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歲的年紀,50歲的身體年齡
文/倒刺貓
-01-
2011年1月2日下午,我正在陪我愛逛街的母親大人在商場裡買衣服。
作為“要是不上班連一步都不想動”的資深愛好者,我無聊之中打開了微博,想打發打發時間,順便看看朋友圈又有什麼狗糧可以吃時,突然彈出一條熱搜:“巴拉拉小魔仙美琪扮演者孫僑潞因心梗猝死”。
雖然現在看起來,巴拉拉小魔仙的制作真的水的不能再水:粗糙的服飾,辣眼睛的配色,各種口音的演員,還有皮膚黑黑的美琪和眼鏡娘美雪的稚嫩演技……
不過在那個年代,在小時候沒有多少好看的國産動畫情況下,巴拉拉小魔仙的存在的确帶給我們許多歡樂。
還記得當時,死乞白賴求着父母買個劣質的魔仙棒,在鄰居小姐妹羨慕的眼光中,玩一次劣質的cosplay,滿足一下自己的小小虛榮心。
這條熱搜,不僅把我帶回十多年前的回憶,更讓我感受到,極大的震驚。
小時候就喜歡玩這樣的遊戲
-02-
在你和你媽誰更健康的問題上,
這事還真說不準。
25歲,飲酒過量,心梗猝死。
看似不可能有聯系的幾個詞,以一種勢不可擋的姿态,猝不及防的出現在大衆的視野中。
年輕人心梗猝死,已經不是見怪不怪的事。
而且,這并不是個例。
去年高以翔錄制節目中突然暈倒,搶救無效離世;
大連一男主播長期直播喝酒喝油而離世;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副教授去世,年僅31歲,孩子出生才7天;
就在我敲下這篇文章的同時爆出,拼多多一98年女孩在半夜一點下班後猝死……
我不知道其他人看到這些新聞是什麼感受。
我隻知道,我慌了。
還是抱着枸杞菊花茶慌的那種。
日常加班到12點,一到周末就放縱追劇,玩遊戲到淩晨,早上睡不醒,晚上也睡不着;
飲食重口不節制,沒點辣椒更不能活,重油重鹽的外賣點成了習慣,每天還需要來一杯甜蜜的奶茶,撫慰一下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痛苦;
唱k和pub更不在話下,喝酒都是按瓶計,不喝到happy不算開始;
周末通宵後繼續996,娛樂工作“兩不誤”……
這些,不說全部,至少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多多少少,都能滿足幾條。
年輕,就是你的資本嗎?
就繼續折騰吧。跳廣場舞的你媽身體都比你健康。
-03-
熬夜到底熬了些什麼?
我們自己也說不清
孫僑潞在b站的vlog裡說到:“我才25歲,但是我的身體年齡檢查出來,已經是39歲了。”
“你們知道嗎,身體年齡大于4歲就已經非常非常不好了。”
可是,即使了解自己身體狀況很不好的孫僑潞,依然選擇了在跨年party中大量的飲酒,最終喝垮了自己。
不管出于什麼目的,熬夜的人是越來越多。
據統計,18-34歲年輕人組成了熬夜群體中的大頭,占比高達8成;95後熬夜數量更是占比3成。
那麼,熬夜都在幹什麼呢?除了社畜苦逼的加班以外,剩下的都是看直播,玩遊戲,逛淘寶,追劇…
美名其曰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找回自我的一種方式,事實上就是,報複性熬夜。
我猜你現在就是這樣看這篇文章的
此外,喝酒也成為了當代年輕人發洩自我的方式。
打開丁香醫生,搜索“酗酒”,居然有2732個提問。
“醫生您好,我平時靠酗酒方式緩解精神壓力,現在身體狀态很好,請問有什麼方式解決?”
好家夥,現在知道問了,喝的時候為什麼不想想,酒精對身體的傷害有多大?
因為我白天上班時間太久,沒有自己的生活,所以必須犧牲一點睡眠時間來做我想做的事情,以恢複精力;
平時照顧家庭,照顧孩子已經很累了,我隻有晚上睡覺前才能有一點時間逛逛淘寶,做做自己的事;
平時上班上學壓力很大,隻能通過喝酒的方式緩解壓力,放飛自我;
老社畜了,996沒得選擇啊,老闆催得緊,隻能熬夜趕ddl……
你就随便抓住一個年輕人,質問他“為什麼這麼傷害自己的身體?”,得到的答案,不出乎上面幾個解釋。
現在的年輕人啊,生活壓力是真的大。
可是通過折騰自己的身體,換來的到底是什麼?就連我們自己,也說不清。
當代年輕人度過周末的方式
-04-
熬夜與喝酒:
隻是為了補償那些“已經的失去”
和對快樂的渴望
為何我們明明知道熬夜,喝酒這些事情對我們的身體負擔特别大,我們還是依舊樂此不疲的繼續折騰着自己?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曾這樣解釋:當人們因為生理,心理問題感到受挫時,便不自覺地用其他方式(或其他領域)來彌補這種缺憾,緩解焦慮,減輕内心不安。
補償也是有所分類的。
比如通過努力學習,積極健身,來克服學習和外貌缺陷的積極補償;
也有因為失敗而通過打擊别人獲得安慰的消極補償;
更有因為為了彌補流失的時間而加倍熬夜的過度補償。
不過,過度補償,實際上是不能帶來任何的真實改變的。
就像即使你熬夜玩手機到三點,眼睛都睜不開了還是想“擁有自己的時間”,那麼換來的隻是第二天無邊的呵欠,以及狀況越來越差的身體。
就像孫僑潞的vlog,基本上都是半夜12點,淩晨2,3點拍攝的一樣,抓緊在睡覺之前再做那麼一點點事,那麼就感覺今天并沒有結束,即使再過幾個小時太陽就要升起來,也像是多抓住了珍貴的幾分鐘的寶貴人生一般。
Time Pass By
更誇張的是,對這些破壞身體的行為上瘾。
上瘾,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來看,是由于人類體驗到成瘾物質後所帶來的快樂,成為了一種陽性強化因素,因此通過獎賞機制促使人們再次重複此行為,直到成瘾。
就像某一天我發現喝奶茶特别爽,喝了整個人心情都變好了,于是第二天我又點了一杯奶茶,緊接着第三天我又點了奶茶。
接下來的一周時間内,隻要一到工作壓力大的時候,我就會情不自禁的想喝奶茶。并非是因為口渴,而是渴望奶茶帶給我的安定感和讓我腦内多巴胺分泌的快樂。而越是想,對奶茶的渴望就越大;對奶茶渴望越大,就更會想喝。
所以有那麼多年輕人,嘴上嚷嚷着“今天一定要早睡!”“今天一定不會喝酒熬夜!”,卻依然重複着以前的放縱生活,日複一日,拖垮自己的身體一般,本質上,都是對大腦多巴胺的渴望,對快樂的渴望罷了。
想被愛,是我的錯嗎
-05-
“他這麼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是他自己活該!”
我該怎麼做才能正确緩解我的痛苦?
前兩天收到一個正在深圳出差的朋友R的我進醫院了。
我大驚,這位朋友可是出了名的身體好,平時連感冒發燒都不會得,常年在健身房健身,一身肌肉看的我超羨慕。
詳細問了一下,原來是跨年的時候喝了兩斤白酒,直接送進醫院了。
R經常自诩是東北人,酒量大,常常組局約着三五好友一起喝酒玩樂的那種。
而且因為在創業,每天一點睡已經變成了日常,工作壓力極其大。
這次進醫院之後,R才告訴我,他得高血壓很多年了……
他95年的。
不過,大多數的人們,面對喝酒被送進醫院這類的新聞,會以一種批判的眼光去評價這個人的道德水平,而不會想他們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他這麼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是他自己活該!”
“這種人肯定是自控力低下,放縱欲望,少與其接觸更好。“
生活有時真的讓人難以忍受。不僅要忍耐生活各種奇葩事情,還要忍耐着旁人不能理解的眼光。
但最重要的是,這些不健康的行為産生的負擔,總有一天會讓身體不堪重負。
放縱并不是解壓的最好辦法
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其實對于如何戒掉不健康成瘾行為,網絡上已經給出了很多方法了。
我隻想說一個非常容易被人忽視掉的問題:壓力過度。
這裡并非指的日常壓力過度,而是由于,一旦認識到自己的不健康行為,會産生更大的壓力,導緻自控力低下,進而更加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更加放縱自己,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簡而言之,本身心理壓力大睡不着覺導緻熬夜,熬夜又會産生新的心理負擔,導緻第二天起床時身體沉重,心理壓力更大了;或者是喝酒宿醉後,第二天起床那種頭痛欲裂的感覺會讓你後悔前一天幹嘛要喝那麼多。
這屆年輕人太難了。
這個時候,請你不要再給自己增加任何心理負擔了。很多時候,人不是被其他事情壓垮,而是被自己的思維内耗拖垮的。沒有健康的心理狀況,就更不要談自律和保持身體健康。
在建議這塊,什麼多做點快樂的事情啊,嘗試轉移注意力,培養健康的作息時間啊……早就已經被說爛了。
所以我想提一個根本上的解決辦法:
放棄厭惡,學會愛自己。
愛自己不是簡單的滿足物質上的需要。它更深層的含義在“了解真實的自己,并且接納真實的自己“。
不完美本來就是自己的一部分。我們不需要去強迫自己做得完美,即使是做的不完美,也不該選擇一種不健康甚至是毀滅性的方式,去苛刻的對待自己的精神和身體。
我很喜歡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的一句話:
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
愛,是人們自律的原動力。
學會愛自己,是一條很漫長的路,但我希望,我們能夠堅持下去。
我們強化自身成長的力量,才能成為他人力量的源泉。
從今天起,好好愛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