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相信多數同學都會使用的一個社交工具,如日中天的微信把騰訊的市值推到了一個很高的地位。在騰訊2017年全年業績報告中提到,微信在春節前後月活躍量已經達到了10億級别,這是什麼個概念呢?相當于您身邊周圍的人都在使用。
其實,在微信誕生之初,還有一款軟件是與它相似的,那就是小米推出的米聊。從上線時間來看米聊要更早于微信,然而在競争賽跑中,米聊還是落下陣來。如果時間再給米聊一次機會,它會取代微信嗎?
基本功的能力 其實,最早出現基于手機通信錄的社交軟件不是米聊,也不是微信,而是一款叫kik的軟件。雷軍與張小龍都注意到了這款軟件,而小米反應更迅猛,僅用了1個月時間,在2010年12月10日的時候,小米推出了米聊。相反,張小龍帶領的團隊是晚了1個月,在2011年1月21日才推出基于手機通信錄的社交軟件,定名為「微信」。
米聊加入了新功能,微信也加入了新功能,你更新我也更叠,兩者在路上都在競争着。然而一些時間積累下來的基礎性的東西,米聊缺失,反而微信卻擁有,那是用戶體驗上。米聊的服務器曾在一天裡宕機5次,跨地域、跨運營商等因素影響,還出現米聊用戶集體掉線,還有傳圖不暢、語音卡等問題。相反微信就保持很好的體驗,這個時候兩者的競争出現了反轉。
QQ加入戰局 随後,微信又推出了「搖一搖」「漂流瓶」等功能,在向陌生人領域擴展,微信用戶有很好的增長。而這個時候,坐擁國内第一用戶池的QQ介入了進來,可以用QQ注冊微信,也可以用微信收到QQ離線留言,再加上朋友、親戚、合作夥伴從QQ過渡到了微信,自然微信迅速成長了起來,也超越了米聊。
就連雷軍也曾說過,「如果騰訊介入這個領域,那米聊成功的可能性就會被大大降低,介入得越早,我們成功的難度越大」,可見雷軍對騰訊是有多麼的「懼怕」。
在吉普看來,即使是當時的雷軍拿出很多錢做補貼,成功的幾率不會很大。因為您能拿出來,騰訊一樣也能拿出來。但如果以小米現在的體量去做當年的事兒,可能成功幾率會很大。當然時間過去了就過去了,沒有誰能夠重來,穿越小說始終是小說!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動動手指「關注微博 @科技吉普 」,就是對我最大鼓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