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懷孕5個月肚子有多大 懷孕五個月的生理特征

懷孕5個月肚子有多大 懷孕五個月的生理特征

母嬰 更新时间:2025-08-28 13:29:34

  孕婦是一個家庭裡面最為特殊的存在。十月懷胎是一件辛苦而又漫長的事情。懷孕五個月已經進入孕中期,需要定期去産檢。那麼女人懷孕5個月肚子有多大呢?懷孕五個月吃什麼能促進寶寶身體發育呢?

  懷孕5個月肚子有多大

  因為個體差異每個人在懷孕的時候肚子都是不一樣大的,因為每個人的高矮胖瘦都不一樣,所以懷孕後的肚子大小都不一樣。但是懷孕五個月的時候,孕婦的肚子一般都已經很明顯了。懷孕四個月開始,孕婦的肚子就已經凸顯。

  懷孕五個月的時候,胎長18-25厘米,胎重約160-300克,手指腳趾長出指甲,還會吸吮拇指。這個時候媽媽如果想要孩子現在發育的正常不正常可以去醫院做個B超,B超可以通過觀察胎兒的大小可看看是不是和月份數相符,就可以知道孩子發育的情況。所以媽媽們不用太在意肚子的大小而擔心寶寶的成長情況。

  懷孕五個月吃什麼

  5個月剛好是孕中期,孕媽咪沒有了妊娠反應,胃口大開,而且由于胎兒生長發育迅速,對各種營養物質的需求會相應增加,所以孕中期的準媽媽需要補充豐富的營養,如蛋白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等。

  熱能:每天主食攝入量應達到或高于8兩,并且精細糧與粗雜糧搭配食用,熱能增加的量可視準媽媽體重的增長情況、勞動強度進行調整。

  優質蛋白質:每天比妊娠早期多攝入蛋白質。動物蛋白質占全部蛋白質的一半以上。

  脂肪:準媽媽應适當增加植物油的量,也可适當選食花生仁、核桃、芝麻等含必需脂肪酸較高的食物。

  維生素:主食要有米、面并搭配雜糧,保證準媽媽攝入足夠的維生素。部分準媽媽缺乏維生素D,應注意多吃海水魚、動物肝髒及蛋黃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

  無機鹽和微量元素:孕中期準媽媽應多吃含鈣豐富的食物,比如奶類及奶制品、豆制品、魚、蝦等食物。每日應攝入鈣不少于1000毫克;攝入足量的鋅和鐵也是同樣重要的,建議準媽媽每日鋅攝入量為20毫克、鐵攝入量為25毫克。

  懷孕五個月産檢檢什麼

  孕婦這個時候産檢的時候要注意做一下項目

  1、白帶常規檢查

  有助于篩查滴蟲、黴菌、支原體衣原體感染和其它陰道炎症等婦科疾病,女性朋友們隻有在确定沒有婦科炎症的情況下才可以懷孕,這樣才有利于母親和孩子的健康。

  2、血常規檢查

  通過血常規檢查可以知道是否貧血,如患有貧血症的話,對于母親跟孩子都很危險,孩子容易造成發育落後,母親容易出現産後出血,産褥感染等并發症,另外可以通過血小闆數值了解凝血機能,以及是否有血液系統或免疫系統疾病。

  3、乙型肝炎檢查

  乙肝可以通過母嬰傳播,如早期發現可以進行乙肝“三阻斷”,并在新生兒出生後立刻打免疫球蛋白保護,可有效地預防母嬰傳播。

  4、梅毒血清檢查及艾滋病病毒檢驗

  梅毒對胎兒有影響,可造成子代流産、早産、死胎等現象,但是如果能夠早發現、早治療的話是可以完全治愈的,治愈後便可安心懷孕,但艾滋病則麻煩了,它是對人體傷害最大的性病。它潛移默化,“蠶食”機體,危害健康。

  5、麻疹抗體檢查

  麻疹會造成胎兒異常,建議如果沒有抗體的準媽媽們,最好先去接受麻疹疫苗注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疫苗接種後三個月内是不可以懷孕的,在此期間要做好避孕措施。

  6、染色體檢測

  通過此項檢查可以及早發現克氏征、特納氏綜合征等遺傳疾病,特别是對于哪些有反複流産史、胎兒畸形史、或者雙方家庭中有遺傳病家庭史情況的夫妻,最好要做這項孕檢項目。

  懷孕五個月的孕婦的生理特征

  這個時候孕婦有以下特征

  妊娠反應

  早孕反應自然消失,孕媽媽身體和心情舒爽多了。體 重:孕媽咪最少增加了2千克體重,有些也許會達到5千克。

  生理

  在這時候您應考慮參加一些産前教育學習培訓班。通常這些培訓班會指導您生産時要注意的事情,教您數胎動,告訴您懷孕時的注意事項等。

  頻尿、尿急

  這個月子宮在腹腔内慢慢增大,對膀胱的刺激症狀随之減輕,所以尿頻現象基本消失。

  子宮變化

  此時可測得子宮底高厚度在恥骨聯合上緣的大約15-18厘米處。寶寶19周的時候,孕婦的子宮底每周會升高1厘米。

  乳房變化

  乳房比以前膨脹得更為顯着,有些孕媽媽還能擠出透明、粘稠、顔色像水又微白液體。

  結語:孕婦的身體健康将直接影響影響着胎兒的正常身體發育。所以在懷孕期間,孕媽一定要注意補充身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合理的膳食。這樣才能促進寶寶的健康成長,生出活潑可愛聰明的寶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