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成功的領袖人物,其領導風格、成功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治國理政,莫先于用人,用人始終是領導藝術的核心内容。孫權的領導風格,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第一,處事謹慎,對發展戰略心中有數。
孫權即位不久,與魯肅初次見面。魯肅是周瑜推薦的。二人合榻對飲。孫權說:“今漢室傾危,孤思有桓、文之功,君何以佐之?”意思是要學習齊桓公、晉文公,匡扶漢室。這其實是場面上的話。主政一方,當為漢家社稷效力。
魯肅非常直截了當地說,您恐怕不夠格啊。當年漢高祖劉邦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日之曹操,猶昔日之項羽,将軍何由得為桓、文乎!以我淺見,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将軍計,惟有保守江東,割據一方,以觀天下之釁耳。若因北方地區多務,我們可以伺機剿除黃祖,進伐荊州劉表,完全據有長江天塹,此王霸之業也。
其實,在孫策臨終前,就提出了“保有江東、徐觀天下”的偏霸之策,魯肅隻是捅破了這層窗戶紙,并且更具體地論及發展路線圖而已。但孫權新領江東,極力與曹操斡旋,不宜立馬表态,暴露自己的政治意圖。他現在的身份還是漢臣,所以他假裝糊塗說:“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孫權這番表态,與四十八歲的劉備後來對于諸葛亮“隆中對”的立馬表态,有顯著的不同。應該說,各有千秋。劉備立馬表态,是要給自己和團隊打氣;孫權故作沉吟,則是為了掩蓋自己的戰略方向。兩位都是高人!可是,人家孫郎當時隻有十八歲。
《資治通鑒》記載了孫權就任之初在人事上的一些安排:“權料諸小将兵少而用薄者,并合之。别部司馬汝南呂蒙,軍容鮮整,士卒練習。權大悅,增其兵,寵任之。功曹駱統勸權尊賢接士,勤求損益,飨賜之日,人人别進,問其燥濕,加以密意,誘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權納用焉。”這段話說了三件事:一是孫權一上台就進行了一次軍隊改革,合并裁減了一些兵少能力弱的幹部;二是重用提拔了呂蒙,因為呂蒙帶兵出色;三是采納駱統的建議,尊賢納士,聽取其建言,關心其生活,觀察其志向,以便進一步發現人才。
第二,善于識人用人,能夠駕馭部下。孫權割據江東,除了地理優勢,還有人才優勢,始終有一批文武人才忠心輔佐他。這一點,為曹魏出使江東的使者觀察到,諸葛亮在蜀漢也多次提到這一點。治國理政,人才終究是第一位的。孫權用人最大的特點是:不求全責備,人盡其用。
孫權曾經評論過吳國的三個重要人才——周瑜、魯肅和呂蒙。對于周瑜,他肯定其膽略過人,赤壁之戰,開拓荊州,建立偉業。對于魯肅,他肯定其見識超群,并舉二事為證。一是榻中對,二人初次見面,魯肅論及發展大略,謀求帝王之業,此是一大快事!二是曹操大兵壓境,張昭、秦松等人都主張投降,隻有魯肅力主抗擊,勸孫權召周瑜,總領兵事,最終獲勝,這是兩大快事。
但是,孫權說魯肅也有錯失,認為魯肅力主借荊州給劉備的事,是其明顯失誤;當劉備不願意歸還荊州之時,魯肅向關羽讨要不成,說關羽沒有什麼了不起,這是魯肅“内不能辦,外為大言耳”!但是,孫權說,瑕不掩瑜,我并不苛責于他。孫權還贊賞魯肅帶兵,軍令嚴肅,路不拾遺,有完美的法令制度。
對于呂蒙,孫權贊賞他不僅果敢有膽,而且是“學問開益,籌略奇至”。關于這一點,還有一個故事呢。
呂蒙帶兵後,有一次孫權對呂蒙說,“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你現在掌權用事,不可不學習,建議他花時間讀讀書。呂蒙推辭說,軍中事情繁忙,哪有閑工夫讀書啊。孫權說,“不是讓你讀書去當經學博士啊!但當涉獵閱覽,了解曆史成敗嘛。你說自己事務多,與我比怎麼樣?我的事情也多,但是,我常讀書,自以為大有裨益”。從此,呂蒙注意讀書,進步很快。以緻魯肅見到後,大呼:老兄今日之才學,非複當年的吳下阿蒙啊!呂蒙不無得意地說,有道是士别三日,當刮目相待,老兄怎麼現在才明白呀!孫權稱贊呂蒙通過學習,進步很快,與周公瑾相亞,唯有議論的風采稍遜而已。
再舉一個例子。赤壁之戰後,曹操與孫權在濡須——合肥一帶有過多次拉鋸戰。孫權常年屯兵在濡須口(今安徽無為縣北)。他讓大将周泰在濡須前線統兵,發現大将朱然、徐盛等輕視周泰。周泰不僅出身寒微,而且也沒有什麼背景,他們歸周泰統屬,心中不服。前線統兵将帥不和,這是兵家大忌。怎麼辦呢?孫權沒有采用生硬的手法批評不服的将領,而是動了些心思,用溫和的辦法化解了矛盾。
孫權約會諸将宴飲,酒酣耳熱之際,命周泰解開衣襟,見其身上傷痕累累,故意問道,周将軍啊,你這遍體鱗傷是怎麼回事啊?周泰老老實實地一一作答說,這一處傷疤,是何時何地的哪場戰鬥所緻,哪一處傷疤是何時何地的哪場戰鬥所緻。等到周泰說完,穿好衣服,孫權已經淚流滿面。他緊緊拉住周泰的手臂說:“幼平(周泰字幼平),卿為孤兄弟,戰如熊虎,不惜軀命,被創數十,膚如刻畫(身體上的刀劍傷痕像刻畫的線條一樣),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馬之重乎?”宴會結束後,孫權請周泰帥兵馬導從,鳴鼓角作鼓吹而出。于是,徐盛等乃服。你看,孫權做思想工作,絕不魯莽,而是講究方式方法的。
這一特點也體現在處理陸遜與諸葛恪的關系上。所謂“夫不舍小過,纖微相責,久乃至家戶為怨,一國無複全行之士也”。
第三,對外戰略靈活,善于審時度勢。三國的外交縱橫中,東吳的身段最柔軟,聯劉抗曹,或者是降魏攻劉,端的看國家利益,沒有個人感情。赤壁之戰前的事情不說。赤壁之戰後,孫權與曹操有過多次交手,互有勝負。但是,如果國家利益受到威脅或者損害,孫權從來不吝惜與劉備翻臉。孫權有多次投降曹魏的舉動,又有多次與蜀漢盟誓的事情。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
當初劉備借荊州,一是因為劉備赤壁之戰确實有功,二是魯肅力主孫劉聯盟,對付北邊的曹操,把劉備當作看家護院的。其實,劉孫兩家對于荊州的歸屬,有明顯的分歧。建安十九年(214),劉備取益州,孫權就嘀咕着荊州的事情。魯肅死前,由于曹操在漢中的行為威脅到劉備,劉備做出讓步,孫劉兩家分荊州為二,東邊三郡歸孫吳,西邊三郡歸劉備,算是暫時熄滅了争論。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拿下漢中,稱漢中王,關羽在荊州地區采取配合行動,猛攻襄、樊,意欲從陸路上打通荊益。孫權不想劉備在中原得計,更想乘劉備無暇東顧,将其勢力從荊州徹底清除出去。司馬懿看出了孫權心中的小九九。于是,孫曹一拍即合。孫權與曹操暗通款曲,關羽丢了性命。
不久,延康元年(220)十月,曹操去世,曹丕禅代稱帝,改元黃初。次年八月,“孫權遣使稱臣,卑辭奉章”,對此,曹丕欣然接受,封孫權為大魏天下的藩王——吳王。對于孫權的甘做藩臣,曹魏陣營的人看得很清楚,無非是權宜之計,防止劉備報仇時,“蜀攻其外,我襲其内”。孫權面對曹丕派出的使者浩周,信誓旦旦,說是絕對有誠意,甚至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解釋,“為之流涕沾襟,指天為誓”。可是“多設虛辭”,絕不派質子。
及至夷陵之戰,蜀漢失敗,孫權馬上不認賬。曹丕大怒,派大兵征讨,孫權“乃卑辭上書,求自改厲”。孫權還在上書上說:若陛下認為我罪在難除,不能原諒,臣當奉還土地民人,“寄命交州,以終餘年”。把我流放到交州去,終其餘生。同時,孫權又與上過當的魏國使臣浩周寫信:“欲為子(孫)登求昏宗室。”又雲:“以登年弱,欲遣孫長緒、張子布随登俱來。”說得跟真的一樣。這就是孫權的手段。
但是,這次曹丕不上當了,決計親征東吳。孫權于是一方面發兵臨江拒守,另一方面又“使太中大夫鄭泉聘于漢,漢太中大夫宗玮報之,吳、漢複通”。蜀漢這時候已經沒有力量再戰,與曹魏又不存在和解的可能性,隻好接受了東吳的和平使者。在劉備死前,蜀吳已經實際和解。劉備駕崩後劉禅繼位,諸葛亮實際主持朝政。諸葛亮主動遣使東吳修好。于是東吳與蜀漢維持了四十年的和平,直到三國局面的結束。
孫權晚年犯了許多錯誤。孫權是一個疑心比較重的人,隻是他不一定放在臉上。在赤壁之戰前,他為了牽制周瑜,派程普與周瑜為左右督。及至呂蒙帶兵圖荊州,又想要派孫家人牽制,呂蒙點出此事,說當初周瑜與程普的不協調,幾乎鬧出事故來,孫權才作罷。當年的孫權,尚能改過遷善,約束權力,把持自己。可是晚年的孫權,聽信讒言,昏聩驕狂,手握大權不放,疑心重而聽不進勸谏。他任用的宰相,不是平庸之輩,就是遠離京城的前線統帥。前者不敢用權,後者無法執政。孫權也想改革,可是,他用呂壹進行的改革,變成了苛政。特别是在接班人選擇上,反複無常,終緻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孫權是三國英雄裡面壽命比較長的一位,神鳳元年(252)辭世的時候,已經七十歲。在古代王朝權力結構中,長壽的帝王晚年往往不知道約束自己,形成悲劇,孫權也沒有逃脫這個命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