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底材料及碳闆設計原理等角度,說說四個國産品牌,李甯、特步、喬丹和361各自8雙頂級碳闆競速跑鞋的性能。文中也會提到很多其它品牌的碳闆鞋做參照對比。
全文10773字,76張圖。
中底是跑鞋的發動機,也最直觀決定了跑鞋的最終性能上限。競速跑鞋上尤其如此。
關于「頂級碳闆競速跑鞋」的中底,很多人存在過不少錯誤的認知。比如,
過分強調碳闆的存在、卻忽略了中底材質的革命性升級,而這也許更直觀的決定了腳感和性能;隻看重碳闆的有無,而不了解它們在動态運動中是否真發揮出期望的作用——近年出現了太多為了碳闆而碳闆、有名無實的跑鞋;不清楚怎樣的水準才能駕馭碳闆跑鞋,也不了解自己最适合哪一雙。往往隻覺得高手必備,對高手的定義也相當模糊;每家品牌熱衷營銷五花八門的科技噱頭,宣傳概念層出不窮,但消費者很難透過現象看本質,對産品真正性能未必了解。 ……等等。
以四個國産品牌,李甯、特步、喬丹和361各自8雙頂級碳闆競速跑鞋,從中底設計原理、材料及工藝和碳闆實際發揮的性能等角度,來看看近年國産運動跑鞋的進步或欠缺。
中底材料:超臨界發泡的加持下,如何把不同材料的性能發揮到最大化 EVA老樹開新花,PEBA尼龍成為頂級的标配
當下頂級競速跑鞋中底使用的基礎材料,最常見有EVA、PEBA尼龍彈性體、ETPU、脂肪族ETPU、多種基材混合添加……等等,每種材料都有各自的原本性能(下限),而加工方式(上限)的差異則會比材料本身更影響最終腳感。
所以不管是常被視為昨日黃花的EVA,還是曾經引領過多年風騷的E-TPU(大量爆米花中底都是這種基材),或者近年的PEBA尼龍彈性體,如何發泡加工 實測調校,才是關鍵。
近十年各家運動品牌在中底的研發上,大體都從對EVA性能的深度“榨取”,轉而尋找有更強回彈潛力的材質,來追求緩沖-回彈-穩定-輕量上的全面提升。在當下看來,PEBA尼龍彈性體可能是成本相對昂貴、加工難度較大、但性能也是最為強勁的中底解決方案。
如今的頂級碳闆跑鞋言必稱PEBA的風向,也代表了這個結論。
(這4個品牌、8雙鞋子全部使用了超臨界發泡工藝,基礎材質為EVA、PEBA尼龍彈性體、EVA PEBA等,基材發泡前有顆粒狀,也有整塊闆材直接進行發泡。)
但PEBA尼龍彈性體也存在抗撕裂性比傳統EVA更差的特性。NIKE引以為傲的Zoom X泡棉,早期就有過不少中底撕裂的案例,鈎子也是花了不少心思解決這個問題。後續國産的李甯、361等,在這一點上摸着石頭過河,有些都交出了更好的表現。
當然跑步畢竟還是重複規律受力、強度相對較低的運動,不需要過分擔心這點。急停變向和扭轉更為激烈的籃球鞋款上,超臨界發泡PEBA材質就衍生出更複雜的形态,比如和其它材質鑲嵌夾心、比如周邊的硬質包裹等,來保證穩定。
提供PEBA材料的有法國德國日本等國,也有國産供應商。世界貿易中某個環節蝴蝶煽動翅膀,可能你腳下的新鞋性能都會引起波折——這個就不多展開了。好中底一定是好材料 好工藝 好測試調校共同協作的産物,缺一不可。
超臨界發泡,逼出了材料的最強性能
超臨界發泡本質上是種物理發泡方式,把處于超臨界(氣液臨界點)狀态的惰性氣體(氮氣)注入基礎材質,洩壓後膨脹發泡再塑形。
相比傳統的化學發泡(往基礎材質裡加入發泡劑),超臨界發泡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出基材最強性能。
當下的PEBA尼龍彈性體幾乎都采用了超臨界發泡的工藝。比較大的區别主要在于是用顆粒發泡還是整塊闆材直接發泡(另外還有胚模發泡、注塑發泡等方式)。
顆粒發泡PEBA中底的代表作,李甯飛電ELITE、索康尼的Endophine pro啡鵬、特步的160X 系列、361的飛燃和飛飚等,闆材發泡PEBA中底的代表則是Nike的vaporfly next%/alpharfly next%(Zoom X中底)、亞瑟士的metaspeed sky/metaspeed edge(ff blast turbo中底)等。
隻論回彈,多數闆材發泡的數據會更優于顆粒發泡,當然兩者在成本和發泡難度/廢品率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即便都是顆粒發泡,最終呈現中底上的形态也會截然不同。這些年最有代表性的顆粒發泡,很多人會想到adidas的boost(中間這雙為ultra boost 21),對比周圍這幾雙PEBA尼龍顆粒發泡,顆粒感就沒那麼飽滿。它們也展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性能和腳感。)
坦白說,在中底材質的嘗試和探索上,國産品牌興許比那些傳統巨頭們更激進更大膽——這也是如今國産能在頂級競速鞋款上快步趕上的原因。
以僅僅50-70%的價格,實現了最頂端巨頭85-90%的功力,這麼說不算誇張。
李甯特步喬丹361八款頂級競速跑鞋,各自中底材料解讀 迄今Nike的Vaporfly Next%、Alphafly Next%依然稱得上是「頂級碳闆競速跑鞋」的标杆,各家中底材料也常常會與Zoom X泡棉直接對比,來作為性能參照。所以我把這兩雙也放入其中,更方便理解(Nike Vaporfly Next% 2代與1代中底沒有變化,腳感一緻。文中出現的都是1代)。
NIKE:Vaporfly Next%、Alpharfly Next%
2017年鈎子和基普喬格進行「破二挑戰」時,Zoom X泡棉也正式問世。直到今天,這種泡棉依然代表了最強勁的緩震-回彈、即很多人口中的“炸裂”腳感。
Zoom X泡棉由整塊pebax材料充氮超臨界發泡(闆材發泡),優點不再贅述,極高的回彈率(75 %)之外,缺點主要有前面提到過撕裂性較差(傳統eva能做到25N,而Zoom X隻有10N)、加工難度高/成本高/廢品率高、衰減較快等。不過在無敵的性能下,這些問題并沒有成為太大的短闆。
(在vaporfly next%基礎上,alpharfly next%使用了更大體積的zoom x,對中底的碳闆剛性 跑動效率都追求更加極緻。這讓它變得很難駕馭,很多準精英跑者都坦言自己未必能穿好這雙鞋。next%二代上市後,也有更多精英跑者反而選擇了穿二代,而不是alpharfly next%。)
無數紀錄的刷新、哪怕競品簽約選手都會想方設法穿着它們比賽——Zoom X和這兩雙鞋的成功無需多說了。此前在《Nike碳闆厚底跑鞋原理剖析,及Alphafly Next%的測評》中也有對Nike幾款碳闆鞋的詳細介紹分析。這裡不展開了。
李甯:飛電ELITE、飛電ELITE 2.0
䨻是李甯近年最有競争力的中底,将基礎材料顆粒通過超臨界發泡的方式進行加工而成。然而,䨻隻是多個中底科技的統稱,在基礎材料的選擇上,李甯其實用了不同的種類。
比如碳闆競速鞋飛電ELITE上用的是peba尼龍彈性體顆粒(多家供應商的材料),超級19/越影等中端跑鞋上用的tpee顆粒,而烈駿6/全城10(籃球鞋)上用的又是脂肪族E-TPU顆粒……很多䨻光靠外觀看和手捏,未必一定能區分正确。
李甯也并未去清晰标明這些䨻背後使用的基材,隻能買到鞋款實際穿着使用後再去研究——這個操作在我看來沒什麼必要。好比很多人知道pebax䨻的性能一定比tpee䨻更“炸”更彈,成本也更高,但如果用在慢跑鞋上,後者的緩震腳感并不輸給前者。可多數消費者隻會認為tpee䨻是低端平替品,反而失去很多潛在的嘗試可能。
(飛電ELITE 1.0前後掌14mm-21mm(7mm),2.0前後掌23mm-30mm(7mm)。前掌上揚角度相對其它幾雙鞋略低(更貼地),飛電ELITE 2.0前掌增加了凸起的跖枕科技,加強滾動推進的腳感。)
回到李甯這兩雙碳闆鞋上,都使用了pebax䨻顆粒,沖氮氣超臨界發泡。在飛電Elite2.0上,上下兩層䨻、中間夾碳闆,上層䨻密度更高,回彈更明顯;下層䨻更柔軟,提供更多的緩震。
(peba䨻展現出相當不錯的回彈性能,較大的一個問題可能是外觀上其耐黃變性非常一般,且極容易沾灰難以打理。這兩雙鞋的壽命都在600公裡左右。)
飛電2.0 ELITE上的䨻無論性能還是腳感,都可以打一個高分,即便未必那麼炸裂(回彈行程不如Zoom X),但反饋很幹脆直接,不同水準跑者都可以舒服的駕馭。
而1.0作為李甯初代頂級競速䨻,中底調教的并不突出,甚至感覺回彈相當的“散”,中前掌為了秀出碳闆的镂空進一步導緻了這種感覺。外加 1.0的碳闆非常之迷惑,全然沒有剛性可言,所以它的腳感倒是更像輕量訓練鞋(後面碳闆部分會細說)。
就中底材料的性能而言,李甯peba䨻值得嘗試體驗,軟彈中等偏上,韌勁很好,也比較适合更偏好傳統競速鞋風格的跑者——但太可惜,李甯把兩雙鞋的定價設到2099,直接與vaporfly next% 對标,現在看來是種很失敗的定價策略。
加上後面出的亞瑟士metaspeed sky、索康尼Endophine pro啡鵬以及更多國産碳闆價格更低,更加讓飛電ELITE顯得毫無性價比。
因此這兩年的馬拉松賽場上,除了李甯贊助的比賽外,穿着飛電ELITE 2.0的跑者相當稀缺。即便它完全稱得上是第一檔的頂級競速鞋款。
特步:160X 2.0、160X PRO
特步的競速跑鞋中底名稱叫動力巢PB泡棉,使用了PEBA尼龍彈性體顆粒發泡。定位競速的主要有160X(一代)、騛速160X 2.0和160X PRO。
一代160X盡管不算厚底跑鞋,中底的緩震和回彈還是相當的驚豔,是特步讓人刮目相看的一雙鞋。可到了160X 2.0,雖然厚度增加了,那種腳感卻反而退步了,讓人感覺很失望。坊間傳聞是換了材料供應商,中底的調校并不算太好。
所以即便160X 2.0拿獎無數,999的發售價看起來性價比不錯,在去年上半年的馬拉松裡也是大量上陣——我主觀還是覺得,160X 2.0稱得上雙适合跑步/競速的好鞋,但多少被高估過譽了。
(160X PRO上,特步除了改變中底厚度,也調整了中底的性能,腳感上更軟彈。不過在所有peba尼龍發泡裡,依然屬于比較硬的一檔。)
(特步沒有大動兩雙鞋中底的構造,除了中底材料厚度變化外,最大改動是碳闆的形狀及剛性。)
特步的國人競速概念非常熱血,跑鞋的調校上倒未必如宣傳的那麼激進。實話說,所有PEBA系中底裡,特步屬于較硬較沉的那一檔,回彈行程也非常有限(需要極大的施力)。在更競速的160X PRO算有了些改觀,中底調校的更軟,相比160X 2.0增加了8mm厚度,算是軟彈了些。
本身厚底在回彈和穩定上很難做到協調,所以這兩雙160X中底形狀都做的很誇張。這也進一步導緻了兩雙鞋都有厚實的腳感、(相對其它頂級競速跑鞋)極大的重量。
(這兩雙43碼,實測重量分别為262g(160X 2.0)、278g(160X PRO)。)
(160X PRO上不光增加了厚度,也繼續增加了後跟的圍度,來保證穩定性的實現。)
另外特步的中底設計理念,會更傾向于用滾動感而非推進感(不是那種更強烈的回彈 更直接的碳闆/杠杆原理)去提升奔跑效率,160X 2.0本身已有非常上翹的前掌,中底加厚後的160X PRO更是加倍了這種向前感,這倒彌補了一些它的厚重情況。
當然也算是應獲得福,160X 2.0的這種穩,倒是讓它很适合成為絕大多數人穿着的厚底碳闆競速跑鞋,在體驗厚底 碳闆同時,無法駕馭的不适感要低很多。
更軟也更有剛性(碳闆加厚、前掌不再镂空)的160X PRO,則會相對來說腳感稍微再激烈些,也更适合目标更快的精英選手。
從160X一代開始,特步鞋墊也是PEBA材料(同時額外提供另一雙普通鞋墊)。PEBA鞋墊自然會更Q彈,不過吸熱/散熱性會差一些,可能會更“燙腳”。特步的解決方法是鞋墊上鋪了一層吸汗絨布,外加數個镂空設計。
這算得上一個加分項,也提升了不少的腳感。
喬丹:飛影PB、飛影PB 2.0
喬丹的飛影PB是過去兩年國産碳闆「性價比」的典範,巭PRO中底确實讓人印象深刻。很多人以為它是PEBA尼龍彈性體制作,其實隻是EVA超臨界發泡的産物——這也是最開始提到的,不要覺得EVA就是陳舊 硬實的過去式,它依然有不小的開發潛力。
加上價格因素,飛影PB完美符合了真香定律,很多人對飛影PB存在的不少問題(比如糟糕的鞋舌、除了中底平庸的其它性能)、包括對喬丹這個品牌的不齒都少多了。
目前和喬丹的巭PRO這樣,将EVA超臨界發泡的中底,有斯凱奇的Hyper Burst、布魯克斯的DNA flash、NB的fuelcell、puma的nitro……等等,當然它們也會在其中混入不少其它材料,因此上述這幾個腳感依然各有特點。
外觀方面,EVA超臨界發泡的中底“透光度”似乎更高,也更亮晶晶一些。從左至右,中底依次為puma nitro、skechers hyper burst和巭PRO:
這幾款裡,巭PRO和彪馬nitro都比較軟彈(彪馬這雙隻是訓練鞋,頂級競速是Deviate NITRO Elite Racer),回彈行程較高。斯凱奇的hyper burst則要韌得多——硬度數值方面,巭PRO為40C,hyper burst為47C,完全兩種腳感。
飛影PB 2.0也是剛上市沒多久,喬丹在EVA中混入了PEBA尼龍彈性體,但從外觀上,幾乎完全無法分辨前後兩代中底材質的差别,也無法得知具體混了多少PEBA進去——有個參考數據,這種混合材質能提升的性能上限很有限,最理想狀态下至多可能也就提升10%,且需要極大的添加比例。
因而腳感上,飛影PB 2.0與一代區别并沒有那麼的明顯。更大改觀還是來自鞋面、碳闆等。
右邊飛影PB我有兩雙,自己混着穿。鞋面紗布性能尚可,但包裹很一般(千萬遠離銳物),鞋舌的設計一言難盡。
喬丹在中底上标明了硬度、回彈率和密度數據。因各家在回彈率(ER)上的測試方式不同,有些為單體材料,有些為整鞋,因而所有回彈數據都僅供參考。喬丹飛影的回彈腳感很澎湃,但>80%可能還是過于誇張了。
——很多人将飛影PB稱為Next%的平替,這個價格這個回彈感(包括剛性較高的碳闆),确實不能要求更多了。而如今定價899的飛影PB 2.0是否依然還那麼超值,就不太好說了。
前面有提到NB的fuelcell再多插一句,曾經國産運動品牌都免不了有大量的抄襲和“借鑒”,最近幾年起碼頂部高端鞋款都陸續有了自己的設計理念。很多人曾戲稱,飛影PB一代如果沒這個喬丹标志就好多了。
到了二代喬丹很低調的把标志隻放在鞋尾,可這個飛影PB的标志,和new balance用在競速産品上的logo,是不是相似度太高了點……
飛影PB 2.0把價格提升為899,也是國産碳闆跑鞋競争最激烈的一檔。性價比下降後,對它的要求興許也會更高些,尤其是很多細節方面。喬丹既然能做出一雙不錯的産品(尤其中底),那也理應值得更多的期望和滿意度。
作為這幾雙裡價格最低的,喬丹飛影PB使用的鞋墊非常一般。建議不妨自行更換一下。
361:飛燃、飛飚
雖然都是QU!KFLAME(Q燃)中底,361的飛燃和最新這雙飛飚,腳感差異極大。完全像兩雙獨立産品(特步160X和喬丹飛影PB都是同系傳承,李甯飛電和361飛燃/飛飚則是比較徹底的再設計)。
作為361的第一雙碳闆競速跑鞋,飛燃中底調校的較硬,中底支撐性上是比較“剛”和韌的那種。據說這是李子成(361的簽約運動員)等精英選手的建議,他們都更偏好略硬彈的腳感。所以最終的反饋,很多消費者覺得略硬,李子成們卻表示非常合适。
主觀上,我倒是很喜歡飛燃的腳感(所以有機會盡量還是去實體店試穿一下,網上的所有評價都僅供參考)。
(飛燃前後掌27mm-35mm(8mm),飛飚前後掌30mm-39mm(9mm)。落差雖然變動不大,但飛飚前掌上揚更劇烈,因而會有明顯的向前感,對滾動效率的追求也更高。)
中底密度上,飛飚0.13<飛燃0.16(更輕),回彈很明顯(回彈行程,本身中底也更厚了)。同樣的PEBA基礎材料和加工方式,飛飚完全重新設計了中底,對軟和彈的界定,也完全按照最頂級競速鞋的思路去打造。
這都讓飛飚本質上成了雙全新的頂級競速鞋,而非飛燃的2.0版(361同時發售了一雙定位稍低些的飛燃ST,可以說才是飛燃的真正改進版)。
幾雙國産跑鞋中,飛飚是唯一使用了分離式中底設計的(nike的alpharfly next%也算分離式)。從效果來看,可以把分離式中底理解為追求更為激進的滾動推進感,當然這種大膽嘗試可能相當成功,也可能導緻很偏激的腳感,對穿着者的能力要求也會更高。
飛飚的極緻性,也讓它的定位會直接與一些需要“駕馭門檻”的鞋款同級,即所謂的的T0級競速鞋。比如alpharfly next%,比如亞瑟士的metaspeed sky。
因此,飛飚不光隻是追求PB,還把門檻提升到全馬3小時内、日常訓練至少5分内(間歇得4分内)配速的人。
(兩雙分離式的分離區域并不相同,nike的zoom pods意在再度提升前掌的回彈性能、并增強了前掌碳闆的剛性,挑戰更為極緻的推動感,而361的這種則是去嘗試更明顯的滾動感,帶動跑動效率提升。同為前掌落地,又算是兩類研發思路。)
還有一點,飛飚在中底除了厚度的增加外,前後掌的寬度差相當相當得大——vaporfly next%已經很誇張了,沒想到飛飚更甚:
43碼的飛飚,前掌寬度10.8cm,後掌寬度7cm。寬窄差超過3cm。
對比已經非常瘦長vaporfly next%,飛飚後跟收到了極限寬度。7cm<7.5cm
初上腳飛飚,我确實有點擔心這種不穩定感,以至于很小心翼翼,跑起來後反而沒什麼問題——可能飛飚在中底設計時,就考慮了以非常極端的方式去服務那些中前掌落地跑姿的頂級跑者,包括使用了可能是史上最大的面積的那塊碳闆來增加穩定性。
所以飛飚的穿着感和使用場景會很極端,非常不适合用來走路或慢跑,但上速度後(至少415内的配速)反而這種穩定性要比意想中出色得多。
多說一句,飛飚上腳後的适應階段會讓人很有“初戀感”,時不時想到幾年前第一次穿vaporfly 4%時的感覺。而論腳感,很多年前的4%比飛飚興許還更Q彈了些,畢竟厚度也更高。
(隻論軟彈的腳感,飛飚中底可能是最接近nike的Zoom X、asis的ff blast turbo那個——也讓它和飛燃,盡管中底同門同宗,跑起來的感覺卻截然不同。)
飛飚和飛燃的鞋墊,都為發泡pu材質,接近于ortholite的腳感,但比多數型号的ortholite回彈更好一些。
每個人對“軟”和“硬”的定義或偏好不同,參照物也不同。上述關于中底的軟彈或腳感,我隻能主觀表述。
所有運動品牌在比較前後兩代鞋款時,都會用「提升*%」或「較競品鞋款/某某材料好*%」之類。但事實上像回彈率這樣的數值,每家都有不同的測試基準。有些測材料、有些測中底,極少數才會測整鞋,偏差也是極大,因而稍作參考就行了。
好幾家廠商私下測競品,都曾表示過對方的虛标情況……所以,别看廣告看療效,興許在跑鞋上也是如此。
圍繞中底,緩震-回彈顯然是最關鍵的性能。但還有穩定性、體積重量比、材料扛撕裂性、衰減性、耐黃變性等等——好在定位頂級競速的跑鞋,對輕軟彈性能追求最極緻,其它的相比日常慢跑鞋反而沒那麼重要。好比一台方程式賽車,快是它的最高屬性。而家用車,舒适度安全性駕駛感價格能耗……都需要兼顧更多。
因此,盡管一些peba泡棉确實存在中底衰減性更快、抗撕裂性更差的情況,倒也屬于能接受的範圍。如果僅僅日常強度訓練 比賽穿着,一雙碳闆頂級競速鞋的壽命依然能達到500 公裡的性能壽命和1000 公裡的使用壽命。
——上面跑鞋中,vaporfly next%、李甯的兩代飛電ELITE和特步160X 2.0服役都有400-600公裡,它們的衰減比我最初想象還是要慢很多。
所以就性能-價格-使用壽命的角度,如今這些新中底在功能提升同時,未必比傳統的薄底馬拉松鞋嬌弱金貴。
碳闆:提升效率的背後,碳闆設計代表了每個品牌對速度的理解 即便碳闆已是所有運動品牌頂級競速鞋的标配,迄今依然很難有品牌準确界定「滾動感」和「推進感」的區别到底在哪,也沒有說碳闆跑鞋一定得具備剛性很強的“碳闆感”——每家品牌依然都有自己的研發理念。
值得肯定的一點,頂級競速鞋實現碳闆的有無後,這些國産品牌都沒有固步自封,在後續産品中碳闆的設計也是大刀闊斧的改進。無論形狀、面積、浸潤堆疊的厚度、剛性,都截然不同。
此前已經在《Nike碳闆厚底跑鞋原理剖析,及Alphafly Next%的測評》中解釋過為什麼碳闆的剛性尤其關鍵:
因為碳闆提升跑動效率的本質原理,是減少跑動中的跖趾關節彎曲,在雙腳落地-擡起-推離地面時,整個跑鞋中底的前後曲折度很小,更多依賴跟腱和腿/腿部肌群的提拉發力。
力學上,跑動中腳底落地-推離擡起的過程,相當于一個撬動(費力)杠杆的過程。杠杆的支點,是腳後跟的踵骨——穿着普通跑鞋,推離地面(撬動杠杆)瞬間,跖趾關節彎曲,這個行為會吸收(浪費)能量。此時阻力臂距離就是踵骨到跖骨前端的距離,這個距離相對較短;穿着碳闆跑鞋,跖趾關節彎曲較小(減少能量消耗),此時阻力臂就延長至趾骨,距離更長。
阻力臂距離更長,相對就需要更強的力(跟腱和腿/臀部肌群提拉)去撬動這個杠杆,獲得的效果就是每一步落地-離地間的能量盡可能少的被浪費、而步幅也會因為更明顯的提拉變長。
因而初穿碳闆競速鞋,通常都會有很強烈的跑姿改變:當你向前邁步時,會比較明顯感覺到碳闆的作用,發覺中底盡管腳感很軟,但跖趾很難彎曲,會更習慣用前掌去推蹬中底,而步幅相較日常明顯感覺更大。
所以大體上,當下各家碳闆都在追求更合适的剛性同時,也在其它提升跑動效率的角度上不斷有改進;
前者的更适合剛性,指碳闆最終還是要和中底、前掌外底弧度協同合作,中底的性能會直接左右碳闆效果。想象一下極端的例子,你穿着木屐、騎行鞋或者足球鞋那種完全剛性的外底,并無法跑得更快;
後者的提升跑動效率,不隻是向前的助力,也有在中底性能提升後(尤其是更強的回彈行程),提供更好的穩定性/支撐性,來避免落地-推蹬過程中無謂的能量損耗。
(所有鞋款前掌都采用了較為誇張的上揚角度,這也是增加滾動感、提升跑動效率的設計。亞瑟士則還為這個設計專門命名了動能弧科技的名稱。)
着重提一下幾個改變,依然以李甯-特步-喬丹-361的順序——
李甯作為較早嘗試頂級碳闆競速的品牌,推出飛電ELITE 1.0前已經有自己非常齊備的碳闆思路,市售前有十幾款不一樣的叠代測試鞋,最終發售的飛電ELITE 1.0卻讓人大跌眼鏡,碳闆毫無剛性可言,隻是非常有限的提高了前掌/跖骨彎曲後的回彈。
因為飛電ELITE 1.0的碳闆思路(可能)是,隻把前掌的碳闆作為跖趾關節彎曲時儲蓄能量、而後在蹬離時釋放這種能量。所以服務于滾動效果、而非推進感。
也許看到這樣的碳闆對精英選手提升跑步效率實在有限,2.0上李甯才大刀闊斧的采用了剛性更強的碳闆,推進感與一代截然不同。
特步碳闆初期思路同樣很看重前掌的靈活性或者說彈性,所以160X和160X 2.0的前掌碳闆都有碩大的镂空,更加服務于滾動效果、而非推進感,整個剛性也偏弱。
而對比160X PRO,則可以看到它碳闆的明顯不同——更完整形态的全掌碳闆,厚度增加為1.2mm。中前掌不再镂空,弧度和曲度加大。
當然特步延續了一個設計,在後跟内側有個支撐,相當于曾經支撐系慢跑鞋的原理,減少跑者足外翻(内旋不足)情況。這個在跑動中能明顯感覺出——同樣的,361的飛飚也有這樣一個設計,而且效果更加直觀。
喬丹在碳闆上的應用,簡單直接且粗暴,幾乎翻版了nike的vaporfly next%……當然我這麼說未必準确,不過原理上确實沒有太多可再去解讀的地方。
直接說差别。
飛影PB 2.0相比飛影PB碳闆寬度增加9mm,官方數據彎折剛性提升18%。這個寬度的增加主要是前掌位置;
上下分别為飛影PB和飛影PB的中底碳闆位置 形狀。飛影PB兩代碳闆的形狀也從勺型更接近于鏟子。而碳闆的位置,則相當而言也更接近腳底、遠離地面了:
飛影PB兩代碳闆的形狀也從勺型更接近于鏟子。而碳闆的位置,則相當而言也更接近腳底、遠離地面了。
碳闆位置僅供參考,畫的不太準确。
很多人拿到碳闆鞋最感興趣的就是用力彎曲中底來感受碳闆的剛性,實際上這對碳闆未必就是什麼好事,尤其是那些追求硬度、卻非常脆的碳闆(韌度不夠)——此前喬丹飛影PB就有過直接被掰斷的黑曆史,而被掰斷、碳闆出現撕裂的位置,則正好是中底外露的部位。
特步的鞋盒裡也有專門的說明卡片,說不要過分去曲折碳闆。反正這點多留意一下。
以往我也會非常大力的去按壓曲折中底對比碳闆,這未必是什麼好習慣。這篇也就不放壓中底的對比圖了(後面直接上結論)。
飛飚的碳闆是這些裡面我最有興趣的,361使用了号稱是有史以來面積最大的一塊。相比飛燃要大了10%,尤其是後跟部位是所有碳闆跑鞋裡極少見的超大面積(唯一的另類倒可能是adidas adios pro那種,前掌碳棍 後掌碳闆的設計)——
盲猜還是飛飚非常激進的改變了中底的性能(更軟更彈也更厚),後跟收縮到非常窄的寬度,再加上分離式中底本身對碳闆的穩定性要求極高,就讓飛飚的碳闆如此碩大、尤其是後跟部位。
視覺上飛飚的這種分離式外加碳闆外露,倒是非常像reebok的instapump fury(休閑鞋)。
另外一點,就是飛飚碳闆在後跟内側的外翻樣式了(3D異形碳闆)。對于這種厚底 窄落地面積(後跟) 分離式中底,在落地穩定性的提升上确實非常顯著。
幾乎所有3D異形碳闆,在抗扭轉性上普遍會比一般的扁平/鏟型/勺型碳闆性能更明顯。中底越厚,越是需要。這樣類似的3D異形,除了361飛飚和特步160X 2.0/160X PRO外,也出現在李甯絕影(不算競速碳闆鞋)和斯凱奇speed elite上。
絕影為了維持厚度 弜這種結構的穩定性(當然整雙鞋落地穩定性依然稀爛),speed elite則是采用了翼型結構,相當于在前掌外側做文章,來提升前掌中底的反饋速度,達到滾動推進的效果。
就剛性而言,alphafly next%、飛飚、vaporfly next%、飛影PB 2.0、飛燃、160X PRO、飛電ELITE 2.0都算得上很韌的一檔。
總的來講,碳闆是一個近十年來非常有意思的設計,可以看到每個品牌對速度的理解,以及基于它們各自産品所做出的應對。
當然這種應對帶來的效率提升,主要還是為了頂級精英選手的成績突破,對普通人而言未必有那麼立竿見影的效果,甚至于還有很高的駕馭門檻(即被跑鞋“命令”着改變跑姿的窘境)。
但有機會的話,我還是比較建議所有跑者都可以去嘗試穿着它們跑上一段——法拉利從來不适合開去上街買菜,可踩下油門後那種推背感,依然會是所有人的難忘體驗。頂級厚底碳闆競速跑鞋同樣如此。
中底材質和碳闆之外 篇幅有限主題(中底材質 碳闆)無關,鞋面和外底隻能未來單獨再細說——實際上,這反而可能是近年國産跑鞋最能和頂級巨頭扳扳手腕、甚至能直接勝出的地方。
放十年前,國産運動品牌即便主要消費者都是國人,它們在鞋楦楦形上也沒有做到出色。對應的,亞瑟士、美津濃等日系跑鞋則一直有良好的“适合亞洲足型”的口碑。這些年國産運動品牌的進步就很大,如果有機會接觸很多主推鞋款的内部測試款,上腳後都能感受出鞋面在曆次調整中提供的舒适度。
而鞋楦楦形設計上的提升,直接保證了鞋面包裹性與支撐性的下限(比較期待國産跑鞋未來能對更多足型,如寬足和高足提供更多選擇)。
李甯、特步、喬丹都使用了CPU(澆注型聚氨酯材料)外底,無論防滑耐磨或抓地,其實都已經遠超巨頭們那些橡膠的性能,壽命也更長一些。這個以後有機會細說。
這些鞋裡面,飛飚的RPU(不發泡PU類材料)外底倒是印象特别深——在它身上有當年傳統薄底馬拉松鞋顆粒外底的感覺,相當驚喜。
(盡管不是分離顆粒外底,飛飚前掌的觸地感倒是與adidas adios、asics虎走這些傳統馬拉松鞋驚人相似。)
總結 厚底碳闆競速跑鞋的誕生,本質上都是對長距離跑步效率的追求(更少的能量消耗/經濟性 更大的跑動效率)。但這裡面有些是為了讓更多人跑得更快,也有一些則目标明确,服務world class級别的精英選手,去沖擊紀錄或者站上領獎台——用當下時興的T0概念,上述裡面alphafly next%、vaporfly next%、飛飚、李甯飛電ELITE 2.0,都屬于這一檔(metaspeed sky、adidas adios pro、newbalance fuelcell rc elite們也是)。
T0級的碳闆鞋,設計更加激進,在穿着上也更加考驗跑者,興許也接近方程式賽車的概念。想駕馭它需要極高的速度門檻。這個門檻可能是日常至少430、強度進4的配速。
慢跑能穿,但沒必要。
國産運動品牌在頂級競速跑鞋上交出的答案,尤其是中底素質,一直越來越接近那幾家巨頭。再考慮到價格方面的優勢,起碼性價比會相當高。
任何産品值得購買的原因隻是因為它值得,而不是“國産”或其它因素。中國人也老想着騙中國人。
最後對這些品牌也好,具體鞋款也好,就不放什麼總結性的結論了。我還是比較樂觀,興許過不了幾年,在「頂級競速碳闆跑鞋」這個細分領域,國産品牌會和國産手機們一樣,把整個市場變成國貨 vs 蘋果三星,其餘不上不下的品牌興許未來都是是others了。
但華為小米oppo vivo…們,曾經和現在都依然有過太多對消費者不那麼友好的方面,比如誇大的宣傳營銷、比如參數上的文字遊戲、比如用料上的雙标。希望國産跑鞋們能避免這些曾經「國貨」們走的岔路。
2022春季馬拉松賽季已在眼前,接下來各個城市的馬拉松,國産競速跑鞋的占比和身影應該也會越來越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