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古代科舉考試真相

古代科舉考試真相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8-27 03:44:18

  淺談古代科舉考試

  沙秀元

  科舉始于隋朝,曆于唐宋元明清,前後一千三百年,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徑。

  古代科舉考試真相(淺談古代科舉考試)(1)

  (一)、從童生到狀元一般須經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六個階段考試:

  古代科舉考試真相(淺談古代科舉考試)(2)

  1、童生:凡應考生員,不論年齡大小皆稱童生。童生經縣、府、院三級考試,合格者稱為秀才。

  古代科舉考試真相(淺談古代科舉考試)(3)

  2、 鄉試: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秀才可以參加,考中的叫舉人,可稱老爺。舉人的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稱亞元。

  3、會試:鄉試後,次年春天在京城由禮部舉行,舉人參加,考中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古代科舉考試真相(淺談古代科舉考試)(4)

  4、 殿試:會試合格後,即參加由皇帝主持或欽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試,合格者統稱進士。進士分三甲,一甲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取若幹名,而第一名者稱傳胪,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名,同進士出身。

  (二)、三元及連中三元者:以上提到的解元、會元、狀元,即所謂“三元”。有科舉制度以來(605年),狀元創始于唐朝(622年), 至其消亡(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科)近1300年連中三元者僅有十七人(包括3名武狀元):唐朝的崔元翰、張又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寘、王岩叟、馮京;金朝的孟宗獻;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黃觀、商辂;清朝的錢棨、陳繼昌。曆史上也出過3位連中武科三元的“武狀元”第一位是明朝嘉靖年間的南京人尹鳳,第二位明朝萬曆年間, 浙江永嘉人王名世連中武科三元,第三位是清朝順治年間的浙江人王玉璧,連中武科三元。

  1、我國狀元有多少?

  據史籍記載,中國科舉時代的狀元(不包括武狀元和女狀元),唐朝139人。五代十國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沿唐制,有狀元11人。宋代有狀元118人。元代的蒙、漢共有狀元32人。明朝有狀元90人,清代至光緒31年(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時止有狀元114人。總計由唐初到清末共有狀元504人。遼金兩代,以名列榜首的進士為狀元,遼為18人,金為15人。張獻忠的大順政權有狀元1人,太平天國的狀元有14人。以上合計,中國曆史上共有狀元552人。

  在曆代封建王朝中,由于男尊女卑,婦女無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當然不會産生女狀元。直到太平天國開科考選婦女,才有傅善祥考中女狀元。

  2、我國第一位狀元

  科舉制度,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至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經曆一千三百年。狀元創始于唐朝,完備于宋朝,延續至元、明、清。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狀元是孫伏伽,孫伏伽是貝州武城(河北清河)人。

  唐高宗李淵武德年間(622年),壬午科狀元,為唐代第一位狀元,也是我國第一位狀元。孫伏伽在隋朝時考取進士,後來跟随李淵在晉陽易職起兵反隋,後建立唐朝。唐開科取仕時,孫伏伽經李淵批準,又參加考試被主考官申士甯判為第一名狀元。

  3、徐州地區狀元李蟠,自科舉制度以來,徐州地區隻考取一名文狀元;李蟠(1655—1728),生于書香門第,其祖父為舉人,父親為拔貢。李蟠三十六歲中舉,43歲(康熙三十六年)中進士。殿試時康熙提問治國三策:靖邊、吏治、河防如何做法?李蟠有條有理、口若懸河、文對精彩。被康熙親點狀元。

  4、中國曆史上科考皆奪魁的奇才狀元(六個第一)明朝的黃觀,清朝的錢棨

  殿試第一名為狀元、會試第一名為會元、鄉試第一名為解元。院試、府試、縣試的第一名則通稱為案首。

  科舉考試是萬人争過獨木橋,考取狀元實屬不易,連中三元者尤為難得。從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能取得六個第一者難度更大。黃觀是明代的奇才,被稱為“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

  黃觀.生于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南直隸貴州人(安徽池州市貴池區),其父出身書香門第,後家道中落入贅貴州上清溪許家。黃觀出生後随母姓,名叫許觀。直道官做禮部右侍郎後,獲恩準恢複原姓改為黃觀。

  黃觀的老師,是元末學者翰林待制黃冔(xu)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黃觀以貢生的身份入太學,這年八月鄉試獲第一名中解元。次年會試又第一名為會元,同年由太祖朱元璋親發策問的殿試又中狀元。是明代第一個連中三元的。而黃觀在入太學前的縣試、府試、院試均取第一名。黃觀在中狀元後任翰林院編修,并講學于東宮。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升任禮部右侍郎(副部級),1398年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黃觀、方孝孺、黃子澄等,是建文帝的股肱(gong)。 燕王朱棣擁兵自重、入朝不拜。黃觀密奏建文帝扣留燕王。建文帝優柔寡斷,不聽,放虎歸山,燕王回去發起“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奪侄皇位,大殺建文舊臣。一份五十人的奸臣中,其中,方孝孺、黃子澄。而黃子澄名列第六。黃觀妻翁氏和兩個女兒逮捕,發配給訓象的為妻。翁氏早有準備,将钗钏首飾發給家奴;帶兩女及十多名家人投河自盡。朱棣将黃氏家族男丁殺光,黃觀之弟黃觏(gou)兒子逃過此劫。

  5、“六元”狀元 錢棨1734年---1799年

  乾隆辛醜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修撰。28歲以縣、府、院試三個第一考上秀才,人稱小三元。乾隆四十四年鄉試考中第一名解元;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進京會試,得中第一名會元;同年緊接着在殿試中,又摘得狀元桂冠,從而成為清代第一位連中六個第一的三元狀元,也是中國科舉史上第二個奪得六個第一的狀元(考秀才奪得的“小三元”加上考進士奪得的“三元”,共計六個第一,合稱“六元”)。第一個奪得六個第一的是明朝的黃觀。蘇州的三元坊就是因他而來。

  錢棨出生于書香門第,曾祖父錢中諧,順治丁酉(1657)舉人,戊戌(1658)進士。康熙已未年(1679)召試博學鴻詞科,名列一甲第14名,授官翰林院編修。當時,江蘇巡撫湯斌曾親筆題寫“奎壁凝輝”匾額,高懸錢家府第大門之上。錢中諧曾參加纂修《明史》,另著有《中吳文獻》六十冊,《三吳水利》三卷,崇祀鄉賢祠。祖父和父親都是頗有學問的讀書人。

  接下來的殿試,乾隆非常欣賞他的文卷,在他的試卷上寫了“第一甲第一名”六個鮮豔的朱色大字。這樣他就成了連中三元的狀元。乾隆帝親自作《禦制三元詩》慶賀錢三元的出現。其詩雲:

  龍虎傳胪唱,太利曉日暾。

  國朝經百載,春梢得三元。

  文運風雲壯,清時禮樂蕃。

  載咨中四義,敷奏近千言。

  讵止求端楷,所期進谠論。

  王曾如何繼,違弼我心存。

  乾隆不僅贊賞他的殿試對策好,文章雖隻“近千言”,而内容切實,表述完整,書法亦端正,清秀有力。在京的士大夫們及四方詩人紛紛賦詩祝賀,“和者數百家”。曾是錢棨鄉試座主的翁方綱,又以伯樂自任,發起三元喜宴,一人曾作有《三元花歌》、《三元喜宴》詩等四首。翁方綱還特地将這些祝賀詩收集起米,彙編成《三元詩集》,并付梓傳世(《清稗類鈔》第二冊)。

  錢棨能詩善文,可惜詩文大多散佚。又善書法,初學顔真卿、柳公權,又學“二王”,書體韻美流暢,嚴謹中見變化,勻稱中見跌宕,毫無館閣之氣。《江蘇詩征》錄其七律二首,風格沉着雄邁。

  錢棨墓葬吳縣胥口香山嘴九典港口,狀元石韫玉曾為他撰寫墓志銘。

  古代科舉考試真相(淺談古代科舉考試)(5)

  (三) 科舉考試

  1、邳州明清功名人數

  明朝:文進士五人、武進士一人

  文舉人二十一人、武舉人四人

  貢生二百三十三人

  清朝:文進士七人(其中包括宿羊山陳桃園的陳作新、陳略父子)武進士八人

  文舉人十七人、武舉人六十四人

  拔貢二十八人(其中窦洪漸、窦洪年)

  貢生二百三十二人(其中陳疇、沙振彩)

  2、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是甲辰科取士之年,時逢慈禧七十壽辰,改甲辰正科為甲辰恩科。經過禮部會試後,譚延闿等273名貢士于這年七月四日參加殿試,殿試錄取的前三名是:狀元劉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和民盟中央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沈鈞儒先生,也是在這次殿試中獲進士二甲名次。第二年,慈禧太後推行新政,下了立停科舉的诏書。甲辰恩科殿試便成為中國曆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3、喝墨水的來曆

  中國曆史上的北齊(550—577)朝廷曾下過命令:在考試時對“成績濫劣者”,要罰喝墨水,喝多少按濫劣程度而定。梁武帝時規定:士人應試者,凡書迹濫劣者要罰飲墨水一升。《隋書儀禮志》裡也規定:士人應試者,凡書迹濫劣者要罰飲墨水一升。甚至當秀才、孝廉等在會試時,監考官發現有“文理孟浪、書寫濫劣”時,也叫他到專設的房間裡去喝墨水一升。

  這條荒唐的法規沿襲了幾個朝代,後來雖不實行了,但是喝墨水多少來形容知識的多少,卻保留在詞彙裡。

  4、白發考生有多少

  宋朝梁颢82歲中進士。他詠道:“也知少年登科好,争奈龍頭屬老成”。

  1699年清康熙,廣東考生黃章在京城淩晨進場時,由曾孫提燈引路,燈上寫着“百歲觀場”四個大字。

  1736乾隆年間會試,參加考試的人中80歲以上3人,70歲以上者40人。

  1761年會試 80歲以上者7人、70歲以上19人

  1770年鄉試張次叔94歲江西李炜99歲

  1771年會試 江西李炜100歲

  1789年鄉試 80歲以上者94人

  1790年會試 90歲以上者4人、80歲以上73人

  清嘉慶:1801年鄉試 80歲以上251人

  1802年會試 70—90歲以上者180人、95歲以上6人

  清道光:1826年 廣東舉人陸雲從104歲未中,道光帝賜國子監司業。

  古代科舉考試真相(淺談古代科舉考試)(6)

  1840年 長沙監生于會來104歲未中,道光帝賜舉人。

  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是統治者選拔、培養、任用各級官吏的主要途徑。

  5、關于科舉的名詞解釋

  ①童生:未考中秀才前,不論年齡大小,皆稱童生,也叫儒生。

  ②秀才:童生經縣、府、院三級考試合格者稱為秀才也叫生員,一般稱相公

  ③廪膳生員:簡稱廪生,秀才根據考試的名次等,分為廪生、曾生、附生。府學、縣學都有廪生,名額有限定。秀才挨次補廪後可以按月向官府領取膳米。

  ④貢生:從秀才中選拔到國子監肄業的人,實際上不一定入學。清代有多種途徑可取得貢生的資格,和舉人進士一樣可豎旗杆。

  ⑤歲貢:每年按資格換次推出的叫歲貢,也叫挨貢。

  ⑥優貢:每三年由學政選送“學行兼優”的並經考試而取得的叫優貢。

  6、出貢豎旗杆:秀才取得貢生資格後,就可以和舉人、進士一樣在宗祠或家門前豎旗杆,表示“榮祖耀宗、改換門庭”。

  7、國子監:是明、清時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國子監博士又叫五經博士,向學生講授五經的教官,是從八品官階。國子祭酒:校長、祭酒司業:副校長、監承:訓導長、主薄:教務長,還有教授、直講等教職人員。

  8、入了翰林進士被選送進翰林院。殿試一甲的進士按例受職翰林院修撰或編修。以下名次也根據情況,有授職翰林院檢讨或庶吉士的。翰林院在明清時,雖無實際職權,但擔任翰林院的職務,仍是文官升遷的重要階梯。

  9、庶吉士:中進士後還可以參加朝考,考取者為翰林院庶吉士。朝試的第一名者為朝元,難度比“三元及第”更高。

  在清代的制度,凡進士考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的,在庶常館學習期滿舉行散館考試,考試及格者可分配職務。

  10、保結:以廪生的資格為應試童生擔保,沒有冒籍、匿喪和身家清白等,又稱“廪保”。

  11、會試、殿試:在科舉考試中,每三年一次。在京城會集全國舉人的會試,由中央禮部主持,考中者稱貢士。貢士經殿試合格者統稱進士。

  12、曆史上不同時期的翰林院

  唐朝:設翰林院,設有翰林待诏,翰林供奉又稱翰林學士,掌管書寫皇帝的命令,但不是考試取得的,不是正規的朝官。在宮廷内的學士院住宿,兼有顧問、幕賓、清客的身份,不離皇帝的左右但可以進言參政並直升宰相。

  宋代:翰林院掌政事堂(中書門下),樞密院同等地位。代皇帝撰文告。翰林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為皇帝進講書史為職,倍加恩寵。凡執政大臣多授于某某殿大學士的榮譽,以示尊崇。

  明代:翰林是從進士中選拔的,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變成正規的朝官。明仿唐宋制設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大内:内閣、天子宮殿)。常侍皇帝殿閣之下。内閣,即非官屬,即非官名,簡任文臣入閣。參于機務,不能直接指揮行政可得寵升官。大學士本身品秩雖隻五品,升官職可至尚書侍郎。内閣地位提高到六部以上,可稱閣老。

  清代:雍正設軍機處,内閣不在幹預朝政。軍機處為最高行政機構,習慣上也稱内閣,是首腦部門的代稱。凡進士經朝考取中庶吉士的均稱翰林。

  13、太學生:古代的學生,西周有太學生。西漢太學設立五經博士,弟子五十名。順帝時大發展,太學生達三萬人。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國子監),為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

  14、朝考:清代進士經過殿試,取得出身(資格)以後,仍須再應一次朝廷的考試,由皇帝特派大臣閱卷,稱為“朝考”。按朝考的成績結合殿試及複試的名次,由皇帝分别決定應試何種官職。最優者任翰林院官,其次者分部以京官任用,又次者分省以知縣任用,再次者以教官(各府、州、縣學之官)任用。朝考選為庶吉士者稱翰林。

  15、五經魁:五經即《詩經》、《書經》、《禮經》、《易經》和《春秋》。科舉考試以五經為主,每經之首稱為魁首,既是第一名,獲得第一名者為奪魁。也是民間酒席中劃拳時五魁首一詞的來源。

  以赀為郎漢景年,

  以才為官舉孝廉。

  九品中正吏铨選,

  世襲罔替秦漢前。

  隋炀開創科舉年,

  打破門第和界限。

  不看門蔭和貧寒,

  德才兼備可做官。

  狀元始于武德年,

  終止光緒劉狀元。

  首尾狀元河北攬,

  延續科舉千餘年。

  康熙頒旨大挑選,

  落榜舉子官服穿。

  黃觀錢棨六狀元,

  前無古人後無延。

  乾隆皇帝吟詩贊,

  姑蘇城内三元匾。

  百歲觀場四海傳,

  科舉求仕終身攀。

  明清還設國子監,

  辦法多多為選官。

  解元會元和狀元,

  為保國家永平安。

  古代科舉考試真相(淺談古代科舉考試)(7)

  劉春霖殿試答卷(局部) 1904年,狀元劉春霖成為翰林院修撰。

  參考書目:《名家講壇》 《紀曉岚傳》《舊聞新知》 《邳州志》《中國文化知識精華》《隋炀帝》《資治通鑒》《說文解字》《儒林外史》《陝西日報》 《報刊縱覽》

  免責聲明:本号所發布的信息均出于公衆傳播,如其他媒體或個人從本号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部分圖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