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能夠制冷和制熱的設備比較多,在家用方面空調的占有率非常高。随着人們對舒适性、節能性、環保性、安全性等要求的提高,空氣能熱泵成功跻身暖通市場,并且受到很多用戶的追捧,成為當下最火爆的節能環保型采暖和制冷設備。目前,很多用戶對空氣能熱泵和空調無法真正區别開來,在選擇時不知所措,二者之間有哪些主要的差異呢?
差異一:舒适度不同
空氣能熱泵和空調都能很好地制冷和制熱,空氣能熱泵在室内采用水循環,空調在室内采用氟循環,因此舒适性上差異比較大,使得兩者之間的使用效果的差異也很大。
在制冷時,空氣能熱泵采用水循環制冷,将管道中的循環水降溫至15℃-20℃,從而吹出涼風供室内制冷,而空調采用氟循環制冷,将管道中的氟利昂降溫至7℃-12℃,從而吹出涼風供室内制冷。兩者之間輸送給風機盤管的溫度不同,出風的溫度也不同,雖然都能達到制冷的效果,但是與人體溫差越小的風機盤管出風溫度,會使人體感受到的舒适度越高,并且對室内的濕度影響也會更小,因此空氣能熱泵比空調制冷更舒服。
在制熱時,空氣能熱泵有多種末端可以選擇,常見的末端有地暖和風機盤管,還有暖氣片作為末端,不過使用者比較少,衆所周知地暖是所有采暖方式中舒适度最高的,熱量由低處向高處傳遞,人體有着“溫足而涼頂”的感受。反觀空調隻能使用風機盤管制熱,熱風由高處向低處傳遞,人體有頭熱腳涼的感受,并且熱空氣向上飄動,使人體産生不舒服的感受,因此空氣能熱泵比空調制熱更舒服。
差異二:低溫工況不同
普通空調在0℃的時候,制熱能力就會明顯減弱,在零下5℃的時候幾乎就無法制熱了。而空氣能熱泵在零下25℃依舊能夠正常制熱,部分機型在零下35℃也能正常制熱。
空氣能熱泵遵循GB/T25127标準,名義制熱工況是室外幹球/濕球溫度-12℃/-14℃,超低溫制熱工況是室外幹球溫度-35℃。而普通空調名義制熱工況是室外幹球/濕球溫度7℃/6℃,低溫制熱工況是室外幹球/濕球溫度2℃/1℃。可見,空氣能熱泵和空調有着相同的工作原理,但是空氣能熱泵能夠在更低溫的環境下運行,在我國的東北、西北都發揮着重要作用。
差異三:使用壽命不同
空氣能熱泵最開始服務于工業和商業比較多,家用比較少,在進行技術調整之後進入家庭使用,不過空氣能熱泵需要應對不同的使用環境,有着更強的适應能力,因而壓縮機的承壓性更強、合金的耐腐蝕性更強,而大部分空調使用幾年之後就容易出現大修的情況。空氣能熱泵的使用壽命均在15年以上,而空調的使用壽命大多在12年左右。
差異四:設計重心不同
空氣能熱泵通過低電量驅動壓縮機做功,從而獲取空氣中低品位的熱量來制造熱水,從而達到采暖和制造生活熱水的功能,空氣能熱泵在較低溫度下,能效比高于普通空調,制熱衰減度較小。空氣能熱泵有着相應的設計規範,制熱能效要求為-12℃環境溫度下,制熱能效COP≥2.4,在-20℃環境溫度下,制熱能效COP≥2.0。而空調的主要功能為制冷,次要功能為制熱。可見,空氣能熱泵的設計重心在制熱,空調的設計重心在制冷,相比之下空氣能熱泵制熱的能力強于空調,但是制冷的能力不弱于空調。
差異五:壓縮機動力不同
空氣能熱泵和空調的主要動力都來自于壓縮機,壓縮機的能力決定了設備運行的狀态。空氣能熱泵采用噴氣增焓技術、二級壓縮技術以及變頻技術的壓縮機,能夠抵抗更低的環境溫度,而空調采用普通的壓縮機,在0℃以上才能發揮出更好的效果,一旦到了0℃以下的溫度,大部分空調就會出現化霜困難、耗電量升高以及停機的問題。可見,空氣能熱泵的壓縮機強于普通空調的壓縮機,當然在價格和性能上就存在很大的差異。
差異六:耗電量不同
空氣能熱泵和普通空調都采用“逆卡諾原理”,利用空氣中的熱量,但在冬季使用時,耗電量差異巨大。空氣能熱泵利用噴氣增焓技術、二級壓縮技術以及變頻技術能夠從低溫空氣中轉換低品位的熱能并加以利用,通俗地講:空氣能熱泵消耗1度電就能産生3-4倍的熱能,在使用地暖作為末端的前提下,使用空氣能熱泵制熱的費用僅占空調制熱費用的25%-35%。可見,空氣能熱泵制熱時的耗電量小于空調,在制冷時的耗電量與空調相當。
總結 随着采暖和制冷設備對清潔能源設備需求的增加,該類設備更加重視節能性、環保性以及安全性等因素,空氣能熱泵剛好滿足這些需求,因此才能在暖通市場中快速崛起,并得到大量用戶的認可。雖然空氣能熱泵初期投資費用比空調會高一些,但在長久使用的條件下,空氣能熱泵後期的使用費更加便宜,加之長壽命的特點,空氣能熱泵的優勢也就更大了。當然如果對制冷和制熱需求比較小的用戶來說,空調已經能夠滿足需求,此時選擇空氣能熱泵就稍顯浪費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