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一坨面嗎?為何一個花饽饽要賣幾百上千元?
文|姜雪芬 編輯|陳晨
一家餐廳裡,曉虹和兄弟姐妹們一起,正在給父親過60歲大壽。這是父親第一次收到生日蛋糕——一份低糖壽桃花饽饽。
這款“中式蛋糕”是曉虹一天前在網上花300多元購買的膠東花饽饽。“蛋糕”正中間擺着一個紅色的用面做的壽字,底下一個開口笑的大壽桃饽饽,兩瓣綠葉兩朵紅花貼在壽桃上,周圍擺滿了20個金黃色的小壽桃饽饽,象征福壽安康,多子多福。
花饽饽豐富的色彩和精緻的造型吸引了衆多人圍觀拍照,人們一邊祝福老爺子,一邊贊歎“這麼好看,都舍不得吃了”。
饽饽即為饅頭,花饽饽則是外觀好看、造型多樣的饅頭。山東威海市文登區的人們對這種産品再熟悉不過。每逢春節等節日,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蒸上幾個花饽饽,還會饋送親朋好友,寓意日子蒸蒸日上、紅紅火火。
工業化浪潮侵襲下,年輕一代對考驗耐心的花饽饽手工藝,似乎越來越沒有興趣。那些隐匿在街頭小巷的傳統花饽饽作坊,也因口味、造型較為單一,加之人工成本高、區域性消費限制,近年來生意并不樂觀。
手藝人減少,民俗文化儀式感漸失,2009年,膠東花饽饽民俗被列入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但如今的情況發生了改變。林淑萍是膠東小鎮花饽饽品牌負責人,她說到目前為止,膠東小鎮花饽饽的代理商增加到50多個,在淘寶及天貓上共開出了10多家店,去年銷量提升了3倍;據當地媒體報道,在膠東地區,有饽饽匠人一個臘月賣出100多萬元,有的大媽年銷售額達到了千萬元。
在文登的花饽饽工廠裡,花草蟲魚、龍騰虎鬥等造型跳躍在工人們的指尖,翻騰的熱氣混着麥香彌漫在空氣裡,滿是生活氣息。每天下午,快遞車滿載着白色保溫盒、紅色禮盒包裝的花饽饽從這裡出發,運往全國各地。
一個饅頭需花一天時間完成
在不少老人的記憶裡,以前的花饽饽多為白色,饽饽上點個紅點,刻個紅福字,塞個紅棗便成了。如今的花饽饽越來越考驗工夫、技藝:象征榮華富貴的牡丹花開花饽饽,用于結婚慶典禮物的鴛鴦戲水花饽饽,給老人祝壽的雙龍拜壽花饽饽,層次分明,多種形狀巧妙搭配,顔色也讨人歡喜。
工廠一側的展示架上,還有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開口笑的大壽桃,寓意财源滾滾的刺猬。不少人第一次看到這些作品時,都以為出自于一位心靈手巧的老太太之手。
林榮濤
聽到“想不到男人也可以做出這麼好看的饽饽”,林榮濤也低着頭笑,目光沒有離開手中的面團,反而揉得更用力了。據介紹,如今制作一個造型複雜的花饽饽,需要一整天的時間。
一側的案子上,剪刀、梳子、鑷子、竹簽、吸管放在面團的一側,模具刻出的紅色小花、綠色葉子鋪在另一側,這些都是他20多年來的寶貝。
林榮濤今年48歲,小時候常跟着母親制作花饽饽,18年前被評為膠東花饽饽面塑工藝傳承人。因為放不下花饽饽手藝,2013年,他索性辭去了星級酒店面點師工作,在村裡開起了花饽饽作坊。
為了做出更精緻的花饽饽,他穿梭于各個村莊,拜訪民間老手藝人,查閱書籍。時間長了,他也有了不少訣竅:手工揉面揉得越用力、時間越長,面團橫切面沒有小孔時,蒸出來的饽饽越蓬松,越有嚼勁;造型源于生活,但也并不是完全照搬生活,要根據文化習俗、表達的情感,用心創造。“就像畫畫一樣,還需要有靈性。”
但小作坊無法突破地域限制,訂單極不穩定,他發現願意了解、學習這門手藝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後來,應大地食品廠負責人林淑萍的邀請,他将手藝帶進了工廠,傳授給他的新徒弟們——一群女工。
林榮濤在講解制作過程
空曠透明的生産車間裡,六米之外的另一個案子上,30多個女工分成兩排,正在揉面團。女工們年齡在四五十歲,大多擁有多年的花饽饽制作經驗。揉好面後,她們用戳刀戳出開口笑,隻需幾秒鐘,就完成了一個壽桃的基本造型。臨近端午節,她們還要制作各種顔色的粽子饽饽。
傳統花饽饽的配料,雞蛋、花生油、牛奶、白糖符合現代人的健康飲食理念,在此基礎上,他們強調不加防腐劑,色彩取材自然,紅色的為紅曲米粉調的汁,紫色的為紫薯汁,黃色的為南瓜汁,綠色的為菠菜汁。
另外,在造型上,他們也做起了大文章:圍繞不同的消費場景,推出了祝壽大壽桃、十二生肖生日、結婚喜宴慶典、兒童食品等八大系列造型。
平日裡,女工們聚在一起常常琢磨新造型。在高考主題中,他們設想過鳌頭、立着的書卷、騰空躍起的飛馬造型。但考慮到觀賞性與可操作性,最終選用的多為扁平式、俯卧着的形狀。
一般來說,傳統節日是産品銷售的高峰期。每年,春節前幾個月是工廠最為忙碌的時候。好在秋收結束後,分布在四個鄉村的站點會被啟動,共有80多個經過培訓的工人投入生産。
研究“阿米巴”賣饽饽
聘請林榮濤的林淑萍是個49歲的大姐,也是膠東小鎮花饽饽品牌負責人。她一頭短發,講話像連珠炮,嗓門大、笑點低,常被人開玩笑一點都不像個商人。
林淑萍
此前,她在電力公司做銷售。2014年,林淑萍從企業退休,受不了清閑的日子,整天琢磨着找點事做。恰逢當地政府計劃推廣花饽饽産品,她和開酒店的朋友邵老闆一起成立了工廠,組建了30多人的團隊。
對銷售出身的她來說,産品研發是個大挑戰。她将室内的溫度、空氣的濕度等技術性的東西交給專業人士研究後,主攻市場拓展,搭建銷售渠道。多年的家電銷售經驗,讓她輕松說服了幾個開網店的朋友做代理商。
經朋友介紹,她去年還報名學習了阿米巴經營管理課程。幾十個人的工廠和為數不多的代理商,掰着手指頭就能管過來,哪裡用得着什麼阿米巴經營模式?(阿米巴經營模式就是将整個公司分割成許多個被稱為阿米巴的小型組織,每個小型組織都作為一個獨立的利潤中心,按照小企業、小商店的方式進行獨立經營)。
回來後,她便将工人分為3個小組,獨立研發創意造型,給予市場反饋最優組獎金激勵。而在代理商管理上,她做出了更細緻的規定:代理商依據進貨量,享受不同折扣的訂貨價;每月每家網店代理商至少提交兩個促銷活動方案,方案撞車時按照時間優先原則,誰先提出就采用誰的,工廠總部給予促銷活動補貼。
在激發他們積極性的同時,她也有自己的堅持:所有代理商須統一産品價格,且不能随意更改發往不同地區的快遞費。
近一年時間,她樂于通過參加展會、酒店合作、媒體報道等方式提高産品曝光量。代理商申請人數漸漸多了起來。利益驅使下,難免有人動起了歪腦筋。
“我特鄙視價格戰。”她前一秒還堆滿笑容的臉突然變得凝重,同時刻意把語速放得很慢很慢,“這是我的底線”。對于取得代理權限後,卻銷售竄貨和其他品牌産品的代理商,她收到消費者投訴後,堅持取消了對方的權限。
訂貨的電話打過來,林淑萍瞬間切回了連珠炮式的語速,介紹起最新的産品。她身後的白牆上挂着一幅字,寫着“蒸蒸日上”。
“物流實在是太難了”
6月,北方的田野裡,小麥一片金黃。海風從遠處吹來,綠色的工廠外牆上方,紅紅的“大地”兩個字,顯得格外耀眼。
内陸的天氣已熱了起來,這座北方的海邊小城,在沒有太陽的時候,卻讓人感到絲絲涼意。快遞車停在工廠門口,不一會兒,滿載着用白色泡沫盒,大紅色禮盒包裝的膠東小鎮花饽饽,緩緩而去。
林淑萍的心裡卻有些焦慮。在夏天,不加防腐劑的饅頭,兩天時間就可能發黴長毛了。為了保鮮,她共投入上百萬元,建了5個冷庫。“在—18℃的冷庫中,花饽饽可以保存半年多的時間。”
但在運輸上,趕上當地的櫻桃銷售旺季,她發現順豐空運也行不通了。“裝貨裝到我這兒,裝滿了,上不去飛機,隻能幹瞪眼。”
“物流實在是太難了。”她很無奈。如今,批量發貨時,她選擇順豐生鮮冷鍊物流,一立方米成本400多元,相較普通物流增加了一倍。通過網店直接賣給終端消費者時,生鮮速配快遞費用也由50、60元增長到了100元。
雖然仍有消費者願意為100多元的饅頭,花100多元的快遞費,但她在銷量和質量間仍然謹慎,超過3天配送時間的地區不予銷售。即便産品被安全送達消費者手中,因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幹裂,造型表面脫皮等,無疑也給品牌形象、服務帶來了隐形壓力。
這并不是個例。在當地媒體的報道中,有的花饽饽匠人為了延長保質期,嘗試過多種方法,例如将一個饅頭蒸兩個小時,保質期可達一年,但都因無法保證花饽饽的口感,最終放棄。
有的工廠則啟動了加盟商計劃,系統化教授花饽饽制作的配方、工藝、用材。根據訂單就近安排生産、靈活調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物流配送壓力。還有工廠計劃在每一個省建立一個工廠,每一個地級市設立一個實體店,以此解決保存和運輸的難題。
誰在買“天價”饅頭?
總有人不解,再怎麼樣,不就是一坨面嗎?為何花饽饽價格要幾百上千元呢?
通過店鋪數據,林淑萍看到,80、90後消費者占比80%。平時,他們主要買給寶寶、父母吃。南方消費者占比60%,更喜歡個頭小一些的産品,青睐帶餡兒的花饽饽,北方消費者鐘愛大個頭。在給父母過壽,新婚夫婦支鍋,慶祝朋友喬遷新居等場合,年輕的消費者越來越追求個性,喜歡别出心裁的款式。
在淘寶店的評價中,不乏“好看、好吃,低糖、健康”、“中式蛋糕,吸引了全餐廳人的目光”、“給老人過壽很拉轟”等諸如此類的描述。
客戶定制雙龍拜壽壽桃饽饽
但在手藝人的眼裡,可不僅僅隻有好看、好吃那麼簡單。林淑萍介紹,在台灣的一場民俗展會上,林榮濤和徒弟采用當地食材,現場制作花饽饽。行走不便的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花20多元買到一個小小的花饽饽後,現場哭着說,這就是小時候家鄉的味道。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每個人都有忘不掉的家鄉的味道。和林淑萍一起創立工廠的邵老闆,對此更有感觸。
邵正強出身于文登區農村,中專畢業後,因為父親患病攢不夠錢醫治,遂辭去工作創業。他擺過地攤,賣過化妝品、鞋子、褲子甚至兔皮,想方設法給病重父親買止痛藥。幾年下來,生意有了起色。父親去世後,他去了濟南,涉足酒店産業。在當地媒體的報道中,這位在商海摸爬滾打20多年的農村娃,早已身家過億。
邵正強
邵正強對花饽饽的感情不言而喻。他曾描述:“這是一幅可以吃的中國畫,希望有更多人看到、吃到、感受到它的美。” 早年間,他就在自家的酒店餐飲店中,将膠東花饽饽寫在了菜單上。2015年,他投資2000萬元,在家鄉建花饽饽工廠,注冊了“膠東小鎮”花饽饽商标。
目前膠東小鎮花饽饽20%的銷量來自于邵正強旗下的酒店。這給了林淑萍一劑強心針。
小城的夜晚沒有霓虹燈閃爍,晚上8點半的大街,安靜異常,人們早已習慣了慢悠悠的生活。但林淑萍忙碌又焦慮的生活節奏與這裡的人們漸行漸遠。
她今年盯上了海外市場。去年年底,一個開外貿公司的加拿大華裔找到她,下了一筆大訂單。500克一個的花饽饽,在當地能賣到10多美元。她意識到,當産品有了更大的文化意義,商業的價值不言而喻。
近期,她在忙着與當地政府合作,計劃在著名旅遊景點設立花饽饽銷售點,講解花饽饽的寓意。7月份,她和團隊将啟程飛往日本,在一艘油輪上,向外國人展示花饽饽制作過程,介紹中國的花饽饽民俗文化。
吃,很多時候對于人們來說不是味道,是種鄉愁,是種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