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龍點睛( huà lóng diǎn jīng):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内容更加生動有力。出自 唐·張彥遠《曆代名畫記·張僧繇》。
主要人物: 張僧繇,吳(蘇州)人。梁天監中為武陵王侍郎,直秘閣知畫事,曆右軍将軍、吳興太守。苦學成才,長于寫真,知名畫家,擅長畫佛像、龍、鷹,多作卷軸畫和壁畫。成語“畫龍點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關他的傳說。記載他在金陵一乘寺用講求明暗、烘托的“退暈法”畫“凸凹花”,有立體感,可知他已接受了外來的繪畫技法。他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唐朝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都遠師于他。張僧繇的畫貌并不明顯,張氏繪畫的很多精妙技藝,像點曳斫拂、簡筆、凹凸法都無從辨識。隻是畫神人之體态、面目、衣飾倒還有僧繇‘詭狀殊形’、‘奇形異貌、殊方夷夏,皆參其妙’的特色。” ——《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大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