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漢族文學體裁之一。在元代稱為樂府或今樂府。是配合當時北方流行的音樂曲調撰寫的合樂歌詞,是一種起源于民間新聲的漢族音樂文學,是當時一種雅俗共賞的新體詩。有小令和套數兩種基本形式。 散曲之名最早見之于文獻,是明初朱有敦的《誠齋樂府》。明代中葉以後,散曲的範圍逐漸擴大。至20世紀初,吳梅、任讷等曲學家的一系列論著問世以後,散曲作為包容小令和套數的完整的文體概念,最終被确定了下來。散曲的産生與詞産生的情形十分相似,它産生于漢族民間的俗謠俚曲。 金元時期,起源于北方,故而散曲又稱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數和介于兩者之間的帶過曲等幾種主要形式。散曲從結構上可分為小令,中調,長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