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黎族竹木器樂的傳承文化

黎族竹木器樂的傳承文化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8-26 16:40:08

  黎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竹木器樂在黎族文化以及生活中都占據重要位子。樂器雖小,但卻奏出了一個民族的曆史文化蘊涵。你聽過竹木器樂奏出的聲音嗎,一種悠揚的聲音傳承了一個民族的文化。那麼,大家就随小編一起了解一下黎族竹木器樂的傳承文化吧。

  黎族竹木器樂,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黎族傳統樂器取材于大自然中的各種竹木、畜獸皮原料,經過手工加工而成樂器,散發着原始社會的生活氣息。黎族樂器是人們崇尚自然的生動體現,是原生态音樂的遺存。黎族傳統器樂取材于民間豐富的竹木資源,包括獨奏樂曲、合奏樂曲、歌舞樂曲、祭祀樂曲和八音樂曲五大類;黎族樂器不少于四十種,傳統樂器主要有獨木鼓、叮咚、口弓、口拜、鼻箫、灼吧等。

  黎族傳統器樂産生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宋初的《太平環宇記》雲:“瓊州聚合推鼓歌樂。”據傳,黎族傳統器樂以清康乾年間最為盛行。黎族傳統器樂是祖國民族器樂寶庫中的瑰寶,竹木器樂曲中蘊含着原生态的音樂特征,曲體結構靈活自由,旋律順暢,音調古樸清純,它融彙了黎族的傳統文化、審美意識、民俗風情等諸多元素,為黎族人民喜聞樂見。

  黎族竹木器樂源遠流長,曆史悠久。宋《太平寰宇記》記載:瓊州黎人“打鼓吹笙以為樂”;宋《桂海虞衡志》載:黎人“聚會亦椎鼓歌舞”;清人張慶長的《黎岐見聞》亦載:“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齊集野間,男彈嘴琴(即口弓),女弄鼻箫,交唱黎歌。”

  據有關資料,最早出現的樂器是獨木鼓。黎族古民歌傳述,遠古時候因雷公擊倒大樹,燒樹木成洞,黎族祖先就擊木洞呼衆圍獵,後來人們用牛皮或鹿皮蒙住大洞口,敲起來咚咚作響,以作招衆、祭祀和樂器使用。叮咚木也是較早出現的打擊樂器。

  古時,黎族人民砍山種山蘭,以驅趕山豬,後來發展成為跳舞娛樂用的打擊樂器。黎族俗語:歌聲不停,笛音不止。這個俗語反映了黎族的民間樂器與民歌一樣曆史悠久。

  您可能還會喜歡:

  仫佬族的民俗戲曲:彩調

  學習學習土家族喪葬文化

  源遠流長的畲族小說歌文化

  風格素樸簡約的仫佬族服飾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