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之于中國人,注定難忘。此刻,我們更渴望知曉:那敢為人先,不問生死,共克時艱的力量與信念,到底從何而來?
這個七一,值中國共産黨成立99周年紀念日,央視新聞新媒體特别推出微視頻節目《久久信仰》,馮遠征、吳京安、阿雲嘎、徐濤、董倩等實力派朗讀者傾情亮相,隻為将曆久彌堅的信仰,讀與你聽!
今日起,央視新聞新媒體平台連續三天推出,敬請關注!
1923年戀愛,1930年犧牲,
在這短暫的七年裡,
戎馬倥偬投身革命的陳毅安,
一共給妻子李志強寫了54封家書。
“我永遠愛你,你永遠愛我”
這是革命人的浪漫;
“你去努力革命工作,才是真正地愛我”
這是革命人的選擇。
《久久信仰》第二期,
聽音樂劇演員阿雲嘎為我們朗讀——
革命烈士陳毅安的“紅色情書”。
陳毅安寫給未婚妻:
實現我們真正的戀愛
(節選) 朗讀者丨音樂劇演員 阿雲嘎
我最親愛的承赤妹:
心如刀割的我,今日安抵衡州了。輪船中的生活,我來叙述一下,想你所過的生活雖然不同,而你的心也必有同情之感,因為人類是有感情的動物,何況如花初放的我們呢。
我怕聽流水澎湃的怒潮聲,也怕看船頭晶晶似的明月,更怕聽旅客中談論青春年少的樂趣,生死别離的悲哀。有時請伴侶唱戲以作樂,但無從歡樂起。有時暗自悲傷,又恐怕他人笑我沒有革命的勇氣而不敢流淚。總而言之,這幾天我非常煩悶。此種情況非筆墨所能形容了。
唉!情魔,情魔!你把我們的革命性消磨了。我們是有階級覺悟性的青年,擔負了世界革命的重大使命,我們難道戀戀于兒女的深情嗎?沒有一點犧牲的精神嗎?我們絕對不是這樣……
假若我在長沙伴着你,我的寶貝,我的心愛,擁抱着你,給你幾個甜蜜的kiss,快雖快樂,但生活馬上發生問題。你來韶州嗎?工作雖有做,經濟不緻發生問題,但是青春年少的我們,在一起也不大很好,卿卿我我,我永遠愛你,你永遠愛我,弄個不得明白,一定會把革命工作抛棄了……
思前想後,除了我們努力革命,再找不出别的出路。把一切舊勢力鏟除,建設我們新的社會。這個時候,才能實現我們真正的戀愛。
最親愛的妹妹,你不要畏難吧!眼見得帝國主義軍閥及一切反動勢力快要到墳墓裡面去。一錢不值的我們,也要做起天下的主人了。努力!努力!前進!前進!我們的目的地終會到達啊!
最親愛的妹妹,你不要時常念着我,你去努力革命工作,你才是真正地愛我,至于我咧,我是永遠愛你的……
順祝革命敬禮!
毅啟四、十、于衡州舟次
(1927年4月10日)
這是一封洋溢着青春熱戀氣息的情書,
也是一封承載着理想和信仰的宣言書。
戀愛和革命一樣熾熱,
但年輕的陳毅安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實現我們真正的戀愛
上面這封信,是年輕的共産黨員陳毅安在1927年4月寫給未婚妻李志強的,他在信中稱她為“我最親愛的承赤妹”。寫這封信時,陳毅安正随國民革命軍北伐隊伍抵達衡陽。
李志強一直牽挂着愛人,總是擔心前線打仗危險太大,常在信中勸說陳毅安從事安穩的教育工作。陳毅安卻在信中一邊訴說着對未婚妻的愛戀,一邊表達着對革命的執着、對信仰的堅守:“我們是有階級覺悟性的青年,擔負了世界革命的重大使命,我們難道戀戀于兒女的深情嗎?沒有一點犧牲的精神嗎?我們絕對不是這樣……”
陳毅安寫給李志強的信
在另一封信裡,陳毅安這樣寫:“愛情固然是要好,但不能成為癡情,換句話說,就是不要犧牲一切專來講愛情……你不願你的愛人流血,而要别人去流血,這真是笑話了。”
因為這份對信仰的執着,陳毅安才會說:隻有努力革命,建設新的社會,才能實現我們真正的戀愛。
年輕的烈士
陳毅安1905年1月12日出生于湖南湘陰一個鄉村教師家庭,1920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南下廣州。彼時,李志強已是他的未婚妻,兩個聚少離多的年輕人通過鴻雁傳書遙寄相思、訴說理想。
陳毅安(資料圖)
1926年冬天,陳毅安上了戰場,“今年寒假預備同你結婚”的願望并未實現。随後的1927年更是中國不平靜的一年,陳毅安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随部隊上了井岡山。
面對困境,陳毅安寫道:“我天天跑路,錢也沒有用,衣也沒有穿,但是精神非常愉快,因為是自由的,絕不受任何人的壓迫。”
1929年,陳毅安在一次作戰中受傷,回老家養傷,并與李志強完婚。1930年6月,陳毅安告别新婚妻子和還未出生的孩子,重返戰場。那時,他們一定還憧憬着未來的重逢和幸福。
陳毅安和李志強的合影
歸隊後,時值紅三軍團正準備攻打長沙,陳毅安又被任命為攻打長沙戰役的前敵總指揮。8月5日,國民黨當局調集兵力大舉反撲,陳毅安率隊在新河、經武門、浏陽門一線阻擊敵軍一晝夜,使大部分紅軍安全撤離。但在接應軍團政治部外撤的過程中,不幸腰中四彈,英勇犧牲。
犧牲時,他隻有25歲。
一封“無字信”
1931年3月,李志強收到了一封從上海寄來的信,紙上一個字也沒有。那一刻,她想起丈夫曾對她說過“如果以後你收到一封我托人寄來的信,裡面沒有寫任何字,我有可能已經犧牲了”。許久以來,她以為這隻是個玩笑。
李志強固執地認為丈夫還活着,可是她再也沒有等到來信。1937年,李志強抱着一絲希望,給延安八路軍總指揮部寫信,詢問丈夫情況。20天後,她收到了彭德懷的親筆回信,“毅安同志為革命奔走,素功卓絕,不幸在1930年已陣亡”。
陳毅安塑像
确認陳毅安犧牲了,李志強終身沒有再嫁,遺憾的是“無字信”被弄丢了,剩下54封家書成了她的精神支柱。在紛繁亂世裡,李志強把書信裝進壇子,埋在老家一棵樹下,躲過了特務搜查和日軍燒毀。
一沓跨越近一個世紀的信,是兩位熱戀青年為相思所累的明證,也記錄着一代青年對國家和革命堅貞不渝的信仰。
資料參考: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網站等
這是一封有些“發熱”的信,
既承載着愛情的熾熱,
又燃燒着革命的火熱。
如何演繹這份複雜的情感?
如何理解寫信人的心路和故事?
一起來聽——
朗讀者說
第一次看到這封家書,或者說情書的時候,您有什麼感受?
阿雲嘎:這封信的第一句就讓我覺得情感特别深切,“心如刀割的我”,我想象着陳毅安在一個狹窄的房間裡,就着一盞昏暗的油燈,自己跟自己較勁兒,因為離别愛人确實心痛,但是國家又需要我們青年人,“我”必須放下愛人、投身革命,有了國才有家,“我”希望愛人能理解“我”、原諒“我”。所以一下就會被這位20來歲的年輕人,對愛人對革命這種火熱的情感感染。
為了這次朗讀,您有做什麼準備嗎?
阿雲嘎:我看了與陳毅安有關的紀錄片,了解他和李志強的愛情故事,非常地感動。參與這個節目我覺得特别好,給大家讀這樣一個紅色年代的愛情故事,告訴他們愛情的價值觀在哪兒,能給他們更多的能量吧。
您好像也是十幾年黨齡的老黨員了,還記得當初入黨是被什麼觸動嗎?
阿雲嘎:我18歲時當兵,那時候是預備黨員,到邊疆山區去給戰士們演出,看到那些戰士在那麼偏僻的地方,每天站崗守衛我們的國家,一問都是黨員、預備黨員,瞬間我就覺得很了不起,真的,(這就是)軍人、黨員的使命感、責任感,那時候給我的一個沖擊就是這樣的。
您怎麼理解信仰這兩個字?您覺得那個時代的青年和當今的青年在信仰上有什麼共通之處嗎?
阿雲嘎:信仰在我看來,就是做個“感恩的人”“虔誠的人”。戰争年代,青年離開愛人、投身革命、保家衛國,這是信仰;現在可能沒有戰争,但這次抗擊“新冠”也可以說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争,今天的青年、共産黨員依然一樣,為了更多人的幸福,與愛人、孩子分别很長時間。看到他們,就覺得絕不能低估青年的力量,我也相信這樣的信仰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明天央視新聞新媒體将繼續推出
《久久信仰》第三期、第四期,
朗讀者徐濤、吳京安将帶來精彩演繹。
敬請期待!
監制/徐冰 李浙
主編/王元 王若璐
記者/李程 楊曉甯
錄制統籌/商劍 視頻編輯/張旭東
嘉賓統籌/嘉琪 編輯/楊瑜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