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植物界的遺傳規律。 動物界也是如此。誰都知道,大豬生小豬,大貓生小貓。然而,也有例外情況,騾子就不能生小騾子。 那麼騾子是從哪兒來的呢? 果。
原來,騾子是馬和驢的“混血兒”。通常我們把母馬和公驢交配所生的駒叫“騾”;而把母驢和公馬交配産生的駒叫驢騾那麼,騾子為什麼沒有繁殖後代的能力呢?
我們知道,高等動物都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卵細胞産于雌性動物的卵巢,精子産于雄性動物的翠丸。而騾子這種“混血兒”,無論公騾和母騾,生殖系統雖然在構造上還比較完善,然而,生理機能可不正常。動物工作者研究證明,騾子不能生殖是由于缺少某種激素。公騾的生殖器官不能産生動情素,因而不能發情,同時也不能産生成熟的精子。母騾的生殖器官雖能産生動情素,但由于缺乏助孕素,因而産生的卵細胞很衰弱,不久即死,不能成熟,當然也就不能受精。這就是騾子隻有“一輩”的道理。
不過,騾子不能生小騾子也并非絕對。有的母騾就能産生後代。遠在1000多年以前,在我國的古代農書《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載。近幾年來,在我國也曾發生過不少這類事實。例如,1953年甘肅東鄉有位農民的一頭母騾與公驢交配,就生了一頭小公騾。1954年河北良鄉縣交道鎮一位農民的一頭母騾與公馬交配,生了頭雌騾。
當然,這是比較少見的事情,但也說明了少數母騾能夠産生成熟的具有受精能力的卵細胞。值得提出的是,直到現在,還沒有發現能夠産生成熟精子的公騾。
動物工作者正在研究騾子的生殖問題,想辦法培育具有生殖能力的新騾種。這一研究如果獲得成功,就可以為農業生産提供更多的畜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