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是什麼?裡海水位上升之謎

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是什麼?裡海水位上升之謎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8-13 04:41:19

  裡海(Caspian Sea),位于歐洲和亞洲的交界處,屬性為‘海迹湖’,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但是裡海擁有和海洋一樣或相似的生态系統。海運業發達。裡海表面約低于海平面27米。靠近南面,最大深度為1,025米。裡海經過伏爾加河-頓河運河可以到達亞速海、黑海、地中海和其他大洋,根據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提出的‘歐亞運河’計劃未來将啟動,直接連接黑海和裡海,為裡海沿岸國家取得真正意義上的出海口和制衡裡海水位。

  裡海的簡介

  裡海,俄語作Kaspiyskoye More,波斯語作Daryaye Khezer。海的東北為哈薩克斯坦,東南為土庫曼斯坦,西南為阿塞拜疆,西北為俄羅斯,南岸在伊朗境内,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屬海迹湖。位于遼闊平坦的中亞西部和歐洲東南端,西面為高加索山脈。整個海域狹長,南北長約1200公裡,東西平均寬度320公裡。面積約386400平方公裡,相當全世界湖泊總面積(270萬平方公裡)的14%,比著名的北美五大湖面積總和(24.5萬平方公裡)還大出51%。湖水總容積為76000立方公裡。裡海湖岸線長7000公裡。有130多條河注入裡海,其中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和捷列克河從北面注入,3條河的水量占全部注入水量的88%。裡海中的島嶼多達50個,但大部分都很小。海盆大體上為北、中、南三個部分。

  最淺的為北部平坦的沉積平原,平均深度4至6米。中部是不規則的海盆,西坡陡峻,東坡平緩,水深約170至788米。南部凹陷,最深處達1024米,整個裡海平均水深184米,湖水蓄積量達7.6萬立方公裡。海面年蒸發量達1000毫米。數百年間,裡海的面積和深度曾多次發生變化。裡海為沿岸各國提供了優越的水運條件,沿岸有許多港口,有些港口與鐵路相連系,火車可以直接開到船上輪渡到對岸。裡海在這一地區交通運輸網中以及在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産中也具有重大意義;其優良的海濱沙灘日益被用作療養和娛樂場所。

  裡海位于高加索山脈以東,制約着中亞巨大、平坦的土地。

  裡海的地質特征

  裡海與鹹海、地中海、黑海、亞速海等,原來都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經過海陸演變,古地中海逐漸縮小,上述各海也多次改變它們的輪廓、面積和深度。所以,今天的裡海是古地中海殘存的一部分,地理學家稱之為“海迹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裡海的湖底深度不同,北淺南深,湖底自北向南傾斜,北裡海面積99,404平方公裡(38,380平方哩),是海中最淺部分,平均深度為4~6米,在與中裡海的分界沿線最深達20米。海底由單調的波形沉積平原構成。中裡海面積137,918平方公裡(53,250平方哩),形成不規則盆地,西坡陡峭,東坡平緩。最淺部分--深度達101~140米的大陸棚--沿兩岸延伸,最西面的坡由于水下塌方和峽谷而溝壑縱橫。阿普歇倫暗灘為一沙洲和島嶼帶,從水下古老的岩石上面升起,是向面積約149,106平方公裡(57,570平方哩)的南裡海盆地過渡的标志。一系列水下山嶺打破北部地形,但盆地底部其他地方為一坦蕩的平原,而裡海最深處則在此。裡海的南面和西南面被厄爾布爾士山脈和高加索山脈所環抱,其他幾面是低平的平原和低地。海區劃分裡海有曼格什拉克、哈薩克、土庫曼、克拉斯諾沃茨克等海灣。裡海的水面低于外洋海面28米,湖水平均深度約180米。裡海的湖底深度不同,北淺南深,湖底自北向南傾斜,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北部一般深4~6米;中部水深170~790米;南部最深,最大深度可達1025米。裡海有島嶼約50個,面積約350平方公裡。

  裡海的島嶼

  裡海有50個島嶼,多為小島。西北部的車臣島最大,其次有秋列尼(Tyuleny)島、莫爾斯科依(Morskoy)島、庫拉雷(Kulaly)島、日洛依(Zhiloy)島和奧古爾欽斯基(gurchin)島。

  裡海的氣候特點

  裡海北部位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帶,而整個裡海中部(及南部大部海區)則位于溫熱帶。西南部受副熱帶氣候影響,東海岸以沙漠氣候為主,從而造成多變的氣候。大氣環流冬季以寒冷、明淨的亞洲反氣旋為主,而在夏季亞速群島高壓分支和南亞低壓中心發生影響。狂烈的風暴與北風和東南風有關。

  海區縱跨幾個不同的氣候區。北裡海雖屬大陸性氣候,但變化不劇烈;中裡海西部氣候溫和,而東部則為幹燥的沙漠氣候;南裡海屬夏季幹燥的亞熱帶氣候。冬季裡海的天氣不穩定,氣溫變化較大。平均氣溫,北部為-8~-10℃,南部為8~10℃。風向多變,而以東和東北風占優勢。風力為5.5~10.7米/秒,中部有時可達20.8~28.4米/秒。夏季,海上受高壓控制,常有微弱海風向陸吹,天氣十分穩定。氣溫變化不大,7~8月間平均氣溫為24~26℃(75~79℉),最熱月平均溫度為28~29℃,在太陽炙烤的東海岸極端最高氣溫可達44℃。海上平均年降水量為200~1700毫米,分布不均,東海岸少,西南海岸多。大多降于冬季和春季。海面蒸發量很高,年蒸發量一般為1000毫米,南裡海的東部和阿普舍倫半島達1400毫米。

  結冰影響裡海北部,通常至1月份完全封凍,在很冷的年代,沿西海岸漂浮的冰可南達阿普歇倫半島地區。

  裡海水位上升之謎

  裡海位于歐亞大陸之間,南岸屬于伊朗,東、北岸屬于哈薩克斯坦、西岸屬于俄羅斯。在其西岸有個古老的卡斯比(Caspii)部落,故稱共為卡斯比海(Caspii Sea)。由于它僻處内陸,不與大洋相連,故在漢語中稱其為裡海,就像杭州西湖中的裡西湖一樣,是根據其地理特征而得名的。裡海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它長約1200公裡,寬平均為320公裡,有伏爾加河、烏拉爾河等大小130多條河的河水流入。

  裡海因地處歐亞大陸的幹燥地帶,水的蒸發激烈,海面不斷下降,面積不斷縮小。據曆史記載,1929年時裡海的面積為42.2萬平方公裡;1970年縮小到37.1萬平方公裡,水位低于大洋平面28.5米,這應該是正常的現象。

  但令人驚奇的是,裡海的水位是不穩定的,它好像有周期性漲落的奇妙現象。自1830年以來,大約在一個世紀内,裡海的水位呈上升趨勢;但進入1930年以來,裡海的水位又開始下降。為此,前蘇聯為使裡海水位不再下降,曾于70年代末計劃将西伯利亞的河水引入裡海。

  這個“河水逆流計劃”受到一些學者的反對,認為這樣做會弄亂西伯利亞的中亞的生态系統,結果計劃沒有實現。但過了20年之後的今天,裡海水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莫名其妙地上升了,而且如何處理因水位上升造成的災難卻成為當務之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裡海水位下降時期,其沿海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例如,巴庫的油田開采,斯姆卡托的石油精煉加工,舍甫琴柯包括鈾礦開采在内的原子能電站等,都因裡海的水位上升而受到影響。

  1940年至1976年,是裡海水位大幅度下降時期,但到了1978年又開始上升。據1994年11月29日俄羅斯《消息報》稱,裡海的水位比1929年時高出了2米多,造成裡海西北部的阿斯特拉罕州土地被減少十分之一。

  阿斯特拉罕州人口大約有100萬,其中有90%的居民居住在裡海沿岸和伏爾加河三角洲地帶。過去裡海水位每年僅上升15厘米左右,而在1994年卻超過了40厘米,而且事态越來越嚴重,使該州的許多人成了“水上生活者”,過着《魯濱遜飄流記》般的生活。

  裡海水位上升,受影響最大的是東、西、北的俄羅斯地區,當然南岸的伊朗也受到一定的牽連。如位于裡海南岸的伊朗拉什特,那兒原是魚子醬的生産基地,現在由于裡海水位上升而被淹沒,成了威尼斯式的城市。

  那麼裡海的水位為何上升呢?

  據阿斯特拉罕市水文水利研究所所長瑪麗娅·米羅耶德娃女士說,裡海水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氣象條件的變化或地殼構造的變動;海陸和大氣的相互作用等,但還未作出明确的結論。

  裡海水位上升至今仍是一個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