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立秋習俗 盤點立秋的十三大習俗

立秋習俗 盤點立秋的十三大習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8-25 18:25:16

  立秋就要到了,很多人都很歡喜,夏天終于要過去了,再也不用頂着個大太陽去上班了,但是知道嗎?立秋就好像是紙老虎,暑熱依然很嚴重,那麼在立秋的時候有什麼習俗嗎?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下面跟随小編一起了解關于立秋的這些習俗吧!

  立秋的習俗

  立秋,代表着秋季的開端,在民間有很多的習俗,很多地方立秋都有不同的習俗,你的家鄉是什麼習俗呢?

  1、吃西瓜

  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後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後,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産生影響,因此立秋後就不再吃西瓜。

  2、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丢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吃清涼糕

  在金華市民的心裡,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澱粉熬成羹狀,倒在碗裡。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後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4、吃“福圓”

  立秋節氣是台灣龍眼的盛産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5、食小赤豆

  從唐宋時起,還有在立秋,必須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6、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7、懸秤稱人

  清朝時,那時嘉興的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小孩的體重,再将體重與立夏時的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叫“苦夏”。那時的人們認為,既然瘦了就需要“補”,也就是立秋時俗稱的“貼秋膘”。

  8、貼秋膘

  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說的是天涼以後,人們應該多吃些肉食,補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帶來的虧虛,提高免疫力。不過,許多網友表示,現在的生活不比從前,平日裡已經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養,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别食補。

  9、立鳅

  無錫人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就是立秋這天會見立鳅。如果秋季有大風大雨,立秋這天稻田裡的泥鳅就會在水裡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經驗的老無錫人都會抓一條泥鳅放在水裡,預測這個秋天會不會有大風大雨。

  10、吃餃子

  沈陽立秋當然要“搶秋膘”包餃子(吃黃瓜會越來越瘦,吃茄子會越來越胖)。在東北有句俗語: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餃子。立秋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習慣叫“搶秋膘”。我搶你碗裡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11、稱水

  以前,宿遷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後用容器裝滿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樣,然後稱重。如果裝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後的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在淮安,湖上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習,根據水質輕重,推測秋水漲落,水重則是不祥之兆,舊有秋水漲,賣漁網之說。

  12、吃雞蛋

  此外,立秋這天,在我國其他地區還有吃雞蛋、桃子等習俗。雞蛋,性平,補氣虛,有安神養心的功能。雞蛋不傷脾胃,嬰幼兒、孕婦、産婦、病人等都适合,但不宜多吃,每天1~2個比較合适。

  13、祈福

  在常州的武進地區,立秋會舉辦秋會紀念猛将菩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另外,由于古時候,常州經常發生蝗蟲災害,在立秋當天農民也會往稻田裡插上三角旗,驅趕蝗蟲。在鹽城的民間也流傳着“争秋奪福”的說法,這至少有兩三千年的曆史。

  結語:以上就是作文庫知識百科為您總結的内容,通過上述的講究,原來立秋的習俗也是多種多樣的,怎麼樣,很好玩吧,立秋的時候還是要做好暑熱工作哦,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如有更多了解,可以登陸作文庫知識百科查詢更多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