切會晤越南人民的領袖胡志明。第三層是中國九大名關展覽廳。

  四、天下雄關——嘉峪關

  嘉峪關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嘉峪關市向西5公裡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是明代萬裡長城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1965年以關名建市。

  嘉峪關位于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裡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裡,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萬裡長城西端主宰,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嘉峪關以地勢險要,巍峨壯觀着稱于世,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與萬裡之外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嘉峪關東西城垣開門,東為光化門,西為柔遠門。均築甕城。嘉峪關内城牆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是長城衆多關城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這裡還有中國第一個全面、系統的展現長城文化的專題博物館——長城博物館。

  嘉峪關距今已有631年的曆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将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曆時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

  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可守也”。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築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勢。它由:内城、甕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台樓閣建築和城壕、長城峰台等組成。

  内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築而成,西側99999塊磚包牆。内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甕城回護,甕城門均向南開,西甕城西面,築有羅城,羅城城牆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内現有的建築主要有遊擊将軍府、官井、關帝廟、戲台和文昌閣。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裡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讨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台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五、九塞之首——雁門關

  位于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裡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甯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雁門關在城西北大約40華裡的地方,又名“西陉關”。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 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 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甯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

  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分别 雕嵌“天險”、“地利”二匾。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淩空,内塑楊家将群像。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寫出了雄關的豪邁氣勢:“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流傳至今。

  巍巍恒山,沿代縣北境逶迤綿延。蜿蜒于山巅的内長城,猶如玉帶聯珠,将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着名的雁門古塞就建築在峻拔的雁門山脊。雁門山,古稱勾注山。這裡群峰挺拔、地勢險要。

  自建雁門關後,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它“外壯大同之藩衛,内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 ”。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山海經》)。

  雄關雁門,居“天下九塞”之首(《呂氏春秋》)。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曆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趙置雁門郡,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内犯,唐駐軍于雁門山,于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唐書?地理志》描述這裡“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岖,絕頂置關,謂立西徑關,亦曰雁門關。”後經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約四百餘載。元朝設千戶所,關城被毀。明代吉安侯陸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監民工築新關于舊關東北十裡處的要道,地勢更為險要。

  該關城,周長二裡,牆高二丈,石座磚身,雉堞為齒,洞口三重。東門上築樓台,曰雁樓,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天險”(即“天險”)。西門上築有楊六郎廟,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地利”。小北門未設頂樓,但磚石結構,格外雄固。門額石匾橫刻:“雁門關”三字。

  洞門兩側鑲嵌磚镌楷書檢聯:“三關沖要無雙地,丸塞尊崇第一關。”整個關城建築,虎踞龍盤,雄偉壯觀。明清以後,關城雖屢有重建。但随着我多民族統一國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長城作為“内邊”的作用已經失去,所屬的雁門雄關也随之荒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