裆——武術術語,指人體兩大腿内側交界處,即恥骨聯合與尾骨之間的部位。
象是自行車輪胎充氣時内胎貼向外胎的太極拳的“束肋下氣”,會引起髋骨的兩側由内向外側張開而向前裹合的感覺,兩腿之間的裆後部也會有張開來的感覺,就象是裆部變圓了。這就是所謂的“将裆撐圓”或稱為“圓裆”。
“圓裆”是“氣沉丹田”之“氣”沉到腳從而使得站立沉穩、勁力傳遞順遂的必需條件之一。“圓裆”又稱“開裆”,是幾乎所有中華武術各拳種共同的要領。必須指出“圓裆”或“開裆”不等于“開膝”。圓裆主要是指會陰部位有寬敞的感覺,與兩膝、兩大腿是否張開沒有關系。正如陳鑫先生在《陳氏太極拳圖說·太極拳勢卷一·第一勢》中所說的“兩大腿根要開,裆開不在大小,即一絲之微亦算得開,蓋心意一開裆即開矣;不會開裆者腿雖岔開三尺寬,不開仍然不開。”顧留馨先生在《太極拳研究》等書中總結當時一些太極拳家對“圓裆”的認識這樣寫道:“會陰部位(位于兩便之間)稱作裆……兩胯撐開,兩膝有微向裡扣的意思,裆自然能圓(即使兩膝微向外叉開而兩大股外往裡合,胯根撐開……);會陰處虛虛上提,使這部分皮膚有不使下蕩的意思,這樣裆自然能虛。裆的虛圓協調能使兩髋關節撐開,旋轉圓活。”這就是說做到了圓裆,在放松的前提下,左右開立步型的兩腿膝是既向兩側外撐使小腿豎直又微微向前内旋的,這被稱為“兩腿相合”,這就象是騎着馬用兩小腿的胫骨面夾馬肚子。
如果這種步型兩腳尖都是外撇的,兩膝尖就偏于朝向前方而與腳尖的方向不一緻。而如前後開立、後腳尖外撇的弓步步型,則後腳膝尖也是偏于朝向前方而與腳尖方向不一緻的。現代太極拳界有的人說後腳尖外撇之弓步的後膝尖要與後腳尖同向,顯然這樣的步型是尖裆而不可能是圓檔的,因而是一種錯誤的步型。圓檔的左右開立步型必定兩腹股溝都有内縮的感覺,前後開立的步型則前腳的腹股溝内縮。做到了“圓裆”,腰曲似乎感覺變得直了,臀部向兩側張開又向前内旋卷攏,這種體态被稱為“裹臀”。所以“圓裆”必然“裹臀”。圓裆之臀部後方(屁股)下橫的臀紋溝會有如小半個屁股坐在高凳子上那樣的擠壓感,如果不是圓裆就不會有這種感覺。圓裆的效果是使股骨頭在髋關節中移向側外方,因而髋關節間隙變大達到松胯﹙松髋關節﹚,有利于胯的靈活和沉着。松胯需要膝的自然放松似乎微屈,這種膝微屈在外形上沒有明顯表現;而如果膝往後挺直要做到松胯那是困難的。雖然圓裆可以使得站立如紮地般的沉穩而能夠抵抗住他人破壞其平衡的推按,但這不是太極拳圓裆的目的,太極拳圓裆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沉着和胯的轉動靈活。
與圓裆相反的是尖裆,“尖裆”外形上就是“開膝”,就是使兩膝朝向的角度變大,“尖裆”其裆部必然是夾緊沒有放松的。“尖裆”的左右開立步型包括馬步,如兩腳尖朝向外側,兩膝尖就均與腳尖同向。而後腳尖外撇弓步的“尖裆”,後膝尖也與後腳尖朝向一緻。自我鑒别是圓裆還是尖裆,當左右開立步時可以去摸一下屁股縫,圓裆時由于臀部肌肉向兩側分開前裹,會陰部就有寬敞感,屁股必張開而屁股縫較淺;而尖裆時由于臀後肌肉相互合攏,會陰後部必然有夾緊感,屁股縫必然閉合較深。對于圓裆的正弓步,後腿之臀部和大腿根後部有明顯的夾角形成,即其臀紋溝形成的縫較深,左右兩屁股後面的形狀相差不多甚至幾乎一緻;而尖裆正弓步的前腿屁股豎而後腿屁股斜,後腿臀部和大腿根後部之間是沒有明顯夾角形成的,在腰部髂嵴處則往往出現了凹陷形成了突臀,也就是突屁股。現代武術界有不少人都誤将“尖裆”當作了“圓裆”。尖裆對于全身放松、氣沉丹田、胯的靈活轉動都有妨礙,是太極拳學練所必須要避免克服的。
“把裆撐圓”必須“束肋下氣”,而“下氣”又有賴于“把裆撐圓”,就是說“下氣”和“把裆撐圓”相互也是離不開的;“束肋下氣把裆撐”是太極拳對于由頭至胯形體方面的重要要領。
太極拳的“把裆撐圓”雖然表現在“裆”,其實是“胯”的内在動作。因此,“把裆撐圓”與“胯”的關系十分密切。“胯”是中國武術語言中的常見詞,在古代,“胯”是指兩大腿之間的部位,其實與“裆”是同義的,如《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胯下”之意就是裆下。中醫文獻中的“胯”也是指兩大腿之間的部位,是指裆下;而“胯骨”則與現代醫學所說的“髋骨”同義(見《中醫大辭典》),但“胯骨”也可以表示髋關節,如約刊于公元846年前後唐代蔺道人的《仙授理傷續斷方》中的“胯骨出”指的就是髋關節脫臼。在中華武術中,“胯”有多種所指,一般所說的“松胯”和“胯轉動靈活”之“胯”與《仙授理傷續斷方》中“胯骨出”的“胯骨”同義,是指“胯關節”,就是髋關節;而“不要左右凸胯”之“胯”則是指股骨大轉子部位;“收胯”或“縮胯”之“胯”則是指腹股溝的前外側部位,其實就是指髋關節的前方。所以,武術語言中的“胯”主要是指髋關節及其附近部位,究竟是指什麼,要視具體的語言來理解。
然而具體如何做?
太極拳所謂的“松胯”就是指髋關節、腹股溝放松不用力。在體重主要由一腳支持的步型時松胯,支持體重一腳的臀胯部就有由“立正”轉變為“稍息”姿勢的感覺,就是會有後小半個屁股即臀紋溝處一小部分坐到了高凳子上的感覺,就象是軀體略向後移尤其再下墜而落實了似的,所以“松胯”也稱為“落胯”。做到了“落胯”,軀體最下端的腰、骶骨就承擔了全部脊椎和頭的重量,使得全部脊椎可以不橫向承擔身軀的體重而全部身軀可能放松了。
松胯對于沉穩和輕靈十分重要,做不到松胯,沉穩和輕靈是極困難的,在上步時尤其可以體會到這一點。在上步時如果承擔體重的一腿膝微屈,由于同側胯有下支撐相對容易放松,不承擔體重的一腿向前移動中相對胯關節就不易放松,所以上步時尤其需要注意不承擔體重的一腿要松胯,方法是胯關節不僅要放松不用力,還必須略往内收縮,使得腿與胯關節的運動趨向相反,這樣這一胯就容易放松。做到了松胯,承擔體重一腿會有重墜感沉到小腿後部的感覺,感到站立很沉穩;不承擔體重一腿之胯則感到沒有主動承擔腿腳的移動。而如果上步時沒有做到這樣的松胯,站立就相對不沉穩,不承擔體重一腿的移動也相對重滞,向前邁步就會使人感到是似乎着地有聲的重濁。
由于弓步形成時胯關節會自然抵緊從而會妨礙松胯,所以,弓步形成後必須要立即注意松胯。做到了“松胯”,身軀如果被人一推就能靈活轉動;被人一壓,髋關節就能毫不抵抗地使身軀靈活下沉,身軀就象是安裝在彈簧上;如果沒有松胯,無論是被推動還是下壓時髋關節就會發生抵抗,使得身軀不能靈活地轉動和下沉,因而外力必然會作用到身體重心;這樣的話,如果在弓步形成時身軀被人左右斜向推動,由于身軀轉動不靈活存在着抵抗,這一方向又是弓步穩定角較小的,就容易被推倒。太極拳往往需要在腳步不動的情況下身體能有大的轉動和沉浮幅度,圓裆松胯就能滿足這個要求。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是由于胯的活動使得被稱為“氣”與“勁”的内力能上下傳遞而引起的,從而可以使得手臂不用力,如果裆不撐圓,胯的松沉受到了妨礙,就會感覺到全身向下的松沉感和腿腳向上傳之内力的感覺被卡住在胯部了,勁氣就無法通過胯部下沉和上傳,手臂不用力就必然會受到破壞,太極拳特殊的武術功夫就不可能發揮了;所以太極拳的沉穩是以圓裆松胯為基礎的,但太極拳鍛煉沉穩的目的主要是在于輕靈,這也就是說太極拳圓裆的目的主要是在于轉身、移步的靈活、敏捷,也就是避免“雙重”。由于避免“雙重”是太極拳能夠以弱勝強的基礎根本之一,可見圓裆松胯對于太極拳是至關重要的。
圓裆松胯使得髋關節活動加強和幅度變大,鍛煉了與髋關節有關的肌肉組織,健身效果的優良是可想而知的,尤其對于預防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股骨頸骨折是應該有很好效果的。
現代太極拳界有人說:“在圓裆之下松胯,可使恥骨聯合和坐骨結節上的關節縫隙加大,運動度因而得到擴大。”有人還以為這是一種秘傳而加以追求,其實這種說法是毫無解剖學與武術根據的。解剖學清楚反映,男子約16歲之後、女子約13歲之後,髂骨、恥骨和坐骨逐漸骨化而成為一塊髋骨,兩塊恥骨和兩塊坐骨各形成一個骨環,兩塊恥骨的一端在體前由纖維軟骨連接構成了聯合,中間有縱長裂縫,這條裂縫能分開的距離是極微小的,對于成人而言,恥骨聯合可說是不可能分開的,即使假設兩恥骨能夠分開達到1~2毫米,對于運動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的,對于健身和武術也是毫無價值的。所以,這種“恥骨聯合和坐骨結節上的關節縫隙加大,運動度因而得到擴大”的說法是錯誤的,純屬将太極拳複雜化的故弄玄虛。
圓裆、松胯沒有明顯外形标志,但必須十分明白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人體各結構特定的相互位置關系所引起的。現代太極拳界有的人把形成這些姿勢說成是用意想什麼來達到,這是十分錯誤的。有的人還用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中的“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來作為引證,這是用現代漢語的詞意來牽強附會地錯誤解釋古代漢語的詞意,古代漢語的“意”有比現代漢語的“意”多得多的詞義,“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其實是說這些都是體内的神經反應引起的微小動作和感覺,不是明顯外形動作這樣的意思;這句話的“意”主要是指神經反應和微小動作的感覺,不是指思維意識的“意念”。圓裆、松胯都是屬于外形姿勢,如果人體相關各結構沒有達到所要求姿勢的相互位置,不管如何意想,姿勢也是不可能正确的。這種用意想來代替實際姿勢鍛煉的說法純然是将太極拳神玄化的誤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