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隻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躏,慘不忍睹。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恒景病愈後,他辭别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恒景曆經艱險,終于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并密傳授降妖劍術。恒景廢寝忘食,日夜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訣,讓恒景立即騎着仙鶴趕回家去。恒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号,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随着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恒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恒景将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複一年地流傳下來。據說,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
九九重陽,還有曆史淵源。早在春秋戰國時,屈原在《遠遊》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時曹丕在《九日與鐘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複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他已明确寫出重陽飲宴了。晉代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餘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說明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習俗。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至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