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植樹節的來曆及習俗 關于植樹節的簡介

植樹節的來曆及習俗 關于植樹節的簡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30 06:12:45

  導讀: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樹節,每當植樹節到來時,我國上下都會舉行節日的相關活動,有些學校還會帶上學生們親自去體驗植樹,用實際行動教育孩子樹林的重要性。那麼植樹節是怎麼來的呢?植樹節的來曆及習俗是什麼呢?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去了解了解關于植樹節的簡介吧。

  植樹節的來曆及習俗

  公曆3月12日,是我國法定的植樹節,也是我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逝世的日子。孫中山特别關注植樹造林事業,并将之視作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來推動。1915年,正是在他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規定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複蘇,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民諺常說:“種樹造林,莫過清明。”

  1981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出《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規定凡是條件具備的地方,年滿11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除老弱病殘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義務植樹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我們應該提倡把這項任務列入清明節活動的範圍,并通過清明植樹活動,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

  植樹節的習俗

  植樹節的習俗除了種樹、了解樹木的知識還有宣傳環保意識和環保的重要性。植樹節這一天是動員群衆參加以植樹造林活動的節日,通過植樹活動,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從而達到保護自然生态平衡的目的。

  關于植樹節的簡介

  中國植樹節是以促進國土綠化,保護人類生态環境而設立的節日。與其它慶祝性質的傳統節日不同,植樹節是需要各機關、還有單位一起高效地組織進行相關活動,才能更好地達到植樹節設立的初衷。1984年2月,全國綠化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現行的中國植樹節标志,以提高中國植樹節的影響力和号召力,方便民衆有組織地參與綠化活動。

  我國的植樹節的傳統習俗

  戰國時期的孟子曾經向梁惠王獻策說,五畝大的宅地,如果周圍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何愁沒有衣服穿?(《孟子·梁惠王上》)司馬遷說:“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間千樹萩;陳、夏千畝漆……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史記·貨殖列傳》)最後一句話,太史公說得很明白——擁有很多樹木的人,财富可以與千戶侯相比。

  在古代,有“居之一歲,種之以谷;十歲,樹之以木”的諺語,就是說,如果你在某地僅住三兩年,種種糧食就可以了,如果要長住,那就要考慮種點樹了。當然,這個樹多是指經濟林木,如太史公所說的棗樹、栗樹、橘樹等。《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第三》引《襄陽記》載,吳國丹陽太守李衡,生前種柑橘樹千餘株,臨終前對兒子說,我們家很窮,但我種有千株柑橘樹,就像一千個木奴,不吃你的喝你的穿你的,卻可以替你納稅,補貼你用度。後來,李衡種的柑橘樹長成了,“歲得絹數千匹,家道殷足”。一直到東晉成帝鹹康年間(335-342年),其宅周圍尚存所種之樹的枯株。

  植樹節的淵源

  中國古代在清明節時節就有插柳植樹的傳統,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樹是由一位叫韋孝寬的人于1400多年前從陝西首創的。韋孝寬上任後,發現土台的缺點很多,經風吹日曬,特别是雨水沖刷,很容易崩塌,需要經常進行維修,不但增加了國家的開支,也使百姓遭受勞役之苦,既費時費力又不方便。韋孝寬經過調查了解之後,毅然下令雍州境内所有的官道上設置土台的地方一律改種一棵槐樹,用以取代土台。

  植樹節的生态價值

  植樹節的設立是為了倡導人民種植樹木,鼓勵人民愛護樹木,提醒人民重視樹木。樹木對于人類的生存,對于地球的生态環境,都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設立中國植樹節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護森林,增種樹木。每一棵大樹的生長都對人類社會有相當大的積極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