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大家都了解
全帝都能全市公開海選,又能提前上岸的,隻有一南一北兩家
也即早培和八少八素
兩家選人的風格也不太一樣
家長們基本這麼定義的:八少八素喜歡天牛,早培喜歡奧牛
通常,家長對南邊選人理解和體校的選人理念還是相對統一的,大家都相信拼基因、看先天。
但是對北邊選人的看法,家長們和老大的看法可能就不那麼一緻了。
家長,尤其是小低家長認為:奧牛才是真牛
隻要能配套上三個集訓隊四個高端班再plus個大濕巾,北邊就穩了。
因此小學家長尤其是小低家長在一波接一波的不停地給自己加碼:
能超前學3年就絕不超前2年,能一周上7個AS就絕不上6個AS
能全心全意砸AS就不再考慮其他(三年級前拼下FCE,三年級後全身心投入AS)。
考上個高端集訓隊心情比過年還歡暢。
但實際上,老大一直喜歡的是聰明并且有後勁的孩子
老大不喜歡過度雞血并且一門心思隻砸一門的孩子。
好學校的招生和培養目标是争取更多的北清人數
而無論早培還是六小強點招,都是為了七年後能出成績服務的。
所以,高考才是小升初唯一的風向标。
現在高考的而風向标早已轟轟烈烈的變了,隻是很多家長還停留在自己的小圈子裡,不停地互相洗腦,一門心思的鑽在以前的傳統中,不僅不作調整,而且還有越演越烈的趨勢。
學習,不僅要拼孩子的腦子,更是要拼家長的眼光的。
家長為孩子做的,不僅是選老師、報課,更是要看清現今選人的趨勢。
平時要多看看莊家的題目變化,找前輩聊聊上岸心得、學習體會,而不要隻在群裡跟同輩互相洗腦,或者人雲亦雲的報班。
就說今年北邊上岸吧,就有個明顯的趨勢:
一些常年混迹于各機構AS集訓隊并且名列前茅的孩子沒有如願以償,覺得自己多年的辛苦和努力都付之東流了。
同時,另一些AS還可以、但不算特别突出的孩子,卻是很意外的過五關斬六将順利通關了。
單從做AS難題能力的角度上看,可以總結為:大牛沒進,普牛進了
于是,不僅是這波沒提前上岸的4年級孩子
甚至包括一些低年級志向北邊的孩子都迷茫了
開始疑惑了:未來備考的方向在哪裡?
其實,這幾年北邊錄取的方向已經悄然的在發生着變化
首先,我們可以看看這幾年北邊的招生趨勢
前幾年,各種XSC篩查,确實是AS占大頭,AS奆佬和大濕巾一類的大牛蛙鮮有失手。
但從去年起,畫風跟以前就不大一樣了。
去年的初篩壓根沒有考傳統AS(神測和智趣巧題都不能算AS)
這樣一來,沒學過AS的腦子靈活的綜合娃也有機會進入終篩了。
終篩時,整整兩天的篩查總共就考了十道純正意義的AS題。
這種情況下,如果按“隻靠十道題來篩人”的那個民間傳說來分析,錄取是會存在一定的偶然性的!
雖然可以肯定AS好的孩子總體來說會比AS一般的分數高
但放到每個人身上,那肯定不僅是單靠拼AS水平,還需要運氣成分的存在的
所以就題量來看,去年選人是否還依舊是劍指AS娃還需要兩說。
再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如果老大隻想看那十道題的分數
那為啥終篩後還語數英常識一通緊忙活,動用這麼多人折騰兩天幹啥?
至于今年,篩查風格是非常的明顯。
從初篩到次篩到終篩,每一場計劃内的篩查都是采用現教現考的形式,老師先在視頻中講解一段新知識,考生聽講後再完成相應内容的測試。
縱觀全局,篩查範圍全面均衡,文理各科均涉及到了
每場篩查,除了穿插其内的幾道語文和英語題外,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内容都是現教現學的。
本次幾場篩查,考察的重點已經放到了查看考生的理解力、觀察力、記憶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現場提取信息等能力上面了。
換句話說,老大越來越趨向于考察孩子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各種知識的長期積累而不是刷題的多少。
要說這次篩查,理科類知識可以說沒少出現
但是很多人心心念念的傳統AS可以認為基本沒怎麼考
要麼是考察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學習習慣(第二場電梯問題,AS無關)
要麼是考察具有難度的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力(次篩,概率問題。(雖然有部分機構簡單講過,但通常不屬于小奧重點關注模塊))
要麼是考察理科普通新知識的學習能力(終篩時的生物遺傳問題)。
這些知識,雖然AS娃會因為本身就擅長理科學習
答得相對會更好一些
但沒有學過AS的頭腦靈活的孩子一樣可以取得好成績(确有成功案例)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現在老大在選人的方式方法上也在做着大幅度的調整
希望選出學習能力強的孩子,而不是靠刷題多取勝的孩子。
從發展的角度講,這樣的孩子可能在未來的學習中會走的更遠。
另外,随着中高考指揮棒的調整,明顯可以看出老大在選人時
一年比一年更側重各學科綜合能力發展。
今年終篩活動,題型為:生物類15道(主要測現學的生物遺傳學知識及标準生物概率計算),動手搭建活動一項,作文一篇,文學及百科類問題40道,整場題目的分布明顯偏綜合。
幾乎沒有傳統意義所說的AS難題(生物概率是理科,但是不屬于傳統AS題,AS僅有一道瞪眼可得的幾何題)
當然,今年的調整不僅是為了适應近年高考的變化,也是符合人才培養總戰略的。
畢竟每一屆畢業生,能成為競賽高手的終歸寥寥,大部分孩子四處闖蕩後,最終還是會回歸到拼綜合的道路上來的。
所以對老大說,不如就在選人時挑選綜合不錯且理科突出的孩子進行培養
或許7年後,這一屆的整體高考成績還能更優秀一些。
而本次選拔也是進行了多場次理科學習能力選拔的,也基本不會漏掉理科金字塔尖端的那少許孩子。
換句話說,未來的發展就是:少數綜合好的頂尖大牛繼續拼競賽,其餘理科尚可的孩子重點發展綜合。
對于學校來說,這樣可以做到競賽綜合兩不誤,而對于孩子來說,也可以避免一窩蜂跟着别人學競賽最終耽誤自己綜合能力的發展
從今年的考察情況預測一下未來備考的學習規劃:
奧數
需要學,但是不要過于雞血的學。
大家學習AS,要認清一件事:你聽說的數學牛大多上岸了
是因為人家語數英全面發展,人家每一門都很好(當然還得有運氣好、媽給力)
而不是因為僅僅數學好。
僅僅AS好的,即使僥幸上岸
開學幾天也能立刻感受到全體學科的迎面一擊的。
現在學習AS的雞血度真是一浪高過一浪
從七八年前大家隻有一個半個AS班的配置,到現在小高牛蛙4-7個AS班的标配
到現在幼兒園小班孩子在報班學一年級AS
一二年級孩子在報班學初中AS……
AS學習的瘋狂度已經直沖雲霄了
一些人已經認為AS就是一切,超前學和大量刷題就是通向彼岸的唯一道路。
其實,AS是唯一篩選通道這個概念,那真的是“你要你覺得”,而不是“學校要你覺得”。
這次考查已經釋放出一個信号:學習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學校已經越來越不希望選拔刷題小狂人、套路小王子了。(孩子酷愛刷題,攔也攔不住的除外)
英語
近兩年一直是常識類考查題目的閱讀工具,重點在于能用來讀懂題目和答案,
KET(沒寫錯,就是KET KET KET)水平聰明一些的孩子也能連蒙帶猜到意思。
常識
這兩年均湧現出大量常識類題目,建議孩子平時除了雞血學習外
也要關心一下時事政治。
今後也要加強閱讀,豐富一下自己的知識面
還要了解一下我國曆史、紅色經典類常識,建議多帶孩子看看紅色電影
即使不為升學,多學習本民族曆史文化,多增強對民族文化的了解也是應該的(就是現在立馬移民到美國,學校一樣要帶你學習美國的該類知識,一樣要天天教育你愛國的)
提前學初中?其他科目
初高中史地政生:
不建議,老大的套路就是沒有套路,他肯定不希望你通過刷題赢得入場券
所以明年篩什麼一定是你猜不到的,别費勁刷題了
多擴展孩子通識積累,提高學習能力才是更重要的
至于今年遇到過的話題,按常理講,應該不會短期内再出現了
所以功利的講,不建議家長今年咬牙帶孩子強攻拿下概率論了(确有興趣愛好的除外)
畢竟作為題目,那已經成為曆史。
其他音體美類興趣愛好:
有礦的随意,普通人家均建議按興趣對待
不要又想保持學習好,又想音體美達到很高的造詣。
不論數學還是音樂,凡是特别雞血的付出,均是有風險的。
另外,關于機構推薦有用還是沒用、有多大用的問題
建議你不要聽那些古老的傳言(不懂愛恨情愁煎熬的我們,都以為考試就像風雲的善變)
你可以平時想辦法結交一些高年級的大牛朋友,跟他們聊聊本年的題目
重點是聊聊他們身邊有哪些大牛簡曆沒有通過/沒有進次篩/沒有終篩
從而得到一手資料,做出自己的判斷。
錄取了的人都是一樣的,沒錄才各有各的不同
還有,今年那些AS排名很靠前的但是落選了的孩子
家長會百思不得其解,覺得孩子數學這麼好,回家後說語文常識也都答對了
那為啥自家娃沒選上?
而身邊AS一般的孩子卻選上了?
這種時候建議考慮一下自家孩子的綜合學科成績
畢竟這些題目,全是6-8個選項的多選題
孩子覺得自己對了
和孩子确實不多不漏的選擇了所有選項,還是不能劃等号的。
跟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機讀的答題卡
和自家親生娃的回憶片段你更相信哪個?
這是一場情感與理智之間的沖突。
另外:對于今年沒有提前上岸成功的奧牛娃
建議加強語文特别是文言文的學習
上了初中之後,9門全開,語文及文科相關科目才是總分的決定因素。
期中期末的班級平均分
有可能是語文在80附近,英語在95附近,數學在100附近。
所以習慣了塔尖的奧牛,上岸之後很可能會因為語文拉低了總分,成績掉落到中段,而感到深深的失落。
自律并且全科發展的孩子才是中學階段的牛蛙
語文
終于到今天重頭戲__語文
今年終篩也有大量的語文題
所以現在的小低小中家長尤其是準備明年的家長應該調整一下,把重點放到加強語文的學習中。
并且建議不論年級,孩子學習的重點一定要放在以語文為中心的綜合發展上來,不要偏科瘸腿,學習中多觀察高考風向标的變化。
初高中後9門課同時展開,一下子湧現出多門對語文能力要求甚多的課
中高考的分數區分度已經重點表現在文科項目上。
下面說說語文的學習:
在小升初的準備中,家長最不重視的大概就是語文了
大家AS能報7個班,英語報一個,到了語文可能就剩了加強閱讀了。
大家覺得多讀書語文就會好,多讀書作文自然就會提高。
确實,很多别人家孩子就是這樣的
但别人家孩子多讀書語文就好,是因為别人家孩子天生大腦中語文區域發達。
讀書隻是進一步豐富了他的語文詞彙。
但不是每個孩子天生大腦語文區域發達的
尤其是AS娃,語文瘸腿的比較多
我們通常談論的語文學習一共分三塊:
輸入:指大量閱讀或者中外文學史類型的文學常識學習,重在積累
轉化:将輸入的文學常識轉變成你自己的語文知識,以及在閱讀時理解文章深層次的内容
輸出:做到善于表達,以及在考試、答題時得到高分
很多孩子很愛讀書,也讀了不少書
讀的時候高高興興,讀完了問問他書裡寫了什麼,他卻說不清楚,也說不到點上;
過了一段時間再問,基本就忘了書裡的内容了,隻記着那本書挺好玩的。
這就是屬于讀書時隻有輸入,沒有轉化,沒有理解。
另外有些孩子
書沒少看,古詩文沒少背,上課老師提問時,引導引導,他也能回答的不錯
但是到了考試時分數不高
問問他,他說這題也懂也明白,就是考試時拿不準該怎麼回答
這就屬于語文知識的輸出缺乏引導
每個孩子都可以自己在家進行大量閱讀以及文常的學習、背誦
但大多數孩子,是需要通過語文學習才能掌握文學知識的轉化和輸出的。
而對于老師老說:
教中外文學常識的課最容易,上起來也最歡樂,聽聽故事,一節課高興的度過了。
教語文學習方法的課最難講,上課的内容相比聽故事來說本來就偏枯燥
而且如果老師水平不好的話,學生還會聽不進去、學不明白
現在的語文課外培訓,也是良莠不齊
大緻上分為 大語文方向,和 應試方向
前者院長一直不是很感冒,所以現在給自己娃上的課程都是應試類的
當然,應試也不等于就是枯燥的代名詞
如果是名師演繹好的話,完全可以一樣學得興趣盎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