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大暑節氣 時令大暑養生先行

大暑節氣 時令大暑養生先行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9-05 21:37:50

  大暑時令,馬上大暑節氣就要到了,大暑節氣裡人們所熟知的特點是什麼?肯定是炎熱多雨、悶熱潮濕。不過除了這些大暑印象,别的你還能想到哪些關于大暑的事情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大暑節氣的氣候特點和養生方法。

  大暑節氣

  每年7月23日或24日時為“大暑”節氣,這時太陽到達黃經120°

  “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大暑”表示炎熱至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這時正值“中伏”前後,全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一年中最熱時期,也是喜溫作物生長最快的時期,但旱、澇、台風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繁,抗旱排澇防台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

  大暑時節裡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特别的潮濕;而且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這時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我們知道,在高氣壓系統控制下,高壓産生的下沉氣流。在下沉過程中增溫,使天空晴朗少雲,太陽輻射強烈。

  在7月底到8月初,正是西太平洋副熱帶暖高壓的活躍期,它時常盤踞在我國東部地區,強盛的時候,可西進控制到我國西南地區東部,如四川東部、重慶等地。

  同樣,在夏季,我國大陸許多地區常常受大陸高壓控制,同樣是下沉增溫,晴空少雲,滾熱的地面,烘烤着大氣,使氣溫居高不下。可見高壓系統是高溫天氣産生的基本條件,高壓的維持意味着高溫天氣的持續。

  當氣溫達到3攝氏度以上時(“酷熱日”),中暑的人數會很多,特别是在長江中下遊地區,風小濕度大,更令人感到悶熱難耐。

  長江沿岸的“三大火爐”——南京、武漢和重慶,每年的“炎熱日”平均達17~34天之多,“酷熱日”也有3~14天。其實,比“三大火爐”更熱的地方還很多,如安慶、九江、萬縣等,其中江西的貴溪、湖南的衡陽、四川的開縣等地,全年平均“炎熱日”都在40天以上,整個長江中下遊地區就是一個大“火爐”,因此,做好防暑降溫工作顯得尤其重要。

  根據大暑的熱與不熱,有不少預測後期天氣的農諺有:如短期預示的有“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中期預示的有“大暑熱,秋後涼”;長期預示的有“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大暑不熱,冬天不冷”、“大暑不熱要爛冬”等。

  在炎熱少雨季節,滴雨似黃金。蘇、浙一帶有“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裡多雨,囤裡多米”“伏天雨豐,糧豐棉豐”“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的說法。如大暑前後出現陰雨,則預示以後雨水多。農諺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無雨少雨,吃水愁”的說法。

  一般說來,大暑節氣是華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是華南西部雨水最豐沛、雷暴最常見、30℃以上高溫日數最集中的時期,也是華南東部 35℃以上高溫出現最頻繁的時期。

  大暑也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後,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裡,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

  人們也常把夏季午後的雷陣雨稱之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過無車路。”“夏雨隔田埂” 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說明了雷陣雨,常常是這邊下雨那邊晴,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邊晴天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大暑養生

  處方1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等病是最佳治療時機。

  處方2

  大暑時節,最易中暑,盡量避免中午時段出去,出行時一定要備上防曬物品。

  處方3

  天熱會導緻人體倦怠,可以多吃一點解暑食物和養生粥。

  處方4

  空調适當,以免身體受寒。

  處方5

  要避免“情緒中暑”。越是天熱越要“心靜”,可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納涼法”等法調整情緒。

  處方6

  起居要調整好,中午應午睡0.5~1小時。

  防暑降溫小常識

  一、及時補充水分但應少喝飲料

  果汁、可樂、雪碧、汽水等飲料中,含有較多的糖精和電解質,喝多了會對胃腸道産生不良刺激,影響消化和食欲。因此,夏季應多喝白開水或淡鹽(糖)開水。

  二、口渴後不宜狂飲

  勞動和運動大量出汗後,不宜大量飲用白水,應适當補充些淡鹽(糖)水,因為大量出汗後使人體内鹽分丢失過多,約占汗液的0.5%左右,不及時補充鹽分,則使體内水、鹽比例嚴重失調,導緻代謝紊亂。

  三、塗抹防曬霜

  太陽短波輻射最強烈的時間是10時-15時左右,應盡量避開這段時間外出,非出去不可,應在皮膚上塗些防曬護膚品,夏季衣着以淺色為好。

  四、不宜過量飲酒

  人體在夏季受氣溫影響極易積蘊濕熱,而濕熱過盛又是誘發皮膚發生瘡癰腫毒的病因,若大量飲白酒,更會助熱生濕,無異于火上澆油。

  五、飲食不宜過于清淡

  夏天人的活動時間長,出汗多,消耗大,應适當多吃雞、鴨、瘦肉、魚類、蛋類等營養食品,以滿足人體的代謝需要。

  六、午睡時間不宜過長

  午睡時間過長,中樞神經會加深抑制,腦内血流量相對減少會減慢代謝過程,導緻醒來後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七、忌受熱後“快速冷卻”

  炎夏,人們外出或勞動歸來,喜歡不是開足電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這樣會使全身毛孔快速閉合,體内熱量反而難以散發,還會因腦部血管迅速收縮而引起大腦供血不足,使人頭暈目眩。

  八、空調室内外溫差不宜太大

  使用空調室内外溫差不超過5度為宜,即使天氣再熱,空調室内溫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九、不宜佩戴金屬首飾

  金屬裝飾品中的某些金屬沾上汗水,佩戴時,所接觸到的皮膚可能會出現微紅或瘙癢等症狀,容易引發接觸性皮炎 。

  總結:關于大暑節氣的一些氣候特點和養生須知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希望大家能了解到一些對你過暑有用的知識。其實,大暑天理雖然天氣環境惡劣,不過大家要按照正确科學的養生之道注意防暑降溫,相信你一定能快快樂樂的度過大暑天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