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主要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因為信仰伊斯蘭教,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節日均以伊斯蘭教曆計算。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學術界一般認為回族大緻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準備時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終形成的時期。回族人民具有反壓迫鬥争的光榮傳統,各地回族還以不同的形式參加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鬥争,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産黨成立,為回族人民的徹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回回”最初為他稱,後來才演變為自稱。十三世紀初葉,蒙古軍隊西征期間,一批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斷地被簽發或自動遷徙到我國來。他們主要以駐軍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學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我國各地。他們被稱作“回回人”,是當時“色目人”的主要部分,後來他們也就以“回回”自稱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