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門四學士和唐宋八大家

蘇門四學士和唐宋八大家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9-12 23:10:47

  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四人合稱為“蘇門四學士”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了,其實還有兩人加上四學士合稱“蘇門六君子”。這二人就是陳師道和李廌。

  蘇轼

  陳師道(1053~1102)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号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祐初蘇轼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曆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著有《後山先生集》,詞有《後山詞》。

  陳師道的文學成就主要在詩歌創作上。他自己說:“于詩初無詩法。”後見黃庭堅詩,愛不釋手,把自己過去的詩稿一起燒掉,從黃學習,兩人互相推重。江西詩派把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列為“三宗”,其實陳師道隻是在一段時期内學習過黃庭堅的詩風,其後就發現黃庭堅“過于出奇,不如杜之遇物而奇也”(《後山詩話》),因而緻力于學杜。對于他學杜甫所達到的境界,黃庭堅也表示欽佩,曾對王雲說,陳師道“其作文深知古人之關鍵,其作詩深得老杜之句法,今之詩人不能當也”(王雲《題後山集》)。方回的《瀛奎律髓》有“一祖三宗”之說,即以杜甫為祖,三宗便是黃庭堅、陳師道和陳與義。方回并說:“老杜詩為唐詩之冠,黃、陳詩為宋詩之冠。”

  絕句·書當快意讀易盡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世事相違每如此,好懷百歲幾回開?

  這首詩講的是這樣一種生活感受:合口味的好書,讀起來饒有興味,頗感惬意,但往往很快就讀完了,掩卷之際,令人怅然。對脾氣的朋友,談起話來很投機,非常盼望這樣的知心朋友多多前來與之交談,但偏偏不見蹤影,久盼之後,令人失望。世界上的事情每每是這樣,希望和現實總是發生矛盾,不如意者十居八九,一個人一生中是很難遇到幾次真正輕松偷快、開懷大笑的好時光。宋人愛用詩來說理。詩人多以冷靜的态度來體察客觀事物,善于把帶哲理性的認識寫入詩中,顯得精深,富有理趣。詩中所講的道理來自于作者對生活的親身感受,所以讀來并無枯澀之感。吳曾認為,這是陳師道的“得意詩也”(《能改齋漫錄》)。

  示三子 時三子已歸自外家

  去遠即相忘,歸近不可忍。兒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極不得語,淚盡方一哂。了知不是夢,忽忽心未穩。

  譯文:你們走遠了,我倒也不再惦念;及至歸期接近,反而難、以忍耐。兒女們已站在眼前,你們的容貌我已認不出來。歡喜到了極點,不知說什麼好。收淚一笑,包含着多少悲哀。明知這不是在夢中,可我的心仍在搖擺不踏實。

  這首詩描述的主要是詩人思親、見親的全程心靈感受,言語易懂,感人至深。此詩通篇造語質樸渾厚,無矯飾造作之氣,讀來恻恻感人,其原因主要在于詩人感情的真摯,語語皆從肺腑中流出,所謂至情無文,即是藝術上一種極高的境界。此類渾樸的作品得力于陳師道向古樂府和杜甫詩的學習,然而他并不在字句上摹仿前人,而在格調立意上倩鑒前人,故張表臣在《珊瑚鈎詩話》中引陳師道的話說:“今人愛杜甫詩,一句之内,至竊取數字以仿像之,非善學者。學詩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已有充分的表現。陳師道論詩标舉“甯拙毋巧,甯樸毋華”(《後山詩話》),即是他形成這種創作風貌的理論基礎。

  清平樂·秋光燭地 秋光燭地。簾幕生秋意。露葉翻風驚鵲墜。暗落青林紅子。

  微行聲斷長廊。熏爐衾換生香。滅燭卻延明月,攬衣先怯微涼。

  這首詞描繪秋天景色。上片寫晨景,下片寫夜晚。“秋光燭地,簾幕生秋意。”開宗明義,寫秋景,“秋光”、“秋意”,一派秋天的氣氛。“露葉翻風驚鵲墜,暗落青林紅子。”進一步寫秋景,含着露水的樹葉,由于秋風的吹動,紛紛落下,連樹上的鵲雀,也被驚動了。言簡意赅,細膩生動,幾個字,便勾勒出一個正在落葉的生動畫面。“微行聲斷長廊,熏爐衾換生香。”入夜了,秋天的夜晚是凄涼的:走廊的腳步聲沒有了;火爐裡散發出木柴燃燒後的香氣。夜深了,“滅燭卻延明月,攬衣先怯微涼。”吹熄了蠟燭,月光卻照進屋中;詞人感到秋天的涼意,将衣披在身上。這首詞,情意深婉,用語精警,筆力拗峭,頗能代表陳師道的詞風。

  

  蘇轼詩酒趁年華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學家。字方叔,号德隅齋,又号齊南先生、太華逸民,華州(今陝西華縣)人。6歲而孤,能發奮自學。少以文為蘇轼所知,譽之為有"萬人敵"之才。由此成為"蘇門六君子"之一。中年應舉落第,絕意仕進,定居長社(今河南長葛縣),直至去世。文章喜論古今治亂,辨而中理。蘇轼去世後,李廌感其知遇之恩,悲怆痛哭,作祭文日:"皇天後土,監一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萬古英靈之氣。"詞語奇壯,讀者無不竦然。

  虞美人·玉闌幹外清江浦 玉闌幹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好風如扇雨如簾,時見岸花汀草、漲痕添。

  青林枕上關山路,卧想乘鸾處。碧蕪千裡思悠悠,惟有霎時涼夢、到南州。

  這首詞,是寫春夏之交的雨景并由此而勾起的懷人情緒。這首詞層次分明,對比鮮明;上片寫白天,下片寫晚上;上片寫景,下片抒情。

  上片從近水樓台的玉闌幹寫起。清江煙雨,是闌幹内人物所接觸到的眼前景物;渺渺天涯,是一個空遠無邊的境界。“好風如扇”比喻新穎,未經人道,春夏之交,往往有這樣的景色。“雨如簾”的繪景更妙,它不僅曲狀了疏疏細細的雨絲,像後來楊萬裡詩“千峰故隔一簾珠”那樣地落想;而且因為人在玉闌幹内,從内看外,雨絲就真像挂着的珠簾。“岸花汀草、漲痕添”,也正是從隔簾看到。一番雨到,一番添上新的漲痕,所以說是“時見”。“漲痕添”從“岸花汀草”方面着眼,便顯示了一種幽美的詞境。

  下片由景入情。見到天涯的雨,很自然地會聯想到離别的人,一種懷人的孤寂感,不免要湧上心頭,于是幻想就進入了枕上關山之路。隻有模糊的夢影可以回憶乘鸾的舊蹤。碧蕪千裡的天涯,自然引起“王孫遊兮不歸”的悠悠之思呢。可是溫馨的會面,在夢裡也不可能經常遇到。“惟有霎時涼夢、到南州”,這麼一結,進一層透示這僅有的一霎歡娛應該珍視,給人的回味是悠然不盡的。

  這首詞雖是相思懷人之作,但格調清朗疏淡,沒有一絲纏綿悱恻的凄清,在同類題材中不多見,在一定程度上開拓了詞境。

  品令 唱歌須是,玉人檀口,皓齒冰膚。意傳心事,語嬌聲顫,字如貫珠。

  老翁雖是解歌,無奈雪鬓霜須。大家且道,是伊模樣,怎如念奴。

  這首詞描繪了一個美麗的歌女唱歌的形象。這首詞也證明了宋代唱曲的繁榮,已經延伸到了社會各個角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