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述朱熹榜書八大特色——中國書協會員、上海榜書研究會副會長 劉克文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南宋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省婺源縣)人。紹興18年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世稱朱子。是繼孔子、孟子之後中國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在南宋,朱熹的思想、理論、教育、詩作,大名鼎鼎,世人皆知,當時人們把朱熹與孔子、孟子統稱三大思想家 ,推崇備至。他的書法筆墨精到,世人寶之,特别是他的榜書,結字有法,用筆純熟,點畫遒勁,變化多奇,有自家風格,他的書名與顔真卿相齊,由于時代久遠,所留作品極少。現存多為明代碑帖,(“鸢飛月窟地;魚躍海中天”位于福建泉州永春縣蓬壺鎮美山村。)觀其字識其人,他是一位知識淵博,心胸曠達,體察民情,憂國愛徒的榜書大 家。 自1993年我有幸得到一本《朱子大書發帖》,開始臨寫朱熹榜書,反複讀寫20年,收益頗多,縱觀其結字之法,自認為有八大特色。
特色一 規整平穩
特色二 險絕奇異
朱子大書發帖中,險絕奇異是一大特點,結字一反常規,有獨到之見。在“入”字中,他将撇改成斜豎,捺變成橫點兒,左右結構變成上下結構,使“入”字鮮活無比,奇異無限,使人耳目一新。“和”字,更是一反常規,撇變橫點,置入正中,豎鈎變豎右移,和口字緊貼,使“和”字靜中有動,變不失重,清新之感,油然而生。
特色三 内斂外放
在榜書中,多筆畫字書寫難度較大,朱子在結字上非常注重内緊外松。從戈式“盛”字,要書寫榜書,戈字過放,皿字就會小,隻有戈字适度,成皿才會占應有的位置,不然盛字就會失重。朱子大書中之“盛”字,皿藏成内,左右夾緊。其字亭亭玉立,威武無比。
特色四 輕重相宜
在書法創作中,結字要求輕重相宜,以增加字之美感,曆代書家以此作為衡量字好壞之标準。朱子擘窠大字中,“壑”字原為上下結構,“谷”“又”平行,“土”字在下,朱子在書寫結構上做了調整,把“谷”字寫輕加長,把“土”字加重,放入“谷”“又”之間,使“壑”字四平八穩,如衆人打坐于磐石。
特色五 省簡有度
行書在書法創作中,筆畫的省簡占有重要地位,省而有法,簡則守道,是一條重要原則,朱子榜書中,在利用這一原則時自然得體。朱子大書法貼中的“禮”字,用一橫兩點代替“豆”字,使“禮”字活靈活現;“齡”字用豎折加兩點代替今天的“令”字,使該字混為一體,變化有度;“常”字用一橫代替“口”字,使“常”字簡而有神,省則靈動。
特色六 收放有節
榜書中由于字大,對筆畫的要求是收放有節。該收的不收,導緻字形不美,該放的不放,則顯得字如盤蛇,缺少靈動。朱子大書法帖中,“秀”字
中“禾”字撇捺縮收,“乃”字伸放,使“秀”字活現于紙上,有雄鷹欲飛之勢;“竹”字 左邊縮寫,右邊伸放,使整體搭配得當,似舞蹈家偏偏起舞。
特色七 濃淡相倚
濃淡相依是書畫創作中的重要原則。在榜書創作中以濃破淡,以淡破濃,是善書者常用的筆法。朱子大書法貼中的“榮”字,上端左側的火字,兩火與木之間的一橫,用輕淡筆法處理,方顯出“榮”字疏密得當,字形優美;“齋”字,點橫下之兩點,和字下方兩豎之間的三點,皆用輕淡筆法處理,而上方一點和中間一捺,用重墨書寫,從而顯得“齋”字筆畫雖多,但筆筆清楚,濃淡運用适中。
特色八 濃墨顯神
在朱子大書法貼中,寫一個字全用濃墨處理,是他榜書的一大特點,“正”字共五筆,筆筆濃墨,顯得純厚穩健;“公”字,捺變成豎折,下半部緊靠上兩筆之間,全用濃墨處理,使“公”字立得直,站的穩,似盤山聳立,巨人昂首。
此聯聯文:鸢飛月窟地;魚躍海中天。傳朱熹遊仙洞山所作。仙洞山位于福建泉州永春縣蓬壺鎮美山村,海拔580米。 仙洞又為桃源名山之一。其山怪石嶙峋、奇峰聳秀、林深樹茂、殿老徑幽、勝景殊多。 其中一座古廟真寶殿原名顯應廟,始建于五代南陳末年(581-586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南宋理學家陳知柔,曾在此講學授徒,嘗與朱熹遊憩其間。朱熹贊曰:“蓬山皆美,而陳岩尤勝”,并欣然題聯于柱曰:“千浔瀑布如飛練,一簇人煙似畫圖”,且遺下了“鸢飛月窟地,魚躍海中天”的墨寶。這就是此聯的由來。朱熹的書法有很高的成就,因學問太大而淹其書名。曆代有人評價其書并不遜于顔真卿。朱熹墨迹十分珍罕,目前經過考證公認的存世真迹隻有二件,分别藏于北京和台北的故宮博物院。這件明代拓片基本反映了原碑石刻的風貌,為學習研究朱熹書法提供了實物資料。
(拙文誠望同道專家指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