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薩提亞心理咨詢訓練方法

薩提亞心理咨詢訓練方法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8-30 14:51:22

  薩提亞心理咨詢訓練方法(心理治療師薩提亞及其家庭療法)(1)

  維吉尼亞·薩提亞(1916 - 1988)是舉世知名的心理治療師和家庭治療師,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療師,從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領導地位。向來被視為家庭治療的先驅 (Goldenberg, 1985),甚至被譽為“家庭治療的哥倫布” (McLendon, 1999),意思是指家庭治療是由她始創的,可見她在這方面的重大貢獻。

  更因為她的建樹良多,她的兩所母校威斯康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曾分别頒授榮譽博士學位及“對人類傑出的貢獻”金質獎章給她。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首席家庭治療大師之一。《人類行為雜志》 (Human Behavior)譽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

  她一生緻力于探索人與人之間,以及人類本質上的各種問題,她在家庭溝通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備受事業人士的尊崇與重視。

  薩提亞起初從事教育工作,20歲時已是一位小學校長,後來她在芝加哥大學修讀社會工作,取得碩士學位。

  畢業後成為精神科社會工作員,她最初所受的訓練深受當時流行的心理分析學派影響,但她在工作中逐漸發現這種方法的局限性甚大,例如一些已康複的精神病人,在回到原來的家庭後短期内又舊病複發,于是她決心另尋新的治療方法。

  1951年,她開始私人執業,并且摒棄了傳統個别治療的方法,轉而嘗試家庭治療,發現效果十分理想。四年後,她加入伊利諾州精神病學院 (Illinois State Psychiatric Institute),教授“家庭動力學” (Family Dynamics)。

  1959年,薩提亞聯合丹·傑克森 (Don Jackson)、儒勒·裡斯金 (Jules Riskin)等人,在加州創立“心智研究學院” (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MRI),推動有關家庭治療的研究和訓練,并且在MRI舉辦了曆史上第一個家庭治療訓練課程 (Goldenberg, 1985),她在1964年出版重要著作“聯合家族治療” (Conjoint Family Therapy),這本書被譽為家庭治療的“聖經”,已有22種文字的翻譯。

  薩提亞後來加入了伊沙蘭學院 (Esalen Institute),研究人文心理學 (Humanistic Psychology),這方面的研究使她進一步了解“個人内在自我” (inner self)與“家庭關系” (family relationship)之間的互動作用,并使她所創立的治療法更充實和完善,最終自成一家。

  薩提亞的第一本書《聯合家族治療》 (Conjoint Family Therapy)是在1964年出版的,此時,她在家族治療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始受到許多專業人士重視,而這本書至今仍是美國各大相關科系的教科書。接着,歐洲各國也接受她的理論。薩提亞的身影自此便經常在世界各國出現,演講、教學、舉行研讨會。

  心理治療師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過來訪者的表面行為,去探索來訪者的内在冰山,從中尋找出解決之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認識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會改變 !

  薩提亞既是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維琴尼亞·薩提亞名字命名的一種成長模式。

  根據薩提亞的理論,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一個人和他的經曆有着難以割斷的聯系,我們不快樂的根源可能是因為兒時未被滿足的期待。

  薩提亞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表現或應對方式,隻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湧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壓抑并被我們忽略的“内在”。揭開冰山的秘密,我們會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觀點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薩提亞是最早提出在人際關系及治療關系中,“人人平等,人皆有價值”的想法的人。她所建立心理治療方法,最大特點是着重提高個人的自尊、改善溝通及幫助人活得更“人性化”(Become more fully human)而不隻求消除“症狀”(Symptoms),治療的最終目标是個人達緻“身心整合,内外一緻”(Congruence)。

  由于她的治療方式有很多地方與傳統治療方式迥異,并獨自形成一派。她的學生及弟子,為了紀念她為心理治療所作的貢獻,故用其名字來命名其治療模式,故被稱為“薩提亞治療模式”(The Satir Model)(Banmen 1976,Satir1991)。

  薩提亞模式(The Satir Model)在諸多家庭治療理論中,一直是難以歸類的派别,有的教科書将之列為溝通學派,有的将之納入人本學派,究其原因,在于薩提亞模式不強調病态,而将心理治療擴大為成長取向的學習曆程,隻要是關心自我成長與潛能開發的人,都可在這個模式的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

  在薩提亞模式中,你會學習和體會到許多不同的技巧,例如家庭雕塑 、影響輪、團體測溫,以及用一條白色繩索展現出家庭關系圖,顯示個人與家庭之間的心理臍帶關系。這些活動均靈活地融合了行為改變、心理劇、當事人中心……等各派心理治療技巧。

  薩提亞模式另一極富魅力的原因,是因她“凡事皆以人為本位,以人為關懷”的信念。在注重“你和我”的同時,更關心“我們”,在這樣一個被充分尊重和關心過程中,我們對事業、家庭、婚姻、健康以及個人成長都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和學習,重獲并掌握生命的意義,做一個身心一緻的人。

  薩提亞模式是一種心靈體驗過程。最大特點是着重提高人的自尊、改善溝通及幫助人活得更「人性化」(Become more fully human),而非隻求消除「症狀」(Symptoms)。她幫助我們認識,每一個生命都有着獨特的成長脈絡,無論舊有的成長模式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經曆和感受,都值得尊重,治療的最終目标是個人達緻「身心整合,内外一緻」,實現個人潛能的最大發揮。

  薩提亞模式是關于⑴“我自己”:内在和諧、做自己的主人;⑵“我”與“另一個人”:關系和睦;⑶“我”所處的人際系統(家庭或組織):社會和諧、家庭或組織成員之間和諧、協作、有凝聚力等的學問。薩提亞模式把深邃廣博的心理學與人們日常生活建立起一座橋梁,使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得到薩提亞溫暖而有力的心理支持,達緻全新的生命境界。

  模式起源

  1951年,薩提亞第一次嘗試運用後來被稱之為“薩提亞模式”的方法為一個家庭作治療。一開始,她處理一個被診斷精神分裂症的少女,在進行6個月後,情況發展良好。可是之後她卻接到女孩的母親的電話,說薩提亞離間她們母女的感情。

  薩提亞以其敏銳的洞察力覺察到母親不滿的言語背後的懇求意味。她要求這位母親與女兒一起與她見面。當母親和女兒一起來見薩提亞時,薩提亞發現她之前與女孩建立的良好關系竟然消失了,女孩又回到六個月前的狀态。

  薩提亞繼續為這兩母女進行治療。母親、女孩、薩提亞之間慢慢建立起一個新的、良好的關系。這時薩提亞邀請家庭中的父親/先生一起參與。結果,當他成為面談中的一員時,本來建立起來的治療關系又掉回原來的狀态。

  薩提亞在這個時候了解到她可能已經接近了某個關鍵的問題。而正是這個問題,後來成為她創立全新治療模式的契機。

  她詢問這個家庭是否還有其他成員。當僅餘的這位被稱之為“天之驕子”的兒子/兄弟來到治療面談中,并展現他在這家庭裡舉足輕重的地位時,薩提亞更清晰地看到女孩在家裡被“力量架空”的角色,以及她在家庭裡力求生存的痛苦掙紮。

  這些經曆以及之後的經驗,讓薩提亞發現,治療并不僅限于“那認定的病人”,也需要整個家庭系統的介入。也許,她可以借改善家庭成員彼此間的關系,來帶動整個家庭的改變——當然,也自然而然地改變了家庭中每一個個别的成員。

  這也讓她開始強而有力地使用“雕塑”的技巧,她讓案主以不同的身體姿态來代表、呈現溝通的信息。這些身體姿勢可以透露出、并使案主覺察到那些他沒意識到的信息,并從而有所改變。

  五種家庭溝通模式——讨好、指責、超理智、打岔、表裡一緻

  表裡一緻型(4.5%)是薩提亞所倡導的目标。這種模式建立在高自我價值的基礎之上,達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諧互動。這種模式的人言語表現出一種内在的覺察,表情流露和言語一緻,内心和諧平衡,自我價值感比較高。

  讨好型(50%)的人忽略自己,内在價值感比較低。言語中經常流露出“這都是我的錯”,“我想要讓你高興”之類的話。行為上則過度和善,習慣于道歉和乞憐。

  指責型(30%)的人則常常忽略他人,習慣于攻擊和批判,将責任推給别人。“都是你的錯”,“你到底怎麼搞的”是他們的口頭語。究其内在經曆,指責型的人通常孤單失敗,但他們甯願與别人隔絕保持權威。

  超理智型(15%)的人極端客觀,隻關心事情合不合規定,是否正确,總是逃避與個人或情緒相關的話題。他們告誡自己:“人一定要有理智”,“不論代價,一定保持冷靜、沉着,決不慌亂。”這類人表面上很優越,舉動合理化。而實際上,他們内心很敏感,有一種空虛和疏離感。

  打岔型(0.5)的人則永遠抓不着重點,習慣于插嘴和幹擾,不直接回答問題或根本文不對題。他們内心焦慮、哀傷,精神狀态混亂,沒有歸屬感,不被人關照,還常被人誤解。

  判斷一個人屬于哪一類型,主要是依據他在親密關系中什麼樣的姿态占了優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