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菜衛生影響健康 警惕廚房五大惡習
大家都知道外面餐館的幹淨程度遠遠比不上家裡的幹淨,但是如果自家廚房不注意衛生的話,做出來的飯菜也還是不衛生,尤其是這廚房中最常見的惡習。
一、做飯前不擦台面
做飯前要先給廚房操作台面進行消毒,菜闆及廚具也要重新沖洗一遍;做飯過程中,接觸生肉的用具應該及時用溫水洗淨;做完飯後應立即将台面、牆面、廚具擦洗幹淨。抹布最容易藏匿細菌,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微生物學教授查爾斯·戈巴博士主持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海綿和抹布上,每6.5平方厘米的平均帶菌數分别為1000萬個和100萬個,這會影響大腦神經和運動能力,甚至可能導緻癱瘓。抹布應經常更換,每天使用後最好用開水消毒5-10分鐘。
二、做飯時不摘戒指
有時即使你做飯前洗手,一些其他的因素也會影響食物的衛生。調查顯示,28%的人不經常剪指甲,做飯前不摘掉戒指、手鍊等飾物,這都會将暗藏的細菌帶到食物裡。
三、剩飯剩菜冷藏不及時
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飯菜冷卻的過程中,食物溫度如果處在4℃-60℃,在不到20分鐘的時間裡,細菌就會增加1倍,因此剩飯剩菜應該及時放入冰箱快速冷卻。冷藏前,盡量把食物切成小塊或打散,放在較淺的容器中,冷卻得會更快。冷藏的熟食應在4天内吃完,冷凍的熟食不應超過3個月,并且食用前一定要迅速加熱至74℃以上。
四、不注意冰箱溫度
冰箱的内部溫度通常在冰箱門外側都有顯示,一般情況下冷藏溫度為4℃、冷凍溫度為-18℃最好。如果冰箱沒有溫度顯示功能,最好将溫度計放入一杯水中,置于冰箱中間的架子上,以便随時測控冰箱溫度,保證食品安全。
五、冰箱食物塞太滿
冰箱裡的食物塞得過滿,不僅會影響冰箱工作,還會使食物間細菌交叉感染的幾率大大增加。存放時,生肉應該放在最下層,并保證與即食食物和其他果蔬分開,以防污染其他食物。每種食物間最好有一定距離,防止細菌通過接觸傳播。
在家烹饪必須注意的7件事
大家總是認為自己家裡做出來的食物是最安全、營養的,可你知道嗎?如果衛生做不好,廚房也可以是緻病來源。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調查發現,生活中1/4的食物中毒來源于自家烹饪的飲食。日前,台灣《康健》雜志刊文“遠離廚房的緻命危機”,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營養科教授李惠明對此做出了解讀,教大家給烹饪上7道安全鎖。
食材買回立刻處理。細菌繁殖速度非常快,因此,食材買回家應立即分裝或處理。清洗食材時,應按照由幹淨到髒的順序洗。按照水果、瓜類、葉菜、根莖類蔬菜的順序,之後再清洗豬牛羊和家禽肉。為避免交叉污染,最後才是最易受污染的魚、貝等水産類。另外,在洗瓜類蔬果時,最好用小刷子将外皮刷幹淨,因為瓜皮的細菌容易在蔬果被切開時,進入内部造成污染。
接觸一種食材洗一次手。台灣一家冰店被抽檢出冰品大腸杆菌含量超标100倍。調查發現,原來員工沒有做到每個環節都洗手。所以,提醒大家,不僅在接觸食材之前要洗手,在處理生熟食材和不同種類食材之間也一定要記得洗手。每次至少洗夠20秒。
一次處理一道菜。做飯時時,大家習慣一次性地将要烹饪的食材備好,但正确的做法是一次隻處理一道菜,以避免交叉污染。而且不要将生肉和尚未洗清的食材直接放在水池或竈台上,而最好用容器盛着,避免污染其他食物。
吃多少煮多少,别一再加熱。加熱過程會讓食物組織起變化,口味也變差,如果剩菜超過兩個小時沒人吃,最好先拿到冰箱存放。
保持廚房通風幹燥。随時讓廚房保持通風幹燥,包括注意廚房抽油煙機、排風和排水設計是否恰當。為讓烹調産生的氯氣和三氯甲烷随油煙機排出,可以燒一壺開水,熄火馬上打開抽油煙機,避免讓有害氣體飄散室内。
砧闆、抹布用完馬上洗。建議廚房多備幾條用途不同的抹布,用來擦手的、擦竈台的和擦碗碟的,但要注意不能混用。砧闆種類不同,用途也不同。比如木頭砧闆,适合切生食;塑膠砧闆不易有刀痕,适合熟食。
冰箱保存食物有期限。冰箱并不能長期存放食物,即便放于冷凍室也殺不了細菌,隻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一旦回到緻病菌适宜生存的溫度,就會再次産生食物中毒的危險。所以,建議根據每種食物适宜的溫度貯存。
不同食物在冰箱的貯存時間
熟的飯菜、魚類海産
冷凍:1個月 冷藏:2天
蔬菜
冷凍:1個月 冷藏:4天
水果
冷凍:2個月 冷藏:3天
家禽
冷凍:>1個月 冷藏:1天
肉類
冷凍:1個月 冷藏:1天
果汁、奶制品
冷凍:2個月 冷藏:有效期内
這五種惡習是最常見的,正是最常見,所以很多人沒有放在心裡,導緻廚房細菌橫生,做飯也會更不衛生,廚房是最重要的一個地方,一定要保持幹淨,避免細菌繁殖,才能夠讓全家吃的放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