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真菌性病害和細菌性病害的辨别

真菌性病害和細菌性病害的辨别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9-11 05:51:21

  點擊上方快速真菌性病害和細菌性病害的辨别(快速識别真菌細菌)(1)關注

  作物病害種類繁多,可分為細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等。不同類别的解決方案也不盡相同,要想對症下藥,首先就要做到将作物幾種病害區分開來。

  各類病害的主要特征

  1、真菌性病害

  (1)會産生不同形狀的病斑。

  (2)病斑上會産生不同顔色的黴狀物或粉狀物,無臭味。

  真菌性病害和細菌性病害的辨别(快速識别真菌細菌)(2)

  番茄真菌性的葉黴病,葉片背面有明顯的黴層

  2、細菌性病害

  (1)葉片上病斑無黴狀物或粉狀物,而且病斑處很薄易破裂或串孔。

  (2)根莖葉易腐爛、有臭味。

  (3)果實上有瘡痂,在果實表面有小突起。

  (4)根部尖端維管束易變褐色。

  (5)病部常有菌膿出現。

  真菌性病害和細菌性病害的辨别(快速識别真菌細菌)(3)

  黃瓜細菌性軟腐病

  3、病毒性病害

  病症主要表現在嫩葉上,種類雖少,但危害大,易得難治。

  (1)花葉病毒,葉片皺縮,黃綠相間,金黃易凹,深綠易凸,無病葉平展,葉眉扇形。

  (2)厥葉型,葉片細長,葉脈上沖,呈線狀。

  (3)卷葉型,葉片扭曲,向水彎曲。

  (4)條斑型,在西紅柿要成熟果實上,出現青白色,漸變鐵鏽色,不易着色,果實皮裡肉外有褐色條紋。辣椒果尖端向上變黃色,在變黃部位出現短的褐色條紋。

  真菌性病害和細菌性病害的辨别(快速識别真菌細菌)(4)

  黃瓜病毒病

  4、生理性病害

  屬非生物病害,不具傳染性。一般上午低于20℃,開花結果作物不能正常開花授粉,易出空洞果、畸形果,及落花落果。下午3時至半夜溫度低于16℃,養份不易轉化積累在葉生上和花芽上,造成葉片黑厚而小濃綠、易化瓜落果,形成花打頂、瓜打頂、自封頂。下半夜溫度低于10℃,易低溫受阻,葉易老化、幹枯。

  茄果蔬菜缺素症:作物龍頭彎曲,自封頂很容易是缺硼。開花不結實也是缺硼。龍頭下新出來的新葉幹尖,幹邊是缺鈣。龍頭下新葉是黃葉為缺硫。龍頭下新葉是白葉缺鐵。

  下部葉片葉全變黃這是缺鎂。下部葉脈綠,葉下垂、葉肉有黃斑這是缺錳。下部葉肉變黃,葉脈是綠色這是缺鋅。下部葉全綠,黃邊是缺鉀。

  真菌性病害和細菌性病害的辨别(快速識别真菌細菌)(5)

  番茄缺鎂

  真菌性病害和細菌性病害的辨别(快速識别真菌細菌)(6)

  番茄缺鈣

  

  黃瓜缺硼

  如何區分作物生理性病害和傳染性病害

  1、生理性病害“三性一無”

  植物生理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即不适宜的環境條件引起,這類病害沒有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植物個體間互相傳染,所以也稱非傳染性病害。

  突發性病害在發生發展上,發病時間多數較為一緻,往往有突然發生的現象。病斑的形狀、大小、色澤較為固定。

  普遍性通常是成片、成塊普遍發生,常與溫度、濕度、光照、土質、水、肥、廢氣、廢液等特殊條件有關,因此無發病中心,相鄰植株的病情差異不大,甚至附近某些不同的作物或雜草也會表現出類似的症狀。

  散發性多數是整個植株呈現病狀,且在不同植株上的分布比較有規律,若采取相應的措施改變環境條件,植株一般可以恢複健康。無病征生理性病害隻有病狀,沒有病征。

  真菌性病害和細菌性病害的辨别(快速識别真菌細菌)(8)

  黃瓜生理性充水

  真菌性病害和細菌性病害的辨别(快速識别真菌細菌)(9)

  番茄生理性水腫

  2、傳染性病害“三性一有”

  傳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可以在植物個體間互相傳染,因而又稱侵染性病害。

  循序性病害在發生發展上有輕、中、重程度的變化過程,病斑在初、中、後期其形狀、大小、色澤會發生變化,因此在田間可同時見到各個時期的病斑。

  局限性田塊裡有一個發病中心,即一塊田中先有零星病株或病葉,然後向四周擴展蔓延,病、健株會交錯出現,離發病中心較遠的植株病情會有減輕現象,相鄰病株間的病情也存在着差異。

  點發性除病毒、線蟲及少數真菌、細菌病害外,同一植株上,病斑在各部位的分布沒有規律性,其病斑的發生是随機的。

  有病征除病毒和類菌原體病害外,其他傳染性病害都有病征。如細菌性病害在病部有膿狀物,真菌性病害在病部有鏽狀物、粉狀物、黴狀物、棉絮狀物等。

  當然,不管是生理性病害還是傳染性病害,在進行診斷鑒定時,為了更加準确,在上述診斷的基礎上,還要結合實驗室鑒定,才能更進一步取得比較準确不同形狀的病斑。

  真菌性病害和細菌性病害的辨别(快速識别真菌細菌)(10)

  黃瓜白粉病

  這個殺菌劑是植物的救命藥!真菌、細菌、病毒一次鏟除!打上就見效!

  氯溴異氰尿酸,也叫“消菌靈”、“菌毒清”,被廣泛用于自來水公司、遊泳池、醫療場所等使用的氧化性消毒劑,據說還能治療香港腳。

  農業上多使用50%氯溴異氰尿酸,它是一種廣譜、高效、無公害及與環境相容的農藥,兼有内吸和保護雙重作用,能快速有效地殺滅危害作物的真菌、細菌、病毒,對作物疑難病害有特效。

  氯溴異氰尿酸的殺菌機理

  氯溴異氰尿酸噴施于作物表面能慢慢地釋放溴酸,在水中,次溴酸比次氯酸活性高4倍,有強烈的殺滅細菌、真菌的能力。通過内吸傳導釋放次溴酸後的母體形成三嗪二酮和均三嗪,具有強烈的殺病毒作用。不僅有強烈的預防和殺滅細菌、真菌及病毒能力,而且有促進作物營養生長等作用。

  防治對象

  水稻:白葉枯病、細菌性條斑病、紋枯病、稻瘟病、根腐病、惡苗病、莖腐病等。

  葉類蔬菜:白菜軟腐病、病毒病、青枯病、炭疽病、霜黴病、枯萎病、疫病等。

  瓜類:霜黴病、菌核病、白粉病、角斑病、病毒病、枯萎病、葉斑病等。

  柑橘:瘡痂病、潰瘍病、腐爛病、炭疽病等。

  茄科蔬菜:晚疫病、青枯病、腐爛病、病毒病等。

  蘋果、梨、桃:黑星病、褐斑病、腐爛病、輪紋病、穿孔病、流膠病等。

  葡萄:黑痘病、白腐病、灰黴病、褐斑病。

  小麥、玉米:紋枯病、赤黴病、鏽病、粗縮病、葉斑病、立枯病。

  生姜:姜瘟病、青枯病等。

  香蕉:葉斑病等。

  花卉草坪:病毒病、根腐病、基腐病等。

  氯溴異氰尿酸的優越特性:适合防治複合型病害

  真菌性病害和細菌性病害的辨别(快速識别真菌細菌)(11)

  白葉枯病與細菌性條斑病混發

  農田中病害發生複雜,通常是某一侵染力較強的真菌實現侵染,在植物體表造成創口後,其他真菌、細菌、弱性寄生菌再趁機通過傷口侵染,故大田中病害多是混合發作。

  氯溴異氰尿酸是對細菌、病毒、真菌均具有殺滅效果的成分,最适合防治複合型病害。

  真菌性病害和細菌性病害的辨别(快速識别真菌細菌)(12)

  柑橘潰瘍病

  快速封閉創口

  植物體表的蠟質層就像人類皮膚一樣,對内部植物組織發揮保護作用,病害發生以後,蠟質層被病菌破壞,植物組織裸露。

  氯溴異氰尿酸對植物蠟質層無任何影響,故對植物使用安全。植物病斑出現後,蠟質層被破壞,氯溴異氰尿酸直接接觸暴露的植物組織後,會快速導緻病斑處最表層的植物細胞木栓化,即病斑處最表面的植物細胞不透水不透氣,對病斑實際發揮封閉作用,有效阻止病斑繼續發展。

  對細菌性病害速效性強

  細菌性病害發生量呈上升趨勢,但有效藥劑種類卻在減少,尤其是農用鍊黴素被限制使用、葉枯唑退出原藥登記後,針對細菌性病害的藥劑隻剩下中生菌素、春雷黴素等抗生素及銅制劑等。

  中生菌素、春雷黴素速效性較差,整體防治效果不高;有機銅制劑(喹啉銅/噻森銅)安全性好但速效性欠佳,無機銅制劑(氫氧化銅/氧化亞銅)速效性突出但安全性較差,在細菌性病害防治方面均存在缺陷。

  氯溴異氰尿酸直接導緻病菌細胞死亡,加之可封閉植物傷口,細菌性病害引起的病斑見藥後即迅速變幹,對細菌性病害速效性好。

  真菌性病害和細菌性病害的辨别(快速識别真菌細菌)(13)

  辣椒病毒病

  對病毒病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氯溴異氰尿酸對病毒病活性最為突出,大田使用表明,如一周内連續使用兩次,可明顯導緻已有花葉症狀逐漸減輕,表明對病毒病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混配性廣

  氯溴異氰尿酸混配性很廣,但不能與有機磷和堿性農藥混用。

  氯溴異氰尿酸的使用方法

  糧食作物:每畝用20~40克,對水25~50千克均勻噴霧。

  蔬菜、瓜果、經濟作物:北方地區用2000~2500倍液噴霧,南方地區用1000~真菌性病害和細菌性病害的辨别(快速識别真菌細菌)(14)1500倍液噴霧。

  浸種:濃度為500毫克/千克,浸種24小時即可。

  注意事項:

  防治細菌性、病毒性病害,最好間隔一周連續使用兩次。

  對真菌性病害持效期較短,單純防治真菌性病害時不建議單獨使用,可搭配其他成分一起使用,即可保證持效期,更提升見效速度及可靠性。

  在配藥時,先将氯溴異氰尿酸溶解後,再放入其他成分。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農民網】不對所包含内容的準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請讀者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