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體記者 林涓
螃蟹在濕地上奔忙,小魚兒穿梭于淺水中,滿眼綠意盎然,這是羅源縣松山鎮巽嶼村海邊紅樹林的一片美景。為改善生态環境,當地政府與社會組織形成合力,探索出一套更為高效的環保模式,從構建良好生态系統的基礎出發,以生态效益帶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數年之前,羅源縣松山鎮巽嶼村和碧裡鄉碧裡村的灘塗生态環境,因為互花米草入侵而遭破壞,大片互花米草曾經占據了航道、養殖魚塘,帶來赤潮問題,也給村鎮的安全帶來了威脅。
灘塗上,剛剛種下去的紅樹植物
“從2006年開始,羅源縣在羅源灣灘塗開展互花米草除治、營造紅樹林修複濕地生态工作。”羅源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郭乾友說,種植紅樹林效果很好,但一畝互花米草綜合整治要一萬多元,對地方财政壓力較大。
今年初,恒生中國發布藍碳生态系統紅樹林保護修複項目,計劃與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簡稱SEE基金會)合作,三年内在福建省開展濱海濕地藍碳生态系統保護工作,修複和種植紅樹植物(秋茄)100畝,羅源縣松山鎮巽嶼村和碧裡鄉碧裡村就是項目的第一站。
郭乾友介紹,近些年,羅源縣調動企業、科研單位、社會組織、地方政府、當地村民等多方力量,構建起良好生态治理格局,如今已從“低碳”發展中嘗到了“甜頭”。随着生态環境日益改善,越來越多的珍稀水鳥,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候鳥卷羽鹈鹕等,來到羅源灣越冬,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觀賞,促進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