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真正頂尖的學生老師是教不出來的

真正頂尖的學生老師是教不出來的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9-01 17:06:42

  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羅雅潔 李曼倩

  “你們喜不喜歡來上學?”

  “喜歡,學校裡可以學到新知識!”

  “喜歡,因為老師會幫我紮辮子!”

  “喜歡,學校裡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

  金秋十月,在郴州市宜章縣東源村小學操場上,正在上體育課的孩子們揚起天真的笑臉回答記者的問題,更有活潑的孩子,把記者也拉進了遊戲隊伍,一起玩耍起來。

  嶄新的教學樓和操場,無憂無慮的孩子們,相互映襯,構成了東源村一道靓麗的風景線。

  看着如今的東源小學,誰也想不到,這裡曾是一個教學樓破舊、操場滿是泥濘、隻有8個學生1個老師的村小學。随着湖南中煙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到來,東源小學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工作隊來了,村小學變了

  說起東源小學的從前,校長王國志最有發言權。他是學校最資深的老師,也曾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是唯一的一名老師。

  37歲的王國志是張家界市慈利縣人,從東源村回家要花十幾個小時。“總有人要來嘛!”2016年,王國志來到東源小學,說起當初來的原因,他很淡然,“在哪教書不是教呢?”

  真正頂尖的學生老師是教不出來的(隻有8個學生1個老師的學校是如何實現蛻變的)(1)

  從前的東源小學,教學樓破舊,操場泥濘,扶貧工作正在規劃如何改建學校。

  那時,他住在破舊的教室,去上廁所要帶個大掃把驅蛇,唯一做飯的用具是一個小電磁爐,吃的是簡單的土豆白菜。

  那時,東源小學時常停電,一停電他就吃不上飯,時常要餓着肚子睡覺,有一次淩晨四點才來電,他從被窩裡爬起來,給自己做了頓很早的“晚飯”。

  日子苦也甜。王國志仍然記得,有家長得知他吃不上飯,盛情邀請他去自家吃飯,遭到婉拒後仍舊給他送菜。他也記得,當年帶着學生去給一名患有精神殘疾的女孩送教上門,房間裡回蕩的讀書聲和笑聲。“村裡人淳樸,很尊重我,這些都讓我很感動。”

  可破舊不堪的教室和教學設備,仍舊是王國志心頭的痛。

  2018年,随着湖南中煙扶貧工作隊的入駐,村小學的變化一天比一天大。“你看,現在有新教學樓了,有圖書館了!”

  真正頂尖的學生老師是教不出來的(隻有8個學生1個老師的學校是如何實現蛻變的)(2)

  煥然一新的新教學樓和操場,有了電教室、公寓、食堂和塑膠跑道。

  今年5月,工作隊牽頭援建的新教學樓正式竣工,新教學樓總共二層,包括六個教室、一個電教室、四套教師公寓及一個學生食堂。學生從8個增加到了38個。同時,工作隊還積極争取“芙蓉學子”等教育公益資助項目,幫助東源村小學的貧困學生解決入學問題。

  “愛心物資在不斷地彙聚東源,有力地推動了東源小學的教育向上向前向好發展!”談起工作隊對學校的幫助,王國志顯得有些激動。“拓維信息在前期為學校捐贈了一系列的線上線下資源,本次又捐贈了24套教輔書,1台教學電子琴,2套5層圖書架,16套幼兒床上用品。”

  真正頂尖的學生老師是教不出來的(隻有8個學生1個老師的學校是如何實現蛻變的)(3)

  拓維信息向郴州市宜章縣東源村小學捐贈儀式

  他口中的拓維信息,是湖南中煙積極引進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東源村扶貧工作的企業之一。

  據了解,拓維信息不僅為東源小學捐贈了很多物資,還根據東源村的教育狀況,通過“空中課堂”解決方案,為東源小學開建“三個課堂”(即“專遞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和“名師課堂”),開通外教一對一直播課程。通過多媒體遠程授課,實現教學資源共用共享。

  真正頂尖的學生老師是教不出來的(隻有8個學生1個老師的學校是如何實現蛻變的)(4)

  東源村的圖書館

  同時,扶貧工作隊在東源村建立了圖書館,募集書籍共計12000 餘冊。

  山村有了第一位幼師

  “一條小魚水裡遊,孤孤單單在發愁;兩條小魚水裡遊,搖搖尾巴點點頭……”在東源小學教學樓一樓的一間教室裡,16個孩子坐在綠色的小椅子上,伸出雙手,用稚嫩的童聲跟随老師一起玩手指遊戲。

  這是東源村開辦的第一個幼兒班,講台上那個溫柔愛笑的短發姑娘,是東源村的第一位幼兒老師。

  真正頂尖的學生老師是教不出來的(隻有8個學生1個老師的學校是如何實現蛻變的)(5)

  蘇康建老師給幼兒班的孩子們上課。

  她叫蘇康建,今年26歲,來自廣東湛江,是一名有五年教學經驗的幼師,也是東源媳婦。她和丈夫在佛山打工時相識相愛。2019年,蘇康建生完孩子後,身體不如從前,便辭了工作,回丈夫的老家東源村養病。

  在今年9月之前,東源村并沒有開辦幼兒園。彼時的駐東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兼東源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曹興洪,看着村裡許多學齡前兒童無處可去,便萌生了開辦幼兒園的想法,但幼師去哪裡找呢?

  找到蘇康建,對他而言可是一個意外之喜。

  蘇康建的公婆是東源村的貧困戶,曹興洪上門走訪時,發現蘇康建是名幼師,便力邀她來村裡即将開辦的幼兒園工作。接到這份工作邀請,蘇康建很驚喜:“我身體恢複得差不多了,也想繼續做幼兒教育。”可是婆婆不願意:從家裡到村小學,開摩托車都得二十分鐘,她嫌遠,又擔心兒媳婦的身體受不了。

  面對婆婆的反對,蘇康建據理力争:“我跟他們說,如果一直待在家裡當家庭主婦,我會不開心的,不開心的話身體就更不好。”她如此執着,家裡人拗不過她,隻好答應了。

  就這樣,暌違幼兒園一年後,蘇康建再次拾起老本行,成為了東源村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幼師。在這裡,她一個人管着16名孩子,兩個多月下來,雖然掙的錢少了,她卻覺得比在佛山工作更有價值。

  是扶貧隊長,也是家校協調員

  剛開始接受這份工作時,蘇康建難免有些擔心:“扶貧隊完全沒有接觸過幼兒教育,工作能順利展開嗎?”她沒想到的是,扶貧隊很支持她的工作,“我需要的教學和生活用品,他們基本都給我買齊了。”

  漸漸地,這個什麼都沒有的教室有了床,有了被子,有了玩具,有了繪本,有了給學生獎勵的小紅花……山裡的幼兒園,像模像樣地開了起來。

  真正頂尖的學生老師是教不出來的(隻有8個學生1個老師的學校是如何實現蛻變的)(6)

  新課桌,新教學機、新老師,如今的東源小學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孩子們在學校吃早餐和午餐,“夥食比城裡的幼兒園還好呢!”蘇康建說,她以前工作的幼兒園,學生一個月的學費就是1300元錢,而在東源村,1900元錢就足夠一個孩子一學期的花銷。“交的錢少,但吃的用的不比城裡孩子差。”

  基礎設施完善了,随之而來的是教學問題。

  “為什麼不教拼音和算數?不教這些,孩子上一年級能跟上嗎?”面對家長的質疑,蘇康建耐心地解釋,孩子幼兒園階段以開心為主,根據相關政策,幼兒園也不能教拼音。

  “我告訴家長們,幼兒園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喜歡上學。”此外,她還每天在家長微信群裡發教學計劃,曹興洪也主動加入了這個家長群,幫忙和家長溝通,成了協調員。

  在蘇康建的努力下,家長們的質疑也逐漸消失了。

  “我們班16個孩子,有14個都是留守兒童。”說起幼兒班的孩子,蘇康建很是心疼。但她同時也發現,這些大山裡的孩子,有超出年齡的懂事。

  在蘇康建的職業認知裡,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适應期兩個月是常态,但東源村的孩子們,兩個星期不到就能适應得很好;兩個多月隻有一個孩子請過一天假,這在城市裡是很少見的;孩子們看到蘇康建一個人要疊16床被子,就主動要求自己疊被,不需要老師幫忙;有小姑娘因為蘇康建每天幫她紮辮子,回家告訴奶奶:“我最喜歡蘇老師啦!”……

  “他們真的很貼心很懂事。”蘇康建感動地說,一件随手就能做的事,對于農村孩子來說卻是特别的關愛。這個外鄉媳婦不想離開了,她願意竭盡所能,紮根東源,給孩子們留下最美好、最快樂的回憶。

  一波三折,“挖”來了老師和校車

  做鄉村教育,很難。但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再難也要做。這是曹興洪一直堅持的觀點。

  “現在,東源小學一共有三位老師,除了王校長和蘇老師之外,還有一位範香英老師。”曹興洪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為了請回這位範老師,他們費了不少心力。

  真正頂尖的學生老師是教不出來的(隻有8個學生1個老師的學校是如何實現蛻變的)(7)

  東源村小學學生在上“互聯網 教育”演示課。

  原來,範香英就是東源村人,她家本來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她考上了教師編制,家裡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在一次走訪中,曹興洪發現範香英是另一個鄉中心小學的教師,心裡一動:既是本村人,還是正規師範學院的學生,又在中心學校有幾年教學經驗,這太适合來東源小學了!于是,曹興洪找到範香英,問她願不願意回村教學。

  當時新的教學樓尚未落成,加上中心學校和村小學的條件還存在一定差距,範香英也有些猶豫,但最終還是被曹興洪說動了:“我告訴她,回村既能為家鄉做貢獻,也更就近照顧家庭。”

  好不容易範香英同意了,但她所就職的中心學校不樂意了。“這其中涉及到編制的跨區調動,我們找了很多部門,還找到了縣長,花了一年的時間才解決調動問題。”曹興洪說。

  今年9月1日,範香英終于來到了東源小學任教。有了老師,學生數量也急速增加。“現在家長群裡對教學質量特别滿意。”曹興洪說。

  解決了師資,接踵而來的是校車問題。“有家長跟我說,他們也很願意把孩子送到東源小學,但是沒有校車,交通不便,他們也隻能送到中心小學去。”

  中巴車沒有資質,校車價格也高昂……經過多番打聽,曹興洪發現關溪鄉一所幼兒園有三輛校車,運載量足夠,校車線路還與東源小學重合。“但在和幼兒園負責人溝通時,對方也是不同意的,因為他們擔心生源的問題。”為此,曹興洪磨破了嘴皮,反複和幼兒園溝通,甚至還找了鄉長,最終,對方答應了。

  在曹興洪看來,校車的到來,可是東源村教育扶貧的“标志性事件”。

  真正頂尖的學生老師是教不出來的(隻有8個學生1個老師的學校是如何實現蛻變的)(8)

  校長王國志和孩子們在新建的操場上,大家都樂開了花。

  “再窮不能窮教育,湖南中煙的這支隊伍不僅給我們解決了當下的困難,也為東源村長遠發展打下了基礎。”說起未來的計劃,校長王國志的心願很樸實,卻充滿信心:“東源小學最多時曾有106個學生,我就想把學校辦好,學生接近100個,那也是種成功。”

  編輯:小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