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這個冬天會出現極端寒潮嗎?2022~2023年冬天會不會很冷

這個冬天會出現極端寒潮嗎?2022~2023年冬天會不會很冷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9-06 20:16:33

  導語:今年以來,我國極端天氣頻發,例如極端高溫、幹旱等。而面對這樣異常的天氣,人們就會擔憂起冬天的天氣來,怕今冬可能會遇上極端寒潮,寒冷至極。那麼,這個冬天會出現極端寒潮嗎?到底2022~2023年冬天會不會很冷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

  這個冬天會出現極端寒潮嗎?

  目前還不能确定。據專家分析:在拉尼娜事件與暖北冰洋協同影響下,今年冬季,我國的冷空氣活動容易持續偏強,易出現階段性低溫和極寒事件。當前,基于前期北極海溫偏暖的現狀和未來拉尼娜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預判今冬我國北方部分地區氣溫略偏低,可能會受階段性冷空氣的影響出現階段性低溫,且極端寒潮爆發的可能性大;南方部分地區則存在出現低溫、冰凍、雨雪等災害的可能性,需要保持警惕,提高防範意識。

  10月2日,中央氣象台發布寒潮藍色預警,這也是自2010年中央氣象台正式啟用預警發布機制以來,下半年最早發布的寒潮預警。10月2日14時至10月6日20時,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普遍下降8~12℃,内蒙古中東部、東北地區、陝西大部、黃淮、江等地降溫12~16℃,局地降溫幅度達18℃以上。

  在經曆了史上最晚高溫預警和史上最早寒潮預警後,不少網友擔心,秋季已經很冷,今年冬天會不會更冷,會不會經曆極端寒潮?

  此前9月,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預計,始于2020年的拉尼娜現象将持續至今年年底,這将是21世紀首次出現的“三重”拉尼娜現象。

  事實上,早在今年4-5月間,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就利用大科學裝置地球系統模拟器,預測出2022-2023年将發生連續三年的拉尼娜事件,并向相關部門提供了準确的預測預警。2022年春夏季,熱帶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一直處于較常年偏冷的狀态,并且從秋季開始偏冷進一步加劇。最新的預測結果顯示,目前的拉尼娜狀态将會在2022年秋冬季持續和發展,在冬季達到峰值。

  新一輪拉尼娜的影響力是否會比過去兩輪的影響力更大?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鄭飛表示,目前還無法判斷。一方面,曆史上發生連續三年拉尼娜事件的樣例較少,無法給出統計上的定論;另一方面,此次拉尼娜事件強度将處于中等強度的範疇,後續如何發展和影響我國氣候,仍需不斷地滾動預測,才可以增強其可信度。

  9月底,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在中國氣象局例行發布會上表示,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來暖冬出現的頻率增加。發生“拉尼娜”事件後的冬季,有氣溫偏低的年份出現,冬季氣溫異常的主要特征為:全國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是華北北部、東北地區南部、華南大部、西南地區東部和北部、西北地區大部等地。“拉尼娜”事件發生後我國冬季降水主要表現為:大範圍降水偏少,尤其是東北地區東部、長江中下遊沿江、西南地區南部、新疆北部等地。西南地區北部、西北地區東部等地降水偏多。

  不過,肖潺也指出,拉尼娜事件隻是影響我國冬季氣候的外強迫因子之一,我國冬季氣候還受到北極海冰、歐亞積雪等因子的影響,同時大氣系統内部自然變率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氣象局将加強研判,10月後期提供更加細緻的預測意見等。

  鄭飛認為,在拉尼娜事件與暖北冰洋協同影響下,今年冬季,我國的冷空氣活動容易持續偏強,易出現階段性低溫和極寒事件。當前,基于前期北極海溫偏暖的現狀和未來拉尼娜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預判今冬我國北方部分地區氣溫略偏低,可能會受階段性冷空氣的影響出現階段性低溫,且極端寒潮爆發的可能性大;南方部分地區則存在出現低溫、冰凍、雨雪等災害的可能性,需要保持警惕,提高防範意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國家特聘教授羅京佳在接受采訪時也稱,針對東亞地區來講,在拉尼娜事件影響下的冬天,會偏冷一些。不過,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增加,偏冷的程度跟以前拉尼娜事件相比,可能都不那麼明顯,可能不會造成非常嚴寒的冬天,但是它的降溫可能會通過像寒潮現象的發生來體現。“所以,今年冬天寒潮可能發生的次數、強度等,都要特别關注。”

  專家:極端冷事件有增強趨勢

  在剛剛過去的夏天,北半球各地出現了罕見的高溫熱浪天氣。我國大部分地區也被高溫籠罩,多地持續出現40℃以上高溫。全球變暖,為何還會有強寒潮?

  多個專家表示,強寒潮與全球變暖并不矛盾。正是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氣候更加不穩定,夏季暴雨、高溫熱浪、幹旱、洪澇,冬季的極端低溫、寒潮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增加、強度增強。例如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我國接連遭受極端寒潮的影響,出現大面積降溫,多地出現了極端低溫。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趙亮表示從頻率的統計上看,近20年來,我國冬季寒潮天數整體上呈下降趨勢,但時空差異很大。空間上,寒潮天數減少主要發生在南方,但北方尤其東北地區寒潮日數并未減少。時間上,冬季前半段強寒潮的頻次較多,寒潮減少主要集中在冬季後半段(2月)。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8年以來,我國東部冬季最冷期,即每年最強寒潮事件的平均最低氣溫比1980年代和1990年代更低,也就是說,強寒潮事件有增強趨勢。

  趙亮進一步分析,我國冷事件的變化特征與全球變暖導緻的北半球大氣環流和極地系統的重要改變有密切關系。其中,冬季北極變暖與中緯度大陸變冷——也就是暖北極-冷大陸現象是一個重要的變化型态。這一現象與中緯度包括我國的極端冷事件爆發有重要聯系,尤其加劇了我國北方的強降溫事件。

  “随着全球氣候異常的持續,冬季北半球發生極寒(寒潮)事件貌似已是‘家常便飯’。但是發生在哪裡,什麼時間發生,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大氣所姚遙副研究員則表示,溫室氣體的持續增加使得地球變得越來越暖,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圈層已經變得越來越不穩定。以北半球來說,冬季極渦會更容易變得不穩定,在有利的大氣環流系統的引導下,冷空氣會更加容易和頻繁地突破西風急流屏障,從而輸送至中低緯度地區,引起極寒(寒潮)天氣。

  對于極端冷事件的預警工作,鄭飛強調,應加強中短期天氣預報和兩周以上的氣候趨勢預測,提高對冰凍雨雪災害的防範和預警。同時,農業和畜牧業、能源和交通行業需要密切關注冰凍雨雪災害的預警,制定有效的防範措施和應急預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