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祝明興 曲愛麗
煙台人守着大海,海味是日常飲食的重要食材。先人對海鮮的烹饪手法、不同食材的搭配傳統,流傳至今。
吃鲐魚,講搭配。
鲐魚學名青川魚。魚體呈紡錘形,背青藍色,脊背處肉呈淺紫色。鲐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等多種營養,鮮食味美,但食後易引發過敏性食物中毒。為防止中毒,老煙台人的經驗有二:
一是吃鲐魚必須新鮮,過潮鲐魚(眼發紅)一律不能吃,二是烹制鲐魚時加入适量的小白菜,一起炖煮半個小時以上。這樣一般不會中毒。許是這個原因,鲐魚上市的季節,小白菜價格總是暴漲。
有研究表明,食鲐魚中毒,是青皮紅肉魚含有組胺所緻,加入小白菜炖煮時,可将大部分組胺解除。
不新鮮的鲐魚,也有吃法:把鲐魚從脊背處向魚肚方向切開(魚肚處不能切),再從脊背扒開,使魚成闆狀。腌制數日後曬成魚幹,晾曬期間,要經常用海水涮洗。一則防生蛆,一則海水涮出的魚幹不硬,味更鮮美。
有些魚,為使其更鮮美,烹煮時也有一個“最佳搭檔”,如刀魚配苘蒿,辮子魚炖蘿蔔、紅鞋魚(“紅頭”)炖菠菜、海腸子炒韭菜等。
計劃經濟年代,鲅魚是價格最貴的魚。刀魚、片口魚都是兩毛多錢一斤,鲅魚卻能賣到三毛八分錢一斤。
鲅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肉多刺少,特别适合做餡料。煙台人買鲅魚,首選做法是鲅魚餃子。
鲅魚餡制做不太複雜。新鮮的鲅魚,水洗後,從排洩孔處向魚頭方向把魚肚割開,去除内髒和魚腮。如有魚子,要輕輕取出,放到苞米葉上,晾曬幹。用刀順魚脊骨處将魚肉片下,再用刀将魚肉和魚皮分離,把魚肉放到盆裡,用筷子(或小勺)按一定方向,邊攪邊加花椒水,每次加少許,攪到魚肉細膩均勻,再加入絞好的豬肉(稍肥一些)。繼續邊攪邊加水,攪到泥漿狀,再放入蔥姜末和精鹽,加入花生油,按原方向攪拌,最後放入切好的韭菜,拌勻即可。
鲅魚餃子有三個特點,一是個兒大,八寸盤隻能盛七八個,二是皮薄,透皮可見餡,三是餡嫩,幾乎不用嚼就可吞咽。
用同樣方法,也可做鲅魚丸子,但丸子餡比餃子餡加水稍微少些,不放韭菜或少放韭菜。汆鲅魚丸子吃米飯,是經典吃法。
鲅魚子炸醬面,是膠東名吃。炒好的面醬放入發好切成小丁的鲅魚子和黃瓜丁,開鍋即可。魚子炸醬拌入手擀面,那個美味,“撐死人不償命”。
鲀魚也叫河豚,煙台人叫廷巴鼓子。此魚呈圓筒形,口鰓孔很小,背部黑褐色,腹部白色,肉味極鮮,口感似對蝦,但内髒和血,尤其是魚子有劇毒。而擅做海鮮的煙台人,卻能使劇毒的鲀魚成為餐桌上的美味。
吃鲀魚要大的,一般是一斤以上的。小的鲀魚處理難度大,易出危險。
處理鲀魚,必須仔細。首先,割開魚肚,取出内髒,把肚内兩側、靠近頭部的兩個血塊,全部摘除。取除的毒物要挖坑深埋,以免貓狗誤食。
再把魚頭割下,扒下魚皮。鲀魚皮較厚而有彈性,扒下的魚皮蒙到竹筒兩端并綁牢,魚皮幹後緊緊地箍住竹筒,用小木棍敲打,發出“咚咚”的響聲。這就是海邊孩子常玩的小魚鼓。
最後剔除魚脊骨,就剩下兩塊雪白的魚肉,煙台人稱其是“廷巴肘子”。把廷巴肘子放入盆中,用清水浸泡一天,即可食用。燒熘烹炸皆可,味鮮似蝦,一般食客難辨真假。
煙台人請客,講究“無魚不成席”,最後一道菜必須是魚,有“魚掃尾”之講。但無鱗之魚不能上席,尤其是婚嫁壽誕等喜慶宴席,絕不能有無鱗魚。
據海邊老人講,多數魚的鱗片呈圓形,形似銅錢,而魚與“餘”音同,謂之“錢财有餘”。無鱗之魚,體光滑似木棍,與“光棍”有隐聯之意,所以不讨人喜歡。味美無鱗的刀魚、鲅魚、鲳魚等,上不得席面,隻能“遊”上家常餐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