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曹操所說的做錯不認錯的含義

曹操所說的做錯不認錯的含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24 18:56:58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曹操說的這句話,我查了好多資料和網絡,但回答的都是含混不清,模棱兩可的;或者材料不夠的,不足以支撐自己的結論。 今天,我試着解開它,以解開我心中的謎團。

  曹操所說的做錯不認錯的含義(解開曹操提到的)(1)

  前期的曹操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這句話是有前因的。語出裴松之注《三國志》。裴注引自《魏略》上說,孫權上書給曹操,說天命稱臣,就是勸進的意思。曹操把書信展示給群臣,說孫權這小子是想把我架到火爐上烤呢。然後陳群等重臣也開始以天命之說歸德勸進。曹操回答“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魏氏春秋》記載:“夏侯惇謂王曰:“天下鹹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馀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複何疑哉!”而曹操的回答是:“‘施于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這話向來是曹操的把柄不假,盡管有諸多史家名人和大師為曹操洗白翻案,力圖解釋圓轉甚至全盤否定曹操有篡漢自代的想法。提出的觀點主要佐證材料是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

  曹操所說的做錯不認錯的含義(解開曹操提到的)(2)

  曹 操

  我們可以從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了解他的心路曆程。

  起初曹操志向“封侯為我意,但願國家平”,興義兵讨董扶助天子、匡正國家。而後代天征伐不臣,讨平群雄。不曾想一步步位極人臣,貴為丞相。這是曹操回顧半生發出的感慨。但到了這一步,自然有人因為曹操的權勢議論揣測他會有不臣之心,曹操解釋了,舉例古代很多忠臣良将,自言深深被他們感動。思及自身,從祖父到兒子,都深受漢室朝廷的厚恩。所以他的作為是出于安定朝廷的公心,還有一點保全宗族家庭的私心,做丞相也是不得已為之的。

  必須說這份《讓縣自明本志令》寫的很客觀也很有誠意。我們有理由相信,此時的曹操還是想忠于漢朝的可這份自白書,寫于赤壁之戰後西征馬超之前,源于劉備,孫權以及天下很多士族對他進行托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的猜測和政治攻擊。

  曹操所說的做錯不認錯的含義(解開曹操提到的)(3)

  領兵的曹操

  随着曹操平定關中,曹操被晉封為魏公,加九錫,正式建國。随着形勢的發展,曹操進封為魏王。離皇位隻一步之遙。

  這時的曹操真的不想當皇帝嗎,答案是否定的,他的内心是非常想當皇帝的。為什麼?一個是權勢不斷澆灌滋長野心,野心逐步培育權勢欲望!在一個,兩漢時期的功臣宿将家小後代在建國幾十年後,殺的殺,死的死,敗的敗了。作為一個舍生忘死打了一輩子的老人來說,給子孫留下些家底是最正常不過的想法了。隻有他或者他兒子當皇帝才能穩定的留下。保證家族的永遠利益。第三個,也是他自己說的,為了自己的家小安全,不能放棄權力,當皇帝是保證保持權力最有效的方法。

  那曹操為什麼不當皇帝呢

  因為條件不具備,當不了。

  當時具有社會地位的家族是儒家豪門士族,如袁家四世三公,荀彧家族、司馬家族、楊彪家族等。

  而曹操家是寒門庶族,在當時的社會是不被認可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當時的社會環境就是這樣。最明顯的就是族譜,誰生誰,多代也非常清晰,在當時的史書有記錄。而曹操姓曹呢還是姓夏侯的,在當時三國志就沒整明白,《魏略》都沒有記錄。

  在亂世手中有刀還可以,在太平盛世後,儒家豪門士族就抱團了,特别是赤壁之戰後。儒家豪門士族們給曹操帶來很大的壓力。曹操就象在天上飛的風筝,離地不敢太遠。最明顯的例子,曹操打敗張魯,司馬懿直接打劉備。曹操說人哪能“得隴望蜀”啊。

  如果曹操硬當皇帝呢,曹操讀了那麼多史書,王莽的過程和下場就是例子了。

  回到題首“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文王姬昌以演化周易出名,不過他在世時并非叫周文王,而是叫西伯侯。其子武王伐纣成功後,建立周朝,姬昌死後被追封為文王。

  曹操是個大政治家,這句話在他心裡是什麼意思呢:我曹操隻能做這些了,至于子孫會不會稱帝,能不能稱帝那就聽天由命了。我已為你們建了封國,足可保證子孫的安全。如果老天特别關照我的兒子當了皇帝,我就成了周文王了。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