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滄海史宿
編輯|滄海史宿
在科幻電影的曆史中,有兩個系列作品一直備受關注和讨論,它們分别是《星球大戰》和《星際迷航》。這兩個系列不僅在電影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深深地影響了整個流行文化。而如今,我們将對這兩個系列進行對比研究,探索它們在宇宙中的異同之處。
首先,我們來看看它們的起源。《星球大戰》誕生于1977年,由喬治·盧卡斯創造,成為了一系列的電影、動畫片、小說和遊戲。這個系列以銀河系為背景,描繪了反抗勢力與帝國之間的戰鬥,故事充滿了太空冒險、光劍戰鬥以及神秘的原力。
而《星際迷航》則誕生于1966年,由吉恩·羅登伯裡創造,并發展成了多部電影、電視劇和相關媒體作品。它以星際艦隊為背景,講述了人類與外星種族的交流與冒險,強調探索未知的宇宙和建立和平的理念。
這兩個系列在故事背景、主題和風格上都有所不同。《星球大戰》以其宏大的星際戰争和傳奇英雄的故事而聞名,強調了權力與自由、黑暗與光明之間的永恒對抗。觀衆們被帶入了一個充滿冒險與戰鬥的宏偉幻想世界。相比之下,《星際迷航》更注重人類的探索精神和和平外交,以團隊合作、友誼和道德選擇為核心,讓觀衆們反思自己與宇宙之間的關系。
除了故事和主題上的差異,兩個系列還在視覺效果和技術上有所突出。《星球大戰》以其創新的特效和宏大的場景設計而著名,為觀衆們呈現了壯觀的太空戰鬥和異域風情。而《星際迷航》則通過精細的特效和艦船設計,展示了未來科技的潛力和美感。每一個系列都有其獨特的視覺風格,讓觀衆們沉浸在不同的宇宙中。
無論是《星球大戰》還是《星際迷航》,它們都在電影界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積累了龐大的粉絲群體。觀衆們熱衷于讨論和比較這兩個系列,探究它們背後的哲學思考和情感共鳴。在這個對比研究中,我們将深入探讨《星球大戰》與《星際迷航》的差異與共通之處,從故事情節、角色塑造以及文化影響等方面進行全面比較。
《星際迷航》 中國觀衆近年來對《星際迷航》的關注逐漸增加,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美劇《生活大爆炸》的熱播和《星際迷航》電影版第11、12集在全球熱映。
這部美劇中的一群宅男科學家對《星際迷航》情有獨鐘,并多次在劇中提及這部科幻劇。由此,中國的觀衆開始了解這部在美國深受大衆喜愛的科幻電視連續劇,并迅速湧現出了衆多自稱為《星際迷航》的“Trekkie星際腦can粉”。
《星際迷航》是一部怎樣的電視劇呢?它的魅力主要源自于經典的《原初系列》。
該系列設定在二十三世紀的地球,此時人類已成功克服了犯罪和貪婪,創造出了一個類似“烏托邦”的世界。
銀河系被分為四個象限:Alpha、Beta、Gamma和Delta。
在這四個象限中,有三個主要勢力:第一象限的星際聯邦(United Federation of Planets),其中包括地球和瓦肯星(Vulcan);第二象限的克林貢(Klingon)和羅慕蘭帝國(Romulans),與星際聯邦一開始對立,經過長時間的戰争後與其和解。企業号(Enterprise)是在這樣特定的環境下研發出的一艘聯邦星艦,負責探索宇宙中未知的領域,并時刻警惕來自克林貢、羅慕蘭人以及第四象限的博格(Borg)的威脅。
《原初系列》的企業号由被稱為“銀河系鐵三角”的三位核心人物組成,他們是船長James Tiberius Kirk(科克船長)、醫生McCoy(麥考伊醫生)和Spock(斯波克)。Spock是地球與瓦肯星混血,擁有瓦肯星人的尖耳朵特征,同時保留了人類情感。
他常常在理性思維和人類感性之間掙紮,口頭禅是:“It is not logical.”(這不合邏輯)。瓦肯星的見面禮儀是讓中指和食指靠近,形成一個“V”字型,大拇指展開,同時說:“Live long and prosper.”(長命百歲,生生不息)。這個手勢和這句話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象征。
除了核心三人組,企業号上還有被稱為“四大護法”的人物,包括工程師Scott(斯科特)、通訊官Uhura(烏乎拉)、駕駛員Sulu(蘇魯)和領航員Chekov(契可夫)。
《星際迷航》的魅力不僅來自于其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和人物,還體現在其對話中經常引用的《原初系列》的典故和角色。
這一系列也是美國電視史上重播次數最多的劇集之一。在中國,觀衆們經常在日常生活中引用《原初系列》中的對白和典故,進一步證明了這部劇集的影響力。
《星際迷航》的劇集中有兩個未來科技亮點備受關注。首先是Warp(時空扭曲)技術,類似于《哆啦A夢》中的任意門描述。這種技術可以通過扭曲時空的方式,将人和飛船瞬間從一個地點傳送到另一個地點。其次是Beam me up(光束傳送)技術,這是一種在未來300年内出現的神奇科技,用于近距離模式傳送。
在掌握了個體的體溫和身體狀況的前提下,将個體分解成量子,并将其從一個地方傳送到另一個地方,再重新組合成原來的個體。這類似于個人版的時空扭曲技術。在日常生活中,這個短語經常用于表示“努力一起做某事”。
而為什麼在劇中将主戰艦命名為“企業号”呢?實際上,Enterprise(企業号)這個名字在歐美曆史上相當常見,不僅用于軍事艦船,也用于非軍事艦船。Enterprise這個詞有多重含義,在商業上指的是一種事業體的組合稱為“企業”,還有“進取”、“勇往直前”的意思。
根據美國海軍字典,船艦稱為Enterprise取其“勇敢、活躍和在現實事情上創新”的含義。在中文裡,這個名稱除了較常見的“企業号”之外,也常被稱為“進取号”或者“奮進号”。在當今的美國,提到“企業号”除了指代《星際迷航》劇集中的聯邦星艦外,還可能指以下兩種艦船:一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美國第9級航母),它的問世标志着航母發展進入了新的ji元。
這艘航母在1964年進行了史無前例的途中不加油和補給的環球航行,艦上裝備了當時與傳統旋轉式雷達完全不同的相控陣雷達。
美國人對于“企業号”這個詞非常喜歡,目前美軍曆史上已經有8艘艦船被命名為Enterprise,甚至包括最新一級的第11級“福特級航母”的第三艘艦也将命名為“企業号”。
二是美國航空航天局的一艘航天飛機,它在1976年命名為“企業号”。美國國家航天局在征求名字時收到了近40萬封郵件,大部分要求相關部門将這艘飛船命名為“企業号”。可見,《星際迷航》對文化的影響之深遠。
談到《星際迷航》的曆史意義,從角色的象征性來看,科克是決策者,象征意志;斯波克是邏輯與信息提供者,象征理性;麥考伊是治療與關懷者,被看作感性的載體。他們之間的相互支持符合現代心理學對人類内心的剖析,意志、理性和感性三位一體。能夠同時擁有這三者的一方在任何方面都會取得成功。而“四大護法”中,斯科特是英國人,烏乎拉是非洲黑人,蘇魯是亞裔日本人,契可夫是與美國敵對的俄國人。
這個大家庭彙聚了各色人種,男性和女性,來自冷戰時代兩大陣營。加上鐵三角中的美國人(科克和麥考伊)和外星生物,企業号真正體現了美國文化中的多元融合(melting pot)。值得稱贊的是,在上世紀60年代末劇集播出的時候,美國的整體環境仍然處于白人至上的文化優越感中,能夠提出這樣超前的觀點實屬不易。
艦船上不同種族的人都從事着一項對整個社會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工作,這也許是美國《TV Guide》電視指南将其列為最具人文色彩的電視劇第一名的原因。
《星球大戰》 《星球大戰》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美國受到廣泛關注的一部電影。當時,美國人并沒有像現在這樣普遍擁有筆記本電腦和互聯網,人類剛剛進入太空,并面臨着石油危機。
在那個時代,好萊塢發行的電影也一度面臨虧損。然而,喬治·盧卡斯和他的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工業光魔)特效團隊在這樣的背景下獲得了800萬美元的資金,開始了《星球大戰》的拍攝,開啟了一段夢幻之旅。
因為當時技術水平和資金的限制,盧卡斯決定先拍攝《星球大戰4、5、6》,等特效技術更加成熟時再拍1、2、3集,形成前傳。《星球大戰4、5、6》講述了一位叫盧克·天行者的年輕人與奧爾德蘭行星的公主萊亞·奧加納反抗銀河帝國的故事。
盧克得到了曾經是帝國禁止存在的絕地武士歐比旺·克諾比的指導,學會如何運用體内蘊藏的原力,并接過了光劍。他加入了反抗軍,并與船長漢·索羅和他的助手喬伊一起戰鬥。在尤達大師的指導下,盧克變得更加強大,并發現了一個震驚人心的事實:帝國黑武士維達正是他的父親。
盡管如此,盧克繼續加入反抗軍,準備攻打帝國軍新建的太空站,以徹底摧毀銀河帝國。盧克将如何面對自己的父親黑武士?盧克、漢·索羅和萊亞公主之間的三角戀又将何去何從?
《星球大戰》的1、2、3集則是前傳,講述了銀河共和國如何演變成銀河帝國的故事。阿納金·天行者是盧克的父親,他與盧克的母親納波星球女王阿米達拉相遇,并最終被黑暗力量所誘惑,變成了黑武士維達。
《星球大戰》的出現标志着好萊塢的轉變。在七十年代,好萊塢的電影更多地反映了人們的精神狀态和政治立場,而《星球大戰》則轉變了這一趨勢,注重特技效果和超現實的大制作。
故事中包含了邪惡殘暴的敵人、追求自由的英雄、密室策劃的陰謀、武藝高強的劍客、勇敢美麗的公主,以及滑稽可笑的機器人和仆人。
正義與邪惡之間的戰鬥發生在人迹罕至的雪原、太空星系、海洋和叢林等各種冒險場景中。對于當時的美國年輕觀衆來說,這些冒險充滿了魔力,陪伴他們度過了一段青澀歲月。
《星球大戰》在美國男性觀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萊亞公主穿着金色比基尼的場景,展現出了迷人的女性魅力,成為他們心靈深處的夢中情人。
C-3PO和R2-D2則是星球大戰中代表正義一方的兩個機器人角色。C-3PO負責翻譯和服務,具有人類的外形,而R2-D2則是圓筒形的維修類機器人。C-3PO和R2-D2在美國幾乎成為了人形和非人形機器人的代名詞。
雖然《星球大戰》在現在看來,其特效效果明顯落後,但對于那一代看着這部系列電影成長起來的美國人來說,它在他們内心留下了一個跨越時空的三十年傳奇。
兩部劇的對比與分析 在中國,由于對《星際迷航》的了解相對較晚,所以《星球大戰》比《星際迷航》更為普及。然而在美國,這兩個系列卻是旗鼓相當的。《星球大戰》主要突出了男主角在善惡之間的掙紮,而《星際迷航》更多地在探索和冒險中闡述人生哲學和對理想社會的描繪。
《星球大戰》的導演從日本電影天皇黑澤明的作品《影子武士》、英國神話人物亞瑟王以及北歐神話中的英雄貝奧武夫中獲得了創作靈感。這三個故事的主角最終都以悲劇的方式結束,其中蘊含着一種宗教的宿命論。而《星際迷航》的創作者則從奇幻小說《格列佛遊記》中汲取了素材,《格列佛遊記》通過幻想旅行來批判現實的社會制度,被譽為批評文學的傑作。
兩個不同的科幻系列中最大的相似之處在于兩位男主角的設定,兩組角色都具有相似的人物設定。最大的不同在于,《星際迷航》系列更多地傳達了哲學、道德和社會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而《星球大戰》則更符合美國式的精英主義,即國家靠社會精英統治,保證最聰明的人才得到最大的發揮,與日本奉行的大衆國民素質主義截然相反。
不論是哪個系列的作品,故事都發生在離我們最近又最遙遠的太空中,那裡是人類最後未開發的邊界,承載着年輕人對探索未知世界的美好夢想。無論是中國人稱之為玉皇大帝的天宮,還是西方人眼中的上帝天堂,地球人都幻想着無限美好、未知和神秘的外星生物。各種令人興奮的科幻世界隐藏在星空背後的黑暗中。
《星球大戰》和《星際迷航》分别是家族奮鬥史和拓荒史的波瀾壯闊。這兩個系列的故事與當年遠渡重洋到美洲新大陸尋求發展的先驅者的經曆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似的。當代美國人通過科幻的形式繼續着他們祖先内心深處對科學發展和永不放棄的開拓精神的追求,與現實中美國社會倡導的美國夢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
《星球大戰》和《星際迷航》作為兩個備受關注的科幻系列,各自在不同的時期和地域擁有廣泛的影響力。在中國,《星球大戰》更為普及,而在美國,兩個系列的受歡迎程度相當。這兩個系列的不同之處體現在其故事的主題和傳達的價值觀上,《星球大戰》強調善惡的鬥争,而《星際迷航》則更多地關注探索、冒險和人生哲學。
這些科幻作品不僅帶給觀衆刺激的想象力和視覺享受,還通過塑造角色、創造故事情節以及探讨人類理想社會等方式,傳遞着深層次的思考和價值觀。它們激發了年輕人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夢想,反映了對科學發展和開拓精神的追求。
參考文獻 [1]李榮建,宋和平-夕 國習俗與禮儀[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 社 .1997.
[2]歐玲.西方禮儀文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3]科利斯.美國風俗 101則[M].陳婷婷,王海濤,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4.
[4]本·羅賓遜 ,馬庫斯·賴利.星際迷航 :聯邦星艦進取号完全 圖解[M].徐辰 ,蔡瑜,譯.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5]宮東風.美國文化探奇——風俗背後的故事[M].西安:西安 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
[6]羅常陪.語言與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