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8-29 01:37:12

  1、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有缂絲、全聚德、蘇繡、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繡、南彙鑼鼓書、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兒”;納西古樂、唐三彩、紫砂壺、木版年畫、川江号子、古琴、皮影戲、剪紙藝術、傩戲和傩戲面具、楊柳青年畫、木卡姆、梁祝、少林功夫、昆曲。

  2、缂絲簡介:

  缂(kè,同:刻)絲(英文:K’o-ssu、Kesi或Chinesesilktapestry),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

  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禦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後服飾、禦真(禦容像)和摹缂名人書畫。

  因織造過程極其細緻,摹缂常勝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是當今織繡收藏、拍賣的亮點。常有“一寸缂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

  3、全聚德簡介:

  全聚德,中華老字号,創建于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曆經幾代創業拼搏獲得了長足發展。1999年1月,“全聚德“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馳名商标”,是中國第一例服務類中國馳名商标。全聚德烤鴨肉質鮮美,适合許多人吃。

  全聚德菜品經過不斷創新發展,形成了以獨具特色的全聚德烤鴨為龍頭,集“全鴨席”和400多道特色菜品于一體的全聚德菜系;

  備受各國元首、政府官員、社會各界人士及國内外遊客喜愛,被譽為“中華第一吃”。原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曾多次把全聚德“全鴨席”選為國宴。

  4、蘇繡簡介:

  蘇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是蘇州地區刺繡産品的總稱,其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無錫、常州等地。刺繡與養蠶,缫絲分不開,所以刺繡,又稱絲繡。

  清代确立了“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為中國四大名繡。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蘇繡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緻、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

  2006年5月20日,蘇繡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5、吳歌簡介:

  吳歌是文學史上對吳地民歌民謠的總稱,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吳歌是吳語方言地區廣大民衆的口頭文學創作,發源于太湖流域,江南太湖流域一帶是吳歌産生發展的中心地區。

  吳歌口口相傳,代代相襲,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以表現男女愛情為主。民間歌曲包括歌和謠兩部分,歌一般說就是唱山歌也包括一些俗曲之類,謠就是通常說的順口溜。

  2006年5月20日,吳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6、評彈簡介:

  評彈又稱蘇州評彈、說書或南詞,是蘇州評話和彈詞的總稱。是一門古老、優美的傳統說唱藝術。評話通常一人登台開講,内容多為金戈鐵馬的曆史演義和叱咤風雲的俠義豪傑。

  彈詞一般兩人說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彈自唱,内容多為兒女情長的傳奇小說和民間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