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以為得了痔瘡沒想到竟是惡癌

以為得了痔瘡沒想到竟是惡癌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8-21 07:30:17

  大腸癌是一種常發的疾病,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健康的一大兇手,很多人患上大腸癌後都感到痛苦不堪,那麼大腸癌症狀都有哪些呢?大腸癌原因究竟是什麼,下面我們就來通過這篇文章了解一下吧,順便看看大腸癌的治療方法。

  防範大腸癌,該注意哪些症狀?何時該看醫生?

  小編在這裡指出三點,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關注

  1.糞便有紅、紫、或黑血

  大腸癌最不祥的症狀是血便,不見得是鮮紅色,黑色、紫色、栗色、像柏油、黏稠糞便,也可能有血,因為癌症是不正常組織,容易出血。

  你若有痔瘡,不要以為出血是因痔瘡,這是延誤診斷的最常見可避免錯誤。糞便含血也可能是大腸發炎、胃部有出血的潰瘍、或結腸炎。如果你年紀大,有大腸癌家族史,或有克隆氏症或潰瘍性腸炎,直腸出血是嚴重問題,應盡快看醫生。

  2.上廁所的次數增加或減少

  不熟悉的食物可讓你的胃不舒服,造成排便次數改變,也許是便秘或食物中毒,但不是癌症。若到國外旅行,你可能染上賈第蟲,造成小腸感染。

  但是若你注意到上廁所的次數大減,肚子腫脹,不知道你為何突然不再上廁所,趕快看醫生,這可能是癌症塞住腸子,使你無法排便。腸瀉是另一可能症狀。

  3.腹痛、減重、沒食欲

  其他疾病也可造成腹痛,例如大腸激躁症會帶來類似症狀。不過,大腸癌的腹痛不同之處,是除了胃痛以外,還減重和沒食欲,這時要去看醫生。

  通常癌症會造成食欲不振和減重,也許不是大腸癌,也許是胰髒癌,但你應對這些症狀保持高度警覺。

  大家就是患了大腸癌這種疾病也不必太擔心,在醫學不斷進步的今天,以前所認為的一些不治之症,現如今有了很多的治療方法,對于疾病也能更好的控制,那麼得了大腸癌應該怎麼治療呢,下面來為您介紹一些治療的方法!

  得了大腸癌怎麼辦?比較常見的治療方法有以下的這些

  1、外科治療

  針對早期的大腸癌患者而言,進行外科手術的治療,能更好的切除腫瘤,預後效果好。探查中如發現已有癌轉移,但病變腸曲尚可遊離時,原則上即應将大腸癌切除,以免日後發生腸梗阻。

  另一方面,癌腫常有糜爛、滲血或伴有繼發感染,切除後能使全身情況獲得改善。對有廣泛癌轉移者,如病變腸段已不能切除,則應進行造瘘或捷徑等姑息手術。

  2、化學藥物治療

  進行外科手術的切除治療之後,大約有百分之五十的患者會有複發或者是轉移的情況,那在剖腹手術前,先進行腫瘤腸腔内化療,或直腸癌術前灌腸給藥,可阻止癌細胞擴散,殺傷和消滅癌細胞,對治療大腸癌是十分有效的。

  術後繼續化療,有可能提高根治術後的5年生存率。也可以用來減少腫瘤複發的機率,姑息性化療用于晚期腫瘤(擴散到機體的其他部位)的治療。

  3、放射治療

  放療作為一種輔助治療的手段,以減少腫瘤複發的機率,臨床上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輔助治療方式。

  ①術前放療可使腫瘤縮小,提高切除率,減少區域性淋巴轉移、術中癌細胞的播散及局部複發;

  ②術後放療:對手術根治病例,如腫瘤已穿透腸壁,侵犯局部淋巴結、淋巴管和血管,或外科手術後有腫瘤殘存,但尚無遠處轉移者,宜作手術後放療;

  ③單純放療:對晚期直腸癌病例,用小劑量放射治療,有時能起到暫時止血、止痛的效果。

  關于得了大腸癌應該怎麼辦,以上對大腸癌常見的三種治療方法就是為您介紹這些内容了,通過内容的講解,希望大家對大腸癌治療有更多的認識。

  患病之後及時的采取措施治療,當然具體應該采取什麼方式來治療,這就要根據患者具體的病情來定了!祝大家早日康複!

  随着大腸癌治療技術的發展,目前早期大腸癌的治療效果已經很不錯了。按照美國上世紀90年代的統計數據,一期大腸癌的5年生存率超過90%,二期的80%左右,三期的也有60%左右,但如果到了第四期,也就是晚期的話,那麼這個比率就隻剩下不到10%了。

  通常來說,大腸癌手術後頭兩年的複發率最高,因此病人需要每3~6個月就複查一次,這樣的頻率起碼要堅持兩年。兩年過後,可以改成半年一次,然後再堅持三年。

  這樣一共五年下來,如果都沒有複發,我們就可以認為大腸癌已經達到了臨床治愈了。

  但是,目前還沒有任何絕對的辦法可以預防大腸癌手術後的複發或轉移,術後規範的輔助化療和放療可以減少大腸癌的複發轉移或延長複發轉移的時間,但仍有複發轉移的可能,因此定期随訪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而大腸癌的複發幾率與确診時的分期也是很有關系的,通常來說,越是早期發現的大腸癌,複發率就會越低。

  以上是對大腸癌手術後複發的内容的介紹,通過專家的介紹,大家是否已經了解了呢?如果您不幸患上大腸癌,一定要到正規的大型醫院進行檢查并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大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近年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變化,大腸癌患者逐漸增多,并出現年輕化趨勢。

  醫生提醒,預防大腸癌,日常飲食要合理,同時40歲以上的人群應每年做大便潛血試驗兩次。

  大腸癌的病因有遺傳因素、慢性炎症、組織增生等。流行病學資料證明,大腸癌的地區發病率與本地區脂肪攝入量呈正比。

  預防大腸癌,日常飲食要合理,要多食高纖維食物、低脂飲食、新鮮蔬果,并适量補鈣。

  富含纖維的食物能增加糞便量,稀釋緻癌物的濃度,縮短糞便在腸道通過的時間,減少腸道緻癌或促癌物質的形成與活化。

  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如40歲以上人群、家族性多發性腸息肉者、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慢性血吸蟲病患者及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應定期檢查,警惕大腸癌的信号及早期症狀,如大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交替、大便帶血或黑便、大便形狀變扁變細等。

  癌症的話,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不是開玩笑的,它會十分無情的帶走我們的生命,所以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都是需要注意的,對于這方面的問題我們一定要多多的注意,并且讓我們的身體變得更健康才好。

  女子陣發性腹部隐痛,豈料是腸癌晚期

  據介紹,李女士和丈夫在東莞打工謀生,她的身體一向很好,少有感冒。5月12日那天,吃完晚飯沒多久,妻子突發腹痛,又痛又吐,趕緊上醫院就診。

  在某所醫院診斷是腸道慢性炎症、腸結核。三個月後到458醫院求醫,針對李女士的腹痛,施章時一檢查就摸到了腫塊,高度懷疑腫瘤。

  随後的腸鏡結果确診結腸腫瘤,“腫瘤把整個腸腔都堵死了,這才是腸梗阻的真正原因。”可惜的是,腸癌已經肝轉移、淋巴結轉移,無法做肝切除,隻能切除結腸的腫瘤,然後進行化療控制病情。

  分析:腎結石掩蓋病情,遲遲未做腸鏡而延誤診治

  腹部疼痛是一個很尋常的症狀,引起腹痛的原因很多。根據腹痛具體位置、痛的輕重、性質不同,病因大相徑庭。

  上腹部疼痛要考慮胃、十二指腸、胰腺、肝膽;右側腹部或右下腹部,則要考慮輸尿管結石、腸系膜淋巴系炎、闌尾炎、盲腸或結腸炎症、結腸腫瘤,對女性來說,還可能是卵巢、輸卵管的炎症、囊腫、扭轉,盆腔炎及其他婦科病。

  “一般來說,腸癌早期表現通常是便血、便秘,而李女士的症狀卻主要是右腹部隐痛,由于她确實同患腎結石,結果就掩蓋了病情。”他分析說,腸鏡是腸道腫瘤的偵察兵,李女士在東莞遲遲未能做腸鏡,所以根本發現不了病因。

  對于患者家屬提到,有醫生因患者出現腸梗阻不敢給予腸鏡檢查,那麼腸梗阻到底能不能做腸鏡?“可以做,但不能馬上做。”施表示。

  如果患有腸梗阻的話,會出現腹部疼痛,停止排便排氣等症狀的,這個情況下醫生是不會給患者做腸鏡的,不然可能導緻腸道穿孔,疼痛加重等情況。但是,通過灌腸等治療方式緩解腸梗阻後,要做腸鏡檢查,腸鏡的目的是為了弄清梗阻的原因。

  結語:大腸癌是一種會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疾病,這也是現在比較常發的一種癌症,如果不注意的話,那麼就有可能得上這毛病,從而給自己的身體帶來極大的危害,人一定要好好愛護自己的身體,隻有這樣整個人才能夠變得更健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