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山西古建築之路

山西古建築之路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29 16:19:24

  山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因2.8萬餘處古建築的巨大存量,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寶庫”。古建築作為文物本體原真性呈現,是山西區别于他省最靓麗的文物優勢名片,更是推動從文物大省邁向強省的法寶。

  山西古建築之路(山西古建築保護利用路徑探索與思考)(1)

  “棟梁”展展示山西古建與梁思成先生的淵源

  1.保護第一,更高站位統籌規劃,打造立足山西、對接全國的“中國(山西)古建博物館”

  在15.6萬平方公裡省域,從陶寺遺址到夏商遺迹,從晉國都城到秦漢墓地,從佛光寺東大殿到永樂宮,從晉祠聖母殿到千年應縣木塔,從金元戲台到明清晉商大院,特别是五台山宗教建築群、大同雲岡石窟、平遙古城等世界文化遺産,山西古建承載着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實證。隻有堅持保護第一、更高站位統籌規劃、全面系統梳理,才能夠更好彰顯山西擔當。

  可以嘗試采用“區塊化協調、類型化梳理、博物館化引導”方式,對山西古建進行資源整合,将山西龐大的古建群落打造成立足山西、對接全國其他古建體系,在世界範圍内擁有較強影響力且特色鮮明的國家級古建專題博物館。繼而在此基礎上,采取“1 N”的模式,構建“中國(山西)古建總館 地區特色分館”機制。保護好、利用好山西古建本身,就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講好中華文明故事,這是山西古建工作的一篇大文章。

  2.建立古建活化利用示範區,形成省市一盤棋聯動格局

  量的積累可以助推質的提升,山西省轄十一個地市,每個地區都擁有大量曆史遺存和精美的古建築。運城、臨汾、長治的堯、舜、禹早期文明和大量古建遺存獨步國内,大同雲岡石窟、懸空寺和華嚴寺、忻州五台山和佛光寺、晉中平遙古城和晉商大院、朔州應縣木塔、太原晉祠和雙塔地标等,大多早已蜚聲海内外。由于點多、面廣、線長、交通不便、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2.8萬多處古建築猶如散落的明珠,缺少連綴在一起的主線。各地市在摸清家底基礎上,可以嘗試将本轄區内古建的數量、年代、位置、現狀等信息梳理好,依據古建保護與利用實際情況,編制方案,優先建成以古建為基礎的“活化利用示範區”。如此,中國(山西)古建博物館将不再是一個具象而單一的建築物或博物館,而是在山西全域概念下,依托各市特色,形成十餘個“古建築活化利用示範分館”,既獨立成篇,又可成為中國(山西)古建博物總館堅實的基礎。

  “區塊化”協調,強調和尊重古建築的行政區域屬性,即強化在一定行政區域内,文物保護管理職責,在此責任主體的基礎上,制定市級行政區域的古建保護利用示範區方案。特别是需要提前協調,避免可能的同質化和千篇一律,倡導各級政府與文物部門、社會力量共同參與。

  活化利用示範區主體,以各地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重點,以有影響的、有示範性質的古建為補充,它可以更大範圍地“喚醒”當地百姓參與文物保護的熱情,主動擔當起本地區曆史文化脈絡“品牌代言人”。示範區還可以積累珍貴的第一手保護與利用經驗,再及時運用于更廣泛的古建保護利用中,推動更多山西古建煥發新生,為當地民生和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3.挖掘價值,類型化梳理山西古建曆史脈絡和文化屬性

  古建築是有文化屬性的,“類型化梳理”即根據曆史文化屬性、建築年代、類别,按照不同地區、功能、建築風格、精神内涵等,充分依托山西古建數量多、種類全、品質高的特點,編制出系統而全面的山西古建知識表達體系。山西古建記錄和傳承了中國古建築,特别是北方建築的風格,不僅擁有中國現存最早的唐代建築,更有完整的唐宋元明清系列遺存。從文化屬性上講,它還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建築藝術曆史、宗教信仰、民俗、營造技術及建築環境等多方面的理念和智慧。

  古建所表達的,不僅是通常概念下,受各式禮制約束的大屋頂、四梁八柱、榫卯和鬥栱,更是人類曆史長河中的文化符号。從華夏始祖之祭祀廟宇,到儒釋道宗教建築,再到官衙和民居建築,無不蘊含着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如晉東南地區衆多的“湯王廟”“崔府君廟”“二仙廟”等,不見或罕見于其他地區,卻代表了當地獨特的文化傳統和信仰習俗。千百年來,每一座古建,乃至長城、古堡等,都曾上演過一幕幕“敬天法祖”的生動場景,這些大量的同類型古建築不應作為孤立的不可移動文物來看待,而應成為某類文化遺産的組成部分

  從建築分布、地理信息,到曆史秩序、工匠體系乃至傳播過程,挖掘曆史和文化屬性價值,核心還是要挖掘整理好古建所承載的民族文化基因。這一體系建設不僅可為普通遊客提供參觀路線,還可為專業研究者提供樣本建築,繼而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找到山西古建應有的曆史定位。

  山西古建築之路(山西古建築保護利用路徑探索與思考)(2)

  遍布山西的文廟、關帝廟

  4.推動古建築“博物館化”,在“擡頭賞古建,低頭看展覽”中創新利用形式

  古建築“博物館化”,不是将古建築改成博物館,而是借鑒博物館職能,将藏品研究、陳列展覽、公衆服務、宣傳教育等功能,全方位融合于古建文化表達之中。目的在于使二者相融,打通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的固化理念。每一座古建築,由于建造曆史不同,工藝、材料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本身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是一個最大、最真、最美的展品。如果僅将古建築孤立、靜态地展示給公衆,古建築隻不過是一堆不會說話的土木工程而已,普通遊客看不懂,專業人士不參與,老百姓沒熱情。想要古建真正“活起來”,就要做到保護、研究、利用、展示、管理、服務六位一體。我們要做的,就是挖掘每一座古建築的文化内涵,依托古建築的構造特點,結合屬地民俗、非遺、傳統文化等,在古建場館内設立與之相匹配的特色展覽。如文廟的“博物館化”:首先要結合建築的曆史淵源和表達方式,匹配與儒家文化相關的展品作為展覽基礎;其次要介紹棂星門、狀元橋、泮池、大成殿等文廟主體建築的相關知識,進而拓展至磚瓦、琉璃、壁畫、雕塑、石刻等古建築構件和傳統工藝工匠傳承體系,真正實現“擡頭賞古建,低頭看展覽”的活化利用形式。

  在古建築“博物館化”背景下,古建築将進一步成為當地特色文化的展示窗口。比如:依托佛光寺辦唐代建築文化博物館、依托應縣木塔辦塔類文化博物館,依托大同雲岡辦石窟博物館等等。如此,各級特色博物館、省市縣博物館可互為補充,彰顯不同的文化特色,将保存完好或修繕完成的古建築,通過“博物館化”展示出來、解讀出來,讓老百姓用起來。

  5.多學科跨界聯合,推動社會力量參與

  國家文物局在《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築保護利用的意見》中指出: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築本體保護修繕、曆史風貌維護、旅遊文創開發、文化傳承發展等保護利用全過程……推動文物建築“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因此,應深入推進文物與旅遊、科技、教育、傳媒、文化等各行業領域的深度融合,積極協調政府、企業、民間社團,形成資源對接,探索出一條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跨界”之路

  數字化、微視頻、新媒體平台等展示宣傳方式;文物保護志願者進校園、進社區;愛心企業認領認養古建;“遊山西 讀曆史,就從古建出發”古建研學,均是實現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文物事業發展的有效路徑。山西得天獨厚的曆史文化和古建資源,不僅是老祖宗留給山西的寶貴财富,更是激勵我們開創未來的文化自信之源。破除觀念壁壘,構建供需對接、支撐有力、模塊化、系統化、規範化的文物保護利用科研新機制,勢在必行

  黨的二十大已勝利召開,凝聚人心,催人奮進,大道至簡,更需實幹為要。讓深厚的山西古建底蘊,轉化為強大的文化自信,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叙事體系貢獻山西力量,奮力走好符合山西省情的古建築保護利用之路

  作者:李強

  作者單位: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

  編輯 | 張小築 實習編輯 | 李思雨

  複審 | 馮朝晖

  監制 | 李 讓

  本号刊載的作品(含标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注明來源及作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