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題目,大家可能感覺很新奇,其實不然,凡是在鋼球領域接觸或工作15年以上的都會知道這段塵封的曆史,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火車輪給鋼球帶來了無限的生機,美妙得很,簡直就是一個傳說。
話說九十年代,中國塞外明珠中俄邊境的滿洲裡,存儲着大量的原蘇聯的火車輪,價格相對便宜,和廢鋼差不多,給鍛造之鄉的“打鐵人”帶來福音。一車車的廢舊火車輪,經過鐵路運輸,源源不斷地運至千裡之外、千年之久的鍛造之鄉——章丘,開辟了一段時間跨越近二十年的“使用火車輪鍛造鋼球”的輝煌曆史,至今在章丘普集鎮還留存着一個“火車輪鐵市”。今天叙述的就是這段曾經的往事,也體現了中國鍛造的悠久曆史縮影。
火車輪的材質成分,按原蘇聯的标準叫法就是“65Mn”:
火車輪子,它全身上下都是寶,沒有一個部位可以被丢棄。一個完整的火車輪可以分解為三部分——外圈、內轱、輪輻,然後經過千錘百鍛 “化身為”圓鋼和方坯,從而成為生産鋼球的合格材料,最後根據不同的規格要求,按一定的下料尺寸,鍛打為滿足客戶需求的鋼球産品。
堆積的廢舊火車輪
火車輪分解示意
1、外圈:火車輪子在運動中接觸到火車鋼軌部位的地方俗稱“外圈”,氣割分解以後,可以把整個外圈等分為六段,在750Kg空氣錘上,用傳統的“一重兩輕”鍛件法,把彎曲、有凹凸狀的外輪坯料,在反射爐加熱1100度高溫下,反複捶打,鍛變為一件長1200--1500mm的□40---□55方坯材料。這樣的方坯材料,經過嚴格計算,完全可以滿足鍛打¢60---¢90鋼球的需要。
2、内轱:非常好理解,指的就是最裡邊與火車軸相連的部位,這個部位比較粗大,統稱這個部位是内轱,也是經過一分為二的分解後,加熱變料反複鍛打,形成一件長1100--1300mm的□60---□78方坯材料,同樣經過嚴格計算,完全可以滿足鍛打¢100---¢130鋼球的需要。
3、輪輻:火車輪上外圈與内轱之間的部位,厚度在15--18mm,把外圈和内轱分解後,就形成外徑1100mm、内徑750mm左右的圓圈,然後用氣割一分為二、再一分為四,形成四個扇形,放入“隧道窯”式加熱爐中,溫度1080--1150度加熱,然後利用軋機的孔型設計,軋制成圓鋼棒料。大家都知道,圓鋼軋制指的是将金屬坯料通過一對旋轉軋輥的間隙(各種形狀),因受軋輥的壓縮軋制使得材料截面減少、長度增加的壓力加工方法。輪輻軋制孔型設計就是根據這個道理,按扇形彎曲的樣式來設計的,在軋機中經過反複由短到長的三道軋制後,就可形成¢16---¢32的圓鋼棒料,同樣經過嚴格計算,完全可以滿足鍛打¢20---¢50鋼球的需要。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火車輪全身都是寶”的真正含義,經過分解、加熱、鍛料、軋制,就可演變為鍛造毛坯和圓鋼毛坯,就可以用來生産¢20---¢130的鋼球。
随着時代的進步,鋼球也在與時俱進、與世界接軌,中國乃至世界的礦山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球磨機、半自磨機的直徑也在呈現大型化的趨勢。這對鋼球的要求越來越嚴,技術指标的性能要求越來越高,就又有了一段2005年以後的“鋼球用鋼”的故事,開啟了“與世界接軌,鋼球用鋼鍛造鋼球的”新階段。感興趣的朋友,請看下一期“鋼球與合金結構鋼”的再發展。
伊萊特軋球生産線
懂鋼球曆史的企業,必定也會專研鋼球的技術。憑借可靠的質量和優異的性能,目前伊萊特耐磨鋼球、鑄造鋼球等耐磨材料遠銷亞洲、非洲、北美、南美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迅速赢得大量國内外知名礦企的認可,并跻身國内鋼球企業第一梯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