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最近出名的散文作家

最近出名的散文作家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19 07:08:42

最近出名的散文作家(今日作家孫宏文)1

花拉拉

文/孫宏文

夏季,是山村孩子們的最好時光,不僅可上山摘果、下河抓魚、進地偷香瓜、爬樹掏鳥掏蛋,還可鑽進地裡去撸“花拉拉”。

“花拉拉”,是頭年秋天落在地上的高粱,經一秋的土埋,經一秋的濕浸,又經一冬的冷凍,落地的高粱粒就變質變異了。當春天種地時,它就和種在地裡的種子一起出土。如重茬就和高粱一起生長,如換茬種了玉米,它就在玉米地裡長出;如種了矮秧作物的谷子、豇小豆、芝麻、黍子、黃豆或栽了地瓜等,它就“鶴立雞群”地似标志物般長在地裡,在風雨中搖晃。在地裡,因是獨高顯眼,人們在地邊、地沿、地頭就能看到。

最近出名的散文作家(今日作家孫宏文)2

花拉拉比大田的高粱早熟,當高粱剛揚花的時候,花拉拉就熟了。花拉拉熟了的标志是:用手一搖晃它的稭稈,花拉拉穗上的粒子就嘩啦啦地往下掉,因這人們就把這作物叫了“花拉拉”。

話說回來,孩子們因何進地去撸花拉拉呢?在那口糧不夠吃、生活極其困難的六十年代,撸花拉拉就是為吃、為填飽肚子充饑。花拉拉的米粒外殼硬而有光澤,用碾子破殼後米粒很小,再用簸箕颠出硬殼後,把小小米粒碾成面,用其摻菜貼菜幹糧(大餅子)或滾菜團,雖吃着口感澀澀的,但在沒糧吃的時日,花拉拉也是飽腹的好東西,故村裡孩子們為了一飽就進地去撸花拉拉。

其實,地裡的花拉拉并不是很多,上年秋落地的高粱也并不一定都能出,就是出了些花拉拉也經不住孩子們天天進地裡去尋、去找、去撒目,有的花拉拉還沒怎麼熟,用手搖稭稈還不掉粒呢,就被割了頭、割了穗,怕是熟透了得不到,所以就提早下了手。

那時,剛上小學的我,也常常随小夥伴進地去找、去撸、去割花拉拉。有次,我在一塊很隐蔽的黃豆地裡發現了五六棵花拉拉,近前拉穗頭一看,粒子還是綠的,用手一掐粒子還沒定漿就沒采割,想等幾天定漿後再來采。可過了幾天後,來到地裡一看,這幾棵未熟花拉拉都被割了頭,隻有光光的稭稈還長在地裡。

花拉拉的穗同普通高粱穗不一樣,高粱穗有緊碼、散碼之分,但花拉拉沒有這說道,它的穗同綁笤帚的粘高粱苗子穗一樣向下彎垂着,但穗碼沒有笤帚苗子長、密、粒大粒多,笤帚苗子熟了不掉粒。花拉拉熟透了的時候,經風、經雨都會掉粒,有的就會在風雨中把粒掉光,僅剩了穗上的碼。花拉拉,因其熟透好掉粒,所以在撸花拉拉時就格外小心,先是輕輕把稭稈拉彎,把花拉拉的穗頭伸進鋪了布塊的筐裡或圍紮系在腰間的布兜裡,然後一手攥着花拉拉穗頭的尾部,一手撸花拉拉穗頭,那花拉拉就一粒不剩地落在筐内、落在兜裡。會過日子的人,撸了花拉拉後,還順手把已無粒的穗割下,攢多了也可綁一把笤帚。

在還有生産隊的那個年代,人們為了生存,是年年進地撸花拉拉的。

八十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戶,生産隊解體後,糧食年年豐産,人們不再愁吃糧,糧食不缺,村中人也就不再進地撸花拉拉了。

前數日,我又回到鄉下老家,到地裡轉一轉、繞一繞、看一看,仍然在谷黍類、豇小豆類的矮棵作物中,看到花拉拉像哨兵一樣立在其中,但那已熟透了的花拉拉穗沒有了米粒,穗頭上的穗碼似少女披肩發一樣向下彎垂着,并不時地在微風中搖動着。

望着風中搖動的花拉拉,我深信不疑:秋天,隻要有落地高粱,地裡就還會長出花拉拉。

作者簡介:

網名猴哥,實名孫宏文。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新聞媒體從事采編工作,《新華社》《人民日報》均有稿件通發、刊發。退休後,長居南方,親山近水,筆耕不辍,撰寫了百多篇散文作品,部分發表在《遼甯職工報》《朝陽日報》《燕都晨報》《遼西文學》《雙塔消息》和《中國鄉村》《作家•新視野》《今日作家》《華人文學》等報紙雜志。現為遼甯省朝陽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鄉村作家首屆認證會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