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史官家庭中長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自幼就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據《太史公自序》的陳述:“年十歲則誦古文”,從10歲開始誦讀用籀文寫就的文獻。漢代通行的是隸書,籀文是先秦古文字,當時已不易讀懂,司馬遷從小就打下了堅實的古文基礎。他還轉益多師,向儒學大師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向董仲舒學習公羊派《春秋》。後來擔任太史令,他又利用工作上的方便,翻閱由國家收藏的各種文獻資料。從《史記》提供的線索來看,司馬遷閱讀的範圍是非常廣泛的,上至古老的有關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漢盛世司馬相如等人的辭賦,他都有涉獵。至于諸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戰國到秦漢之際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檔案,都是他的閱讀對象。司馬遷對于上述文獻不是浮光掠影式地浏覽,而是認真地鑒别真僞,比較同異。比如,對于九州山川的記載,他認為《尚書·禹貢》是可靠的,而《山海經》等書則不可信。司馬遷讀過魯恭王壞孔子宅所發現的古文,認為其中關于孔子弟子的記載基本合乎事實。司馬遷還在閱讀文獻的過程中主動和古人溝通,讀其書,識其人,做到知人論世。他不止一次地廢書而歎,并且産生了為書的作者立傳的沖動。
司馬遷在20歲時有過漫遊的經曆,到過東南一帶許多地方。在會稽(今浙江紹興)探訪大禹的遺址,在長沙水濱憑吊屈原,在登封瞻仰許由的墳墓,在楚地參觀春申君的宮殿。在劉邦發迹的豐沛之地,司馬遷參觀蕭何、曹參、樊哙、夏侯嬰等人故居,聽故老講述楚漢相争時這些開國功臣的轶聞逸事。在漫遊過程中,司馬遷流露出對傳統文化極其深厚的感情。“适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孔子世家》)“餘适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淚,想見其為人。”(《屈原賈生列傳》)司馬遷有很強的好奇心,喜歡對曆史真相探根求源。遊覽韓信故裡時,他聽當地人講,韓信年輕時就胸懷大志,盡管家境貧寒,仍然把故去的母親安葬在高敞地。司馬遷實地考察了韓信母親的墓地,那裡果然地勢開闊,旁可置萬家,證實了傳說的可信。在戰國時魏國的首都大梁(今河南開封),他打聽到所謂的夷門就是城東門,魏公子信陵君枉駕屈尊所請的侯嬴,曾經當過夷門監,即城東門的守護人。長途漫遊使司馬遷直接感受到各地民風習俗的差異,加深了對某些曆史記載的理解。置身齊地領略到民性闊達,有大國之風。過薛地所見多暴桀子弟,而鄒魯多搢紳之士,兩者大相徑庭。司馬遷入仕之後,曾出使西南,遠到昆明。又侍從武帝東達于碣石,見到了大海;西至空峒(今甘肅平涼),搜集黃帝的傳說;到過北部邊塞,登上了秦時所築的長城;還參加了武帝帶領群臣負薪塞河的活動。司馬遷在廣闊的地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大大地拓展了他的視野,為《史記》的寫作搜集了許多新鮮的材料,他在遊覽過程中的真切體驗和親身感受後來也一道寫入書中。
司馬遷在漫遊和在朝廷任職期間,有機會接觸到各個階層的人物,從他們那裡得到許多曆史知識。周霸向他講述過項羽的傳說,公孫秀功向他講述過荊轲刺秦王的具體情節,朱建之子和他評議過陸賈其人,至于衛青不肯招賢薦士的情況,則是蘇武之父蘇建向他介紹的。除此之外,樊哙之孫樊他廣向他談起過漢初幾位開國功臣發迹的故事,賈誼之孫賈嘉和司馬遷有書信來往,馮唐的兒子馮遂和司馬遷是至交。司馬遷還親眼見過名将李廣、大俠郭解,并和李廣之孫李陵同在朝廷任職。上述交遊進一步豐富了《史記》的材料來源,加深了對某些曆史人物的印象和理解,從而使入傳的人物維妙維肖,富有生活氣息。
西漢王朝到武帝時期臻于鼎盛,文學創作也出現空前繁榮的局面。在政論散文和辭賦得到長足發展的同時,曆史散文也出現了裡程碑式的傑作,這就是由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史記》代表了古代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魯迅稱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要》)。《史記》是西漢散文由前期向後期轉變時出現的,其風格兼有前期的氣勢磅礴、感情激切和後期深廣宏富、醇厚典雅的特點;其内容既有前期曆史反思的餘緒,又有後期溝通天地人的嘗試。司馬遷是漢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那淵博的學識、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揮灑自如的神來之筆,令後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載之下依然可以想見其雄風。(網絡整理)
1、《史記》原名并非叫《史記》。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又稱《太史公記》、《太史記》,至東漢末年才百稱為《史記》。司馬遷意在使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漢宣帝時,司馬遷外孫楊恽把它公之于世。其時已有少量缺篇,為後人褚少孫等補足。
2、《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了紀傳體通史的恢宏先河。《史記》有本紀十二,列傳七十,此外還有世家三十、表十、書八,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五千六百字,記載了從黃帝至漢武帝約三千年間史事。
3、本紀是全書的總綱,列傳所占篇幅最多。
本紀是全書的總綱,以編年為體,記載曆代帝王的世系,年代久遠的以朝代為主,年代稍近的以帝王或實際當權者為主。本紀實質上是全國編年大事記,起提綱摯領的作用。
世家亦以編年為體,記述王侯封國、開國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響的人物。其事或許并非牽涉全國,然于某一封國或全國社會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巨大影響,多數可視為國别史,諸如《晉世家》、《楚世家》、《孔子世家》、《陳涉世家》等。
列傳所占篇幅最多,可分兩大類:一類是人物傳記,有一人一傳的專傳,有兩人或數人的合傳,按人物性質排列立傳。所記人物範圍極廣,涉及貴族、官僚、政治家、經濟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經學家、策士、隐士、說客、刺客、遊俠、醫士、占蔔者、俳優等社會各個階層。另一類是對外國或國内少數民族的記載,涉及中外關系史和國内民族關系史。前一類列傳有《伯夷列傳》,《孫子吳起列傳》、《刺客列傳》、《儒林列傳》等;後一類有《匈奴列傳》、《南越列傳》、《西南夷列傳》、《朝鮮列傳》等。列傳對本紀起了充實和具體化的作用。
4、表、書、世家都有紀、傳不能代替的獨立的價值。
“表”,以譜列帝王、諸侯、貴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簡要政績,以年代遠近、史事繁簡而别為世表、年表、月表。今人觀之,也可分為大事表和人物表兩類,諸如《三代世表》、《十二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漢興以來将相名臣年表》等。“表”的作用是形象、直觀,便于觀覽,可補本紀、世家、列傳之不足,又可省去不少文字,使記載免于繁冗。
“書”,分門别類記述曆代曆法、禮樂、封禅、水利、經濟等典章制度,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史記》很重要的部分,諸如禮書、樂書、曆書、河渠書、平準書等等。其中尤以《平準書》最為精彩,記社會經濟狀況,特别是漢朝經濟政策的演變,開後代正史《食貨志》之先河。
曆來人們稱《史記》是紀傳體史書,強調本紀和列傳的重要性。其實,作為全書的組成部分,表、書、世家都有紀、傳不能代替的獨立的價值,嚴格地說,它應是紀傳志書體,是一種綜合體史書。
5、“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反映了司馬遷曆史哲學的精髓。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即探究天人關系、疏通古今變化的主旨,集中反映了司馬遷曆史哲學的精髓。
究天人之際,司馬遷首先強調天人相分,即認為天道與人事是不相幹的。在寫到人的活動時,刻意寫出人事在曆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古今之變,包含了司馬遷曆史哲學的豐富内容。首先,他對曆史演進的過程提出了比較完整的看法;其次,在叙述曆史變化過程中還闡揚他的曆史進化觀。他的這種見解,在八書中貫徹得尤為突出;
第三,提出了“物盛則衰,時極而轉”的曆史命題。
6、除《史記》外,司馬遷還有其他的著作。
除《史記》外,司馬遷還作賦八篇,均已散夫,唯《藝文類聚》卷三十引有《悲士不遇賦》片段。
他的《報任安(少卿)書》,是一篇著名的論說散文。文中叙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而受宮刑的過程;抒發了忠而見疑、無辜受刑的悲憤,暴露了漢武帝的專橫殘忍及當時的酷吏政治;最後,表達了自已發憤着書、創作《史記》的決心。
司馬遷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突出的地位。《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當之無愧的。
司馬遷是一位偉大的史學家、思想界、文學家,所以在《史記》中,不乏形象生動、極富哲理的名言警句。
1、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魯迅評《史記》語
2、倉禀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于有而廢于無。
——《貨值列傳》
3、名不虛立,土不虛附。
——《遊俠列傳》
4、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貨殖列傳》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将軍列傳》
6、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後羞。
——《三王世家》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李将軍列傳》
8、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脯,起以待士,猶恐是天下之賢人。
——《魯中公世家》
9、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
——《貨殖列傳》
10、物盛則衰,時極而轉,一質一文,始終之變也。
——《平淮書》
11、明者遠見與威猛,而智者避難于無形。禍固多藏于隐微而發于人之所忽也。
——《司馬相如列傳》
12、世俗之見民也。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導之,其次教誨,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争。
——《貨殖列傳》
13、外舉不隐仇,内舉不隐子。
——《晉世家》
14、計然曰,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貨殖列傳》
15、智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審毫厘之小計,遺天之大數,智誠知之,絕非敢行者,百事之害也。
——《遊俠列傳》
1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報任安書》
17、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順,民将棄上。
——《周魯公世家》
18、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
——《太史公自序》
19、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
——《鄭世家》
20、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太史公自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